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138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3-31

道真民族成份恢复及自治县成立始末

□吴明泉

  今年,正值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成三十周年。在全县上下紧锣密鼓筹备庆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活动之际,笔者对曾参与自治县成立和自治县成立十周年、二十周年的经历进行回顾,并查阅相关史料,对道真民族成份的恢复及自治县成立始末拙笔以记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为了落实民族政策,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地位,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民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道真民族成份的恢复及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成立就是认真落实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

  溯源与考证

  1.史料之考:道真历来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据史料记载,道真地域为历史上巴郡、涪陵郡、南平军、高州、珍州、真州等所辖,是史书上称的西南夷——溱州夷、高州蛮、涪州夷、南平僚等少数民族居住之地。《遵义府志》称:“有溱南二州夷,颇强盛,皇佑初诏,自今岁遣使者承问之,此溱州夷。即今正安与南川一带”;又在高州蛮注说:“故夜郎也,在涪州西南,宋初其酋田景迁以地内附,赐名珍州。此高州蛮,在今正安接彭水一带”。“各豪酋据有诸地,必不在宋以后始然”。上述记载,所指地域正包括今道真境内。说明早在宋朝或以前,受豪族大姓、酋长头人统治,被中央王朝称为“高州蛮”和“溱州夷”。《遵义府志·士官》又载:“宋有冉桂森从父守忠征南僚,平诸洞,授为珍州军民宣慰使……”少数民族在南宋时又被称为“南僚”。

  元、明时期的珍州(或真州)设土司统治,至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改土归流”,土司制度推行长达三百多年。

  清代真安州户口资料记载:“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有苗529户2455人,四十六年(1781年)有苗3651户19602人”。乾隆以后道真无大的战乱,苗户人口消失实不可能。毋容置疑,在道真历史上,少数民族的记载时隐时现,有关这方面的统计数字时增时减,正说明当时少数民族社会地位低下,不敢暴露真实族称,而道真境内确有大量少数民族存在。

  2.地名之考:县境内遗留有许多与少数民族族称有关的地名。有关仡佬族的就有濮地垭、濮传岭、牂牁、平僚官、仡佬箐、葛佬溪、葛佬坟、仡佬树、佬人湾、仡佬坪、仡佬塘、仡佬湾、仡佬槽湾、霸王屋基、佬井沟等100多处;有关苗族的有矛田、马郎湾、苗寨沟、芦笙坪、苗儿槽、苗家垭口、苗寨等40余处。这些地名分布全县,它的命名,是少数民族在此居住繁衍的佐证。

  3.墓葬之考:六块石板古墓是仡佬族先民的典型墓葬形式,道真境内有大量的石板古墓分布。这些古墓半裸在地面上,有一座三、五穴、七、八穴的,有多达十七穴的。有的墓内有壁龛、铁钉等金属物,部分至今有人认祖,群众都称这些石板古墓为“苗椁”,属少数民族墓葬;岩棺也是仡佬族的葬式之一,境内数量也不少,已查明有100多处。这些岩棺,有的是在岩壁上人工凿洞而葬,其后裔自称为“先人洞”;有的在天然岩洞内置棺,不施蔽盖。有的是在岩穴内置棺,以土石掩盖或垒砌成坟,直到20世纪70年代仍有这种葬式。此外,还有倒埋坟、竖棺葬、瓮葬等。这些墓葬引起省内一些民族学专家、学者关注,认为有的应是仡佬族先民僚人的墓葬。

  4.共融之考:在历史上,道真仡佬族被辱称为古老虎(正确的称呼应是古老户),长期遭受歧视。这部分人自知是少数民族,却又忌讳别人说是“古老户”,主要是为了免遭歧视和杀戮,求得生存和发展,被迫隐瞒自己的民族成份,掩盖自己的民族特点,违心地报称汉族。

  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道真的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杂居共处,经济文化互相依存,相互渗透,民族语言已消失。但仍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如自由选择葬地,昔日出殡不丢买路钱,走直路,不拘谁家的庄稼地,都可直接通过,即使踩坏庄稼,主人也从不干涉。供糯米粑祭祖,献新祭祖,祭古树大石,玩篾鸡蛋,椎髻编发,婚娶男不亲迎,信巫师、敬山神等,都带有少数民族传统习俗特征。

  因此,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后,道真仍长期被视为无少数民族的县。但少数民族内心深处,仍然怀有强烈的民族感情。

  识别与恢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民族成份工作列为落实党的民族政策重要内容, 1981年4月国家民委下达《关于印发<湘鄂川黔四省边境邻近地区部分群众恢复土家族成份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5月又下达《关于民族识别工作的几点意见》。贵州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会议传达中央精神,遵义地区党委、行署及时对民族工作进行了部署。11月,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国家民委印发《关于恢复和改正民族成份的通知》,道真县委书记万方德及时召开县委常委会议,传达和讨论中央和省、地的指示,并遵照上级有关精神,结合县内实际,于1982年6月30日成立道真县民族识别小组,正式开展恢复民族成份和民族识别工作。

