文化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战略选择
□顾雪松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发展的重要阶段,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共同富裕,是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当前,我省扶贫开发工作站在了新的起点,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一、文化扶贫:扶贫方式的战略转变
贫困,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也不单是一种经济问题,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不仅与自然环境、自然生态有关,而且与人文环境或人文生态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价值观念及其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文明开化程度,从更深层次上决定着人们是否贫困的命运。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贫困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贫困,更是社会文化资源的贫困,即知识、信息、观念和社会心理等文化性贫困。对于贫困人群来说,如果最终不全面地更新贫困文化、陈旧的观念和落后的价值观 ,就不可能有贫困地区真正的发展。
近年来,扶贫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一是由道义性扶贫向制度性扶贫转变。二是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三是由经济型扶贫向综合(经济、教育、文化)型扶贫转变。文化扶贫是通过能动地变革特定社区落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传播、注入有活力的文化因子, 传播与时代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文化环境,使该区域的社会群体意识发生变化, 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因素。
2015年1月15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第五条提出: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扶贫项目;促进地区对口帮扶,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2016年4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第五十条为:国家鼓励和支持经济发达地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援助。2015年12 月9 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 (征求意见稿)》,第七条提出:国家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2015 年 12 月 9日,文化部等七部委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明显改善,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使公共文化在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文化提升与观念更新:扶贫攻坚的长久之计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随着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贫困地区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文化扶贫将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围绕“扶贫扶人,扶人扶智”这一思路,引导贫困地区人群迅速摆脱贫困是各级政府在扶贫攻坚中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
发展特色产业是脱贫攻坚必经之路,但如何搞产业大有文章需要研究。产业发展、外来资本快速介入,导致贫困地区原住民长远利益无意识丧失。贫困地区群众市场意识普遍较弱,干部市场运作能力普遍较弱。在“双弱”格局下发展产业,群众组织能力很弱,大多是以分散的个体进入市场;干部能力眼界受限,自觉不自觉偏好吸引外来资本主导产业开发,下功夫组织群众自力更生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导致产业发展中,贫困地区干部和群众与外来资本主体议价能力很弱,很难平等合作。贫困地区群众手中最大的资产是土地,外来资本最看重的往往也是土地,地方政府为争取企业落地,下功夫最多的也是流转土地,但土地流转中群众长远利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护,阻碍了扶贫工作的有效推进及可持续发展。
文化扶贫可以把造成贫困的原因转化成脱贫致富的推动力。文化扶贫着眼点在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素质的提高包括观念的更新、生产技能的提高、经营能力的增强等方面。文化扶贫通过多种媒介、采取多种形式把文化科技知识输送到农民的头脑中, 让农民学到文化知识,了解致富信息,学会适用技术,掌握经营能力,寻找脱贫途径,巩固扶贫成果。
三、保护文化多样性:扶贫攻坚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认为,多样性是构成人类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多样性和生物的多样性对于人类发展和生物平衡来讲是生命所在。脱贫攻坚大潮中,产业发展往往会走向规模化,因为有规模才会增效益。但规模化产业开发必然威胁生物多样性。市场化和信息化渗透,导致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逐渐走向消失。贵州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最有代表性的地区,这是极为宝贵的国家资源。规模化发展,动辄几万亩精品水果,几万亩甚至十几万亩集中连片开发,可能会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存在。
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的地方,少数民族的语言、习俗、服饰、银饰、建筑等文化元素保存完好。脱贫攻坚必然伴随信息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令人担忧的是市场化和信息化渗透,将不可避免导致文化多样性消失。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多姿多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包含尊重和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精神。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极为丰富地区,必须处理好开发与保护、创新与传承、多元与统一、多样与整齐的关系,避免发展一个模子,结果一个样子。
四、文化设施建设: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基本保障
文化基础设施是贫困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文化扶贫的主渠道和载体。配合大扶贫战略行动,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补齐贫困地区在文化基础设施、资源等方面的短板,并以文体活动广场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流动文化服务和乡村旅游、乡土人才培养等为重点,编制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专项规划,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在少数民族地区利用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逐步开办少数民族语言的频率频道,提高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制作、播映和传输覆盖能力,并加强少数民族文字及双语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和少数民族语言文艺作品的创作。同时,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创新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形式,开发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与移动互联网融合项目。加强少数民族公共文化大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挖掘和应用,鼓励公共文化机构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向少数民族社区公众普及大数据应用技术,促进互联网信息产业和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创新发展,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与文化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贵州财经大学文法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