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154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5-04

  《民生7+3》自面世以来,社会反响非常强烈。不少学者读完后,不由感慨道:这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力作,一部诠释民生的好书,一部值得细细品读而珍藏的专著……

  我想,该书之所以引起社会各界读者的强烈共鸣,无疑,是作者满怀深情用心写成的。

  《民生7+3》至今已出到第五版。每一再版出来后,我都认真读,每次读后,均有不同的感悟。

  阅读《民生7+3》的过程中,我的心路经历了意外、惊喜、震撼、思考等多个阶段。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的总体感觉是,从价值体系来说,《民生7+3》体现了认知、文化、指导、收藏等多重价值和功能。

  似乎是“为民生而生“,又好像为解决民生问题而来”。《民生7+3》作者不是坐而论道,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心路历程和为官之道;《民生7+3》作者也不是为写书而写书,而是时时充满了关心民众疾苦的情怀。

  于是,在这样一种思绪下,结合多次走近作者并对其人生和工作经历的了解,我感悟到:作者李月成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部震撼心灵的民生之专著,绝非偶然。

  本文以“民生之情怀”、“民生之情结”、“民生之思考”试图探索作者李月成有关民生大爱的人生轨迹。

民生大爱

——《民生7+3》及其作者李月成

□蒋兴华

  民生之情怀

  第一次接触李月成,是在黔南州。

  当时,我随同省政协科教委员会到三都等县调研民族教育发展。几天后,调研组一行回到都匀座谈。我记得清楚,针对科教委关于黔南州民族教育、贫困群众子女读书难等指出的问题,作为州长,李月成丝毫不像其他地方的领导似的解释资金如何困难等,而是极为诚恳地要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予以正视,并限期改正……

  李月成的话,说得非常朴实。作为媒体人,我顿时对他肃然起敬,直观感觉他具有一般地方领导少见的担当和正气。之后,李月成调到省政协当秘书长,因工作关系,与其接触慢慢多起来。

  渐渐地,感觉到李月成与众不同的亲民情怀。

  因此,每当我在阅读《民生7+3》时,脑海中便会时不时唤起一些画面:

  【镜头一】贵定县马踏屯村有692户2842人,该村因田少人多且土地贫瘠,人均持粮不足200公斤,村民经济收入长期在贫困线下。为改变面貌,该村曾一度养牛养羊,可几年下来村里依然贫穷还是如旧。听到马踏屯村的情况后,李月成坐不住了。在多次前往马踏屯村考察后,李月成认为,马踏屯村发展养殖娃娃鱼产业,是最好的脱贫致富路子。之后,根据马踏屯村的实际情况,他不仅与村干部订出发展规划,而且还亲自制定优惠、扶持、补助政策,想方设法解决村民们的资金短缺问题。

  村民是纯朴的,纯朴的村民发家致富后永远不会忘记帮助他们的恩人。“没有李州长,就没有我们马踏屯村的巨变,我们老百姓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他……”马踏屯村杨秀林、张义发说。

  杨秀林、张义发是全村最贫穷的,自开始养娃娃鱼后,不仅脱了贫,还买了车。在马踏屯村,像杨秀林、张义发这样的群众有很多,他们在李月成帮助下,从贫穷到温饱,再从温饱到了富裕,一下子形成了两级跳。

  【镜头二】2014年1月11日,伴随着欢快的唢呐声,平塘县水沟村苗族同胞为李月成穿戴起了“寨佬”服饰——白花帽子、蓝色族袍、鲜红腰带,是冗兴苗寨最高的礼仪,只有寨老或族老级人物才享有如此规格。为什么要给李月成这种高规格的礼仪?因为李月成帮助他们解决了祖祖辈辈吃水难的问题,因此,老百姓把李月成当恩人敬重。

  2009年,水沟村出现特大旱灾,为解决群众吃水困难,刚到黔南州担任州长的李月成率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水沟村现场办公,决定采取两级提灌方式并划拨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水沟村人饮工程建设,由此解决了全村2000多苗族群众饮水困难,从此也结束了水沟村世世代代马帮驮水的历史。

  村民陈明富说:“将最高礼仪的苗寨服饰给外人穿上,在冗兴村的历史上,可以说是第一次,李州长为村民引来了水,我们世世代代不会忘记!”