  新中国成立前,在道真凌霄乡小堡一吴姓群众在年节时悄悄拿出珍藏数代的少数民族服饰焚香祭祖,被外人窥视,祭祖群众提着戈矛追赶窥视者,险些酿成械斗事件。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夏,当地的吴姓群众就提出恢复少数民族成份的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道真深受受中央民族政策的鼓舞和四川省邻近地区恢复民族成份工作的影响,县内各民族恢复民族成份的要求日趋强烈。忠信区水石脚乡箐垭口常姓群众首先提出恢复少数民族成份要求。此后,水石脚乡又有五六个姓氏的群众纷纷要求恢复少数民族成份。县民族识别小组成立后,多次派人到水石脚乡箐垭口等地群众中进行调查,取得第一手材料,写出首批《关于箐垭口常姓群众要求民族识别的报告》、《古老虎初考》、《道真方言土语单词600例》等资料。道真县委、县政府为认真落实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国家民委印发《关于恢复和改正民族成份的通知》精神,同年9月,县委、县人民政府组织建立恢复民族成份领导小组,9月7日~20日召开全县第一次民族识别工作会议。县委以行文批转了《全县民族识别工作会议纪要》([1982]31)号文件。会后,各区先后成立民族识别小组,民族识别工作在全县迅速展开。

  为了把握恢复民族成份工作的政策方向,1983年7月,县政府发出《关于认真作好民族识别和恢复民族成份工作的通知》,规定:必须坚持有利于团结和四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对恢复民族成份的个人,必须坚持本人自愿,群众公认,不能强迫命令,不能以姓定族,不能追溯三代以上的血缘关系,坚持恢复民族成份的具体政策,严格申报、审批程序,并行文对部分群众要求恢复民族成份进行审批。

  1983年11月,县委、县政府调整充实民族识别领导小组,明确由县人大副主任傅开昶主持这项工作。此后,进一步组织力量,对县内强烈要求恢复民族成份的,特别是被称为“古老户”的群众,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在调查中,工作人员走村串寨,登门访老,召开小型座谈会,查阅史志,考察民族源流、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习俗等。又派专人前往四川省南川、涪陵、彭水、酉阳和本省思南、务川、正安等地进行调查,获得大量依据材料。

  自1982年6月至1984年8月,民族识别人员对全县要求识别的82个姓氏的族史、风俗习惯、文化特征进行全面考察,写出专题调查报告128篇,报经省、地民委审定。其中1983年6月首批恢复土家族一个姓氏,仡佬族6个姓氏,苗族6个姓氏的民族成份。至1984年8月相继恢复仡佬族63姓66968人,苗族31姓38475人,土家族5姓12941人的民族成份。全县共恢复少数民族118384人,占总人口的43.4%。

  1984年9~10月,各地分别召开恢复民族成份庆祝大会。在会上由乡政府向少数民族群众颁发恢复民族成份通知书。各民族群众欢欣鼓舞,鸣炮庆祝,感谢党和政府为他们恢复民族的本来面目。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于1984年6月设立,民族工作有了正式职能机构。民族成份的认定和恢复,是一项科学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为了做到认定准确,在整个工作进程中,每走一步,都向省、地民委领导和专家学者请教。两年多来,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和恢复民族成份领导小组负责人,先后分别率领办公室工作人员六次携带调查认定材料到省、地民委汇报、请示,都得到大力支持和指导,有力地推动恢复民族成份工作。省、地民委领导和专家学者也五次到县考察和指导工作。1984年10月下旬,省民族识别办公室组织部分专家、学者以及平坝、遵义、仁怀县的仡佬族代表到道真考察,从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证后认为:“道真的仡佬族与平坝、仁怀等地的仡佬族同一源流,其民族特征基本相同。”道真的民族成份认定和恢复工作是持积极、慎重的,得到上级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肯定。

  回眸与庆典

  198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是建立民族乡、自治县的法律依据。随着恢复民族成份工作进程,一部分乡的少数民族人口已经达到建立民族乡的人口比例。县政府着手建立民族乡工作。1984年4月13日,县人民政府向省、地呈报《关于建立民族乡的请求报告》。6月23日,省人民政府以(84)黔府通125号文批复,同意建立群乐仡佬族乡、三江仡佬族苗族乡、水石脚仡佬族苗族乡、兴宝仡佬族乡、顺河仡佬族乡、上坝土家族乡、双河土家族仡佬族苗族乡、关中坝仡佬族乡、中信仡佬族苗族乡、山岩苗族仡佬族乡、河口仡佬族乡。各民族乡分别召开成立庆祝大会。

  根据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县领导及各族各界人士,都有建立自治县的愿望。1984年4月下旬,县委书记万方德等一行8人,到邻近省新成立的自治县彭水、黔江、酉阳、秀山考察,学习建立自治县经验。在县委领导下,县四家领导班子形成建立自治县共识。8月28日,县委县政府就建立自治县问题召开各届人士座谈会,到会代表55人。大家一致认为,道真少数民族人口已占全县总人口的43.4%,建立自治县的条件已经具备。县政府顺乎民意,向地区行署和县人大常委会报送《要求建立道真仡佬苗族自治县的请示报告》。8月30日,县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议复:同意人民政府将成立自治县报告按法定程序上报审批。9月19日,遵义地区行署向省人民政府呈报《关于建立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报告》。10月2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以[84]黔府通236号文向国务院请示。

