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154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5-04

  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民盟省委通过提案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两精三化”和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大战略思想,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村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全域美丽乡村”的创建方向,探索“美丽乡村﹢N”的发展新路径,着力打造“全域美丽、城乡一体、乡风文明、生活美好”的贵州美丽乡村升级版。为此,民盟省委提案建议: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

□本报记者 王 吟

  通过深入调研,目前我省在打造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建设资金投入“量不足”。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一是向上争取资金难。虽然从中央到省里,无论是相应配套政策还是直接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都可谓是历史性的空前加大,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还是杯水车薪。二是地方配套投入难。我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紧张,难以完全足额配套到位。三是社会投资引入难。美丽乡村建设很多是公益性项目,没有回报,因而难以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即使如农业、旅游等产业项目也因回报周期较长,回报率不高,不能有效吸引工商资本投入。四是资金筹集渠道拓展难。我省农村大多集体经济薄弱,合作社不发达,农民收入低,相对发达地区的多渠道投入差距明显拉大。

  其次是乡村规划引领“力不强”。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需要科学的规划进行引导。一是规划特色性有待加强。乡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没有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元素,照搬城市规划,缺乏乡村特色性;二是执行规划不严肃,有的地方有规划却不按规划实施,变更规划频繁,规划统筹引领作用没有充分有效发挥,乃至存在“边干边看”的现象;三是土地要素受制约,规划的实施需要土地配套,在用地指标日趋严控的背景下,如何做好用地规划是关键;四是村民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一些乡镇的规划与村民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再次是农民持续增收“势不稳”。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基础,当前我省农村存在产业规模过小,产业化优势发挥有待加强。一是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难以改变农业经济落后的现状,农民增收渠道不宽,收入不稳;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培育难以在短时间内可完成;三是新农村主导产业难培育,经济发展后劲乏力;四是农村缺乏创业创新人才,新型农民综合素质待提升;五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业专业合作社松散,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

  还有是环境整治成果“基不固”。环境整洁是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主要指标。而要巩固环境整治的成果,却面临诸多困难。一是公共卫生保洁难。农村面广,尤其是乡村旅游发展,游客增加,这给农村保洁带来了难度;二是公共设施维护难。由于资金等各方面原因,农村环卫设施得不到及时更新和修理;三是乱搭乱建制止难。自“三改一拆”行动以来,农村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虽得到了抑制,但如长效管理机制不建立,随时会出现反弹。四是生活习惯改变难。村民虽然切身感受到村庄整治后生活环境的变化,但是其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卫生习惯,制约了其长期保持良好环境卫生状况的意愿。

  再就是部门资源整合“劲不齐”。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历史性的任务,需要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和投入。但因当前体制的原因,存在着需要加强配合的问题。一是职能协调难。涉及职能部门较多,各自为政,力量难以整合一致。二是项目衔接难。由于各部门涉农项目安排时序、渠道不同,很多项目难以有效衔接。三是配套统一难。由于各种原因,地方难以将各部门项目整合在一起共同配套。

  针对以上问题, 民盟省委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做好“四个坚持”,“四个统筹”。“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应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规划超前、全覆盖、可操作,原则指导与刚性约束相结合,有序推进、分布实施;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体现不同自然村的特色,适合不同自然村的发展水平;三是坚持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之间道路、水电、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性事业的发展差距;四是坚持可持续、统筹协调发展。首先要确保农民长久拥有土地资源,其次要巩固、扩大农村集体经济。“四个统筹”:一是统筹市县、乡镇、村委会、自然村四级规划;二是统筹村民住房及环境、生产及生活条件改善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相配套;三是统筹建设项目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掘、利用相协调;四是统筹“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近期、中期与长期规划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是强化产业深度支撑,增强生态建设动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一是培育精品农业,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引导农民采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推进土地流转,突破用地瓶颈,发展规模经营。加快优势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推进专业化生产、品牌化建设,扶持发展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韵,将美丽“姿本”变为“资本”,兴起美丽产业。三是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挖掘和释放农村资源优势,打造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烈的乡村旅游产业。四是培育经营主体,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空间。积极探索农民培育新机制新模式,着力培养适应农村产业升级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

  三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各村“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作用,公共设施建设、公共环境整治以村投入为主,民居改造、农家乐开发、生态农业建设以居民和业主投入为主,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社会支持和财政资金。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特别是动员社会资金投入,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为“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是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提升美丽乡村魅力。在“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中应注重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发展先进现代文化。切实加大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力度,加大对民族文化、民族工艺、民族风情、传统艺术、传统技艺、传统民俗、人文典故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弘扬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