  【镜头三】2010年至2011年,黔南州发生了百年罕见特大干旱。作为地方最高领导,时任黔南州人民政府州长的李月成心急如焚,几乎每天奔赴抗旱第一线。为解决群众吃水困难,李月成在要求乡镇干部亲自送水入户的同时,自己亲自带领有关人员一遍又一遍奔赴各地的山里找水。

  2010年,在龙里、贵定、福泉、瓮安;2011年在都匀、独山、三都、平塘、荔波、长顺、罗甸等县市的乡镇的深山,李月成带着工作组跋山涉水反复找水,打洞,架抽水机。特别是,2011年5月28日,在惠水县摆金乡,为解决当地老百姓的缺水问题,李月成不顾个人安危,与有关人员钻进300多米深的山洞寻水……

  【镜头四】“没有李秘书长,就不会有我今天的好日子……”2015年10月22日,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镇双堰村,村民赵华动情地对记者说。

  2011年8月,省政协办公厅明确七星关区朱昌镇等为挂帮联系点。为使当地的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刚调任省政协秘书长不久的李月成就一头扎进七星关区访贫问苦。当了解到双腿残疾做豆腐卖的村民赵华不仅要养活全家,还要供三个孩子读书的情况后,李月成主动把赵华作为自己的帮扶对象。根据赵华家情况,李月成很快为赵华制定出发展思路:一是提高豆腐产量,二是用豆渣加青饲料养猪。之后,李月成经常与赵华促膝谈心,并在逢年过节时,一次又一次自己掏钱买水果、月饼等看望赵华全家。在李月成的精心帮助下,短短的三年时间,赵华不仅办起了养猪场,还清了贷款,买了车子,建起了3间2层楼的楼房,还带动乡邻发展了养猪产业。除此,当得知千溪乡法朗村极贫户樊亮平家中72岁老母瘫痪在床,妻子和12岁的儿子因残疾行动不便,住的房子破烂不堪后,李月成先是立即在扶贫干部中筹资3万元,继而又到省政协机关筹集5万余元为樊亮平建房、购置家具。樊亮平搬进新家的当日,当看到李月成亲自送来100斤大米和油时,樊亮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是李月成的最大特点。为使帮扶村的老百姓早日脱贫致富,李月成先后80余次深入到七星关区认真调研。即使在陪同全国政协副主席或省领导到毕节调研视察期间,李月成仍然牵挂贫困群众的生活。每当陪同工作结束后,李月成就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去七星关区帮扶的村委会和村支书及村民家拉家常,共商致富的路子,及时解决他们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镜头五】2017年3月24日,因养殖绿壳蛋鸡走上了致富路,黎平县肇兴镇花厂村、白泥村陈嘨勇、陈祖卫等村民为李月成送来一篮篮鸡蛋……

  2016年4月,省政协机关的对口帮扶点从毕节市七星关区调整为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镇厦格村、纪堂村,孟彦镇岑湖村,双江镇双江村和坑洞村。李月成数次深入以上村寨调研后,决定利用绿壳蛋鸡养殖带动贫困群众脱贫。为做到精准扶贫,李月成提出了“1244工程”,即:1个绿壳蛋鸡养殖产业,每个贫困户2个鸡圈,养殖400只鸡,每年纯收入4万元以上。为出效果,李月成对每个村养殖点的选址都要认真查看,对修建鸡棚的大小及标准,也事必躬亲。短短的几个月后,厦格等村的贫困养殖户可以拣蛋卖钱了,多的每天捡200多个鸡蛋,有200多元的收入,少的捡80多个鸡蛋,也有90多元的收入。村民们见每天有这么多的收入,心里非常高兴,这在过去他们是连做梦都想不到的。为帮助更多的贫困群众致富,除了在黎平厦格、岑湖等村大力实施“1244工程”外,李月成目前又把“1244工程”复制到榕江县定威水族乡定旦村进行试点。按照在黎平花厂、白泥等多个村的做法,全力实施好精准扶贫到户的“1244工程”成功经验,贫困户养殖绿壳蛋鸡每年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将指日可待。

  心系百姓,情洒山村。据不完全统计,在毕节市七星关区和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镇的短短4年间,工作忙碌万分的李月成深入贫困山区或访贫问苦或帮助解决贫困群众生活、生产难题等,多达100余次。