  1985年4月,县人大、县政府领导与地区民委主任哈文一同赴北京,向国家民委、民政部汇报请求建立自治县情况。同年10月17日,国家民委副主任黄光学来县视察,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集体向国家民委领导汇报,国家民委领导听取汇报后说,仡佬族是当地的古老民族,是历史的主人,应当给他们安个家,也应该给他们社会主义的政治待遇。建立自治县问题得到初步认可。1986年9月9日,国务院以国函〔1986〕115号文批复,同意撤销道真县、设立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以原道真县的行政区域为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行政区域。9月2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发[1986]80号文发出《关于设立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通知》。

  1986年10月20日,自治县筹备领导小组成立,随后,领导小组组长、代理县长韩中玉及人大、政协、民委领导,参加地区民族工作考察团赴四川省彭水、石柱、黔江、酉阳、秀山及本省玉屏等新建立的自治地方考察学习筹备工作经验。1987年3月7日,筹备领导小组改为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筹建委员会,由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四家班子各一名领导任副组长。具体工作先后由县委常委范付华、人大副主任傅开昶负责。筹建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基建组、宣传组、文艺组、后勤财务组、游行指挥组、来宾接待组、会场布置组,安全保卫组,分项负责筹建工作。筹备期间,筹资60万元修建民族招待所,征地30亩兴建民族广场,以及修建通往民族广场的道路,编写了相关书籍,录制了《仡山风情》电视片,布置了民族风情展览馆,对庆祝大会期间的迎宾、宣传、保卫、会场布置、文艺演出、后勤、会场节目表演等都进行周密安排和部署。

  由于仡佬族苗族已成为实行区域自治的主体民族,以仡佬族、苗族族称建立民族乡已无必要。1987年8月1日,县人民政府呈送《关于撤销群乐等民族乡的请示报告》。11月4日,省人民政府黔府通〔1987〕245号文批复,同意撤销群乐、三江、顺河、关中坝、河口、水石脚、兴宝、中信、山岩、双河等十个民族乡,保留上坝土家族乡。

  1987年8月,选举产生自治县一届人大代表173人,其中少数民族107人,占总数的62%。9月22~27日,自治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隆重举行,选举产生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共5名,其中少数民族3名,选举县长、副县长共5名,其中少数民族3名,自治机关领导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比例占60%。自治机关的诞生,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的开始。

  自治县成立庆祝大会定于1987年11月29日召开。会前各项筹备工作均已就绪。11月28日,全城张灯结彩,路口彩门矗立,城内街巷十分清洁卫生,门面粉饰一新,约5万群众欢聚县城,参加庆祝活动。下午2时,各方来宾分乘100多辆大小轿车莅临县城,各族群众两万多人夹道欢迎。来宾有全国人大民委、国家民委代表、贵州省党政祝贺团、遵义地区党政祝贺团、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地区、安徽省安庆市、四川省涪陵地区和重庆市的12个县(区)代表,省内各地(州)和25个县市以及省地部分厅局、院校、民族部门、新闻和企事业单位等代表,曾在道真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以及县籍在外地工作的部分人员,共548人。29日上午9时30分,庆祝大会开始。副省长罗尚才宣读国务院关于设立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批复,并和省人大民委副主任周国玺授予“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衔牌。国家民委办公厅副主任杨汉元、贵州省委副书记刘正威、副省长罗尚才、遵义地委副书记庹文升、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自治州民委主任李金元、本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委主任岑元春、第一任中共道真县委书记朱魁分别讲话和致词,热烈祝贺道真自治县成立,勉励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振兴道真。大会还收到贺信、贺电和贺仪。会后举行庆祝游行,游行队伍由96个方块共4000余人组成。以武警战士护卫国徽、国旗为先导,高举标语彩旗,挥动花环花束,载歌载舞,通过主席台前,进入大街。各种图表和名特产模型、展示了30多年来道真的建设成就。下午4时,民族广场、灯光球场、体育场分别有歌舞、高台舞狮、传统体育项目表演,彩龙、板凳龙、旱船、钱竿、唢呐、锣鼓活跃在各主要街道。晚上,燃放礼花、焰火。有省民族歌舞团、县文工队演出。在道真中学、玉溪中学、体育场和电影院分别举行电影晚会。电视差转台播出“仡山风情”。30日,来宾参观芙蓉江窖酒厂、烟叶复烤厂、浸出油厂和民族风情展览,题词留念,并分别出席汇报会和联谊会。新华社、《人民日报》、《贵州日报》以及省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对庆祝道真自治县成立进行了报道。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正式成立,昭示着全县各族同胞的愿望得以实现,标志着道真各项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