  民生之情结

  李月成的为民情怀可以说无处不在。

  很多在李月成身边工作的人员谈及李月成,总是用一句话形容:一生为民。

  一位受访的人士曾谈起了一件小事:2011年4月的一天,他跟随李月成到罗甸县下乡调研。在经过一山村田间时,李月成见一位60多岁的老妇在吃力犁田,立马上去帮犁,犁完后,还把自己带的干粮全送给她。

  对老百姓的深情厚谊,铸就了李月成的民生情结。

  没有对老百姓的爱,是想不到《民生7+3》的;没有对老百姓的深情,更是无法写出《民生7+3》。

  与许许多多读这本书的人既相似又不同,我是带着崇敬的心情阅读的。

  在阅读《民生7+3》的过程中,我的心路经历了意外、惊喜、震撼、思考等多个阶段。在一次又一次读《民生7+3》的过程中,心中总升腾起一种复杂且难以表达的思绪:在这本书里,我感觉到了什么?

  结论是:太多太多。

  作为记者,当一次又一次地走近作者,走进书里后,梳理出的感觉有好几种,但最为强烈的,还是作者沉甸甸的民生情怀、公朴情怀。

  在领导干部的生涯中,李月成的履历很有特殊性。

  迄今为止,李月成是全国唯一在三个民族自治州(黔西南、黔东南、黔南)担任过州长的领导干部。剖析李月成的成长轨迹,不难发现,他自28岁在普安县当县长起,在省级三个重要岗位担任过主要领导。几十年来,无论调到什么地方,干什么工作,变的是地方和职务,不变的是对老百姓的深情。

  爱民如父。

  不一样的人文情怀,铸就了不一样的为官价值。也许,李月成生在农村,目睹了太多太多的老百姓的疾苦;从农村出来,知道老百姓期盼什么;身负重任,明晓老百姓的所思所想。由此,李月成忘记不了家乡,忘记不了家乡辛劳的父老乡亲,更忘记不了千千万万的农民。

  正是常怀如此之民生情结,使得李月成思考着如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老百姓早日脱贫致富。

  民生之思考

  心里装着老百姓,时刻想着群众,是李月成的人生写照。浓厚的民生情结,使得李月成思考着运用怎么样的形式“帮老百姓一把”,让更多的人感受大爱情怀,从而踏踏实实践行民生行动。

  李月成意识到,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解决民生问题的,只有将之实践得出的思考和经验付诸于理论并形成专著,让更多的领导,特别是基层工作的的乡镇干部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民生问题,才是最现实的。

  在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思索后,李月成开始认真回顾自己参加工作以来的点点滴滴和对民生问题的所想、所知,开始构思《民生7+3》。

  既然是民生的实践之作,就必须要真实、真诚、真心、真情、真意,一句话,要情真意切。

  于是,经过无数个不寐夜晚的反复思考,李月成于破茧中一气呵成写出了《民生7+3》。

  其实,说是一气呵成写就《民生7+3》,是不准确的。用一句成语“呕心沥血”概括,才是客观。李月成觉得,人生是一本书,每走一步都会成为这本书上的一个字符,他创作《民生7+3》,就是他近40年来心路历程的写照和人生总结。

  他从深山走来,是农民的儿子,运笔于深厚的群众感情,立论于朴实的民本思想创作《民生7+3》,起于他浓厚的农民、农村和农业情结,是他几十年基层工作的实践和理论思考。这本书虽然创作的时间短短半年,但实际上是他用了近四十年时间“写”成的。领导的职责是什么,领导职责就是要让老百姓吃得饱饭、穿得起衣、住得起房子、喝得到干净水、看得起病、有钱用、有学上。

  用“心”写就的书,注定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和反响。

  《民生7+3》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版发行后,引起了高层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和许多研究民生问题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的确,凡是读过《民生7+3》的,无不认为李月成提出的10个问题是对“民生”一词最深情、最深刻、最深远和最深邃的解读。《民生7+3》从小处着眼,大处落笔,以“7+3”的算术格式作书名带着“7”与“3”冲击眼帘,独具匠心,别开生面,不愧为前瞻之作、实践之作、希望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