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9期 本期2136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3-29

乐大家 大家乐

——黔灵公园广场文化见闻

□本报记者 蒋兴华

  广场文化,其实就是群众文化。因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真正意义上的“三贴近”。广场文化,因走“亲民路线”极为群众喜听乐见,所以成为一种乐大家,大家乐的文化形式。

  用音乐形式把欢乐带给大家

  “春天的三月,传递着怡人的暖意,悠扬的乐曲,給大家奉上美好的祝福。今天,由贵阳黔之韵艺术团与贵阳方正雷电民族风艺术团联合演出的精彩节目,将为大家带来美好的视听享受……”随着主持人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报幕,一场令市民期待已久的文艺演出拉开了序幕。

  这天是3月19日,星期天上午11时。尽管此时天空阴暗,下着雨,但艺术团的全体演员和围观的市民热情丝毫未减。

  黔之韵艺术团与方正雷电民族风艺术团联合演出,是第一次。演出开始之前,早到的黔之韵艺术团民族乐队就以《步步高》、《花儿与少年》、《掀起你的盖头来》、《喜洋洋》等多支悠扬的民族乐曲暖场,听得市民听得如痴如醉……

  记者注意到,两个艺术团的文艺演出节目共有17个:既有管弦乐合奏《祝你幸福》、《送你一支玫瑰花》、民乐合奏《赛马》、《桂花开放幸福来》、《春天圆舞曲》;女声独唱《马儿啊,你慢些走》、《我爱你,中国》、《小河淌水》、《红梅赞》、男声独唱《祖国慈祥的母亲》、《怀念战友》、《敢问路在何方》;男女声对唱《新康定情歌》、《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夫妻双双把家还》、《长征路上》;又有舞蹈《欢聚一堂》、《中国军魂》、《黄河渔娘》;还有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月光下的凤尾竹》等。

  黔之韵艺术团以民族乐器为主,而雷电民族风艺术团则以西洋管弦乐主打,两个团联合义演虽为首次,但配合协调,显示了极高的演出水平。

  记者了解到,在当天两个艺术团的演出人员中,既有专业的一级指挥,还有曾在全国比赛中获奖的演奏者和歌手。虽然他们曾经的工作岗位和身份极大的不同,但把最好的音乐呈现給市民,把欢乐带给大家,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因此,尽管演出时一直下着雨,尽管早就到了吃午饭时间,但围观的市民没有一个散去。中午一点多钟,当两个艺术团演完最后一个节目《在希望的田野上》和《歌唱祖国》后,市民们才恋恋不舍离开。

  广场文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因走“亲民”路线,而获得市民喜听乐见的广场文化,其实是群众文化。

  自然,广场文化,不单指文艺演出,它还包含下棋、健身、打球等很多内容。本文的广场文化,叙述的是由群众自发而起的文艺演出活动。

  记者上网查询得知,我国广场文化活动起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最早是深圳罗湖区文化公园搭建的第一个“大家乐”露天舞台,主要是吸引难以进入高档娱乐场所的打工者在免费的舞台上一展歌喉和舞姿。之后,以“大家乐”为特色的城市社区和公园文化活动慢慢在许多城市兴起。

  贵阳市黔灵公园的广场文化,最早的出现是在十多年前。从最初几个人的自娱自乐,到以艺术团表演的形式展现,走过了一条平稳的发展之路。目前,在黔灵公园各占一席之地的艺术团,有“黔之韵”、 “大家乐爱心”、“方正雷电民族风”、 “乐声广场”等10余个。

  谈及广场文化的兴起及其意义,黔之韵艺术团原团长、现名誉团长何永康说:“广场文化,其实就是群众文化,亲民文化。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它最接近群众,最接近地气,最有凝聚力。”

  乐声广场不愿具名的负责人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场文化日益成为城市文化中最活跃的娱乐与休闲方式,丰富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既为老人有一个展示艺术才能的舞台,又增加了公园的动感与色彩。”

  方正雷电民族风艺术团团长蒲方正是集企业、艺术和科学家为一体的广场文化组织者,近年来,他大力支持文化广场的建设。他说,方正雷电民族风艺术团虽然2014年才成立,但很快感受到了广场文化的意义和魅力。随着退休老人的日益增多和市民对文化普及的需要,广场文化彰显出了极大的文化个性。因此,他极愿意出资购买最好的音响、演出器材等并建立一个为老年音乐爱好者的施展艺术技艺的平台,为游逛公园的市民献上音乐。

  大家乐爱心艺术团团长刘笑笑说:“广场文化的渐渐普及,顺应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得到了市民们的鼎力支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民们的文化生活需求不断增强。文化广场的出现,既使得退休的老年人拥有了一方属于自己的娱乐场所,成为他们最爱去的地方,又成为黔灵公园游客关注的新亮点。”刘笑笑告诉记者,每年,他们团在黔灵公园的演出多达80场,许多市民非常爱看艺术团的演出,免费的文艺演出,为游园的市民带来了很大的音乐享受。可以说,广场文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面向社会 面向群众

  记者观察到,与其它自娱自乐的艺术团不同,贵阳黔之韵艺术团自创办起,其宗旨就面向社会,面向群众。

  靓丽的民族服装,极高的演出水平,每个月,或是深入基层、社区、养老院,或是到企业进行公益演出;或是在每个星期天坚持在黔灵公园为市民演出,显示出该团“为民”性质。

  黔之韵艺术团的负责人是省政协原副主席何永康。

  记者了解到,何永康从2008年退休后,翌年就创办了该艺术团。该团的组成人员全部是退休人员,60%是机关干部,40%是企业人员。创办近十年来,何团长带领艺术团全体演出人员深入到遵义、湄潭、贵定、龙里等县和贵阳市郊区农村送文化下乡;到黔南州养老院和贵阳市一些县(区)养老院、到宅吉社区、公安盐务社区以及公园等地进行公益演出百余场。长期以来,由于该团以宣传党的政策,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歌唱党,歌唱社会主义,是以唱红色歌曲为主,以普及民族乐曲为辅,与观众互动,深得广大群众和市民喜爱。

  如果说,作为省部级领导何永康放下身价创办艺术团,已经实属不易,那么,近十年来他一直带领艺术团深入基层进行公益演出,则更难能可贵。

  对此,何永康低调地说,零距离与广大群众接触,用红色文化载歌载舞歌颂共产党、歌颂祖国、歌颂贵州、歌颂新生活,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凝聚人心,传递正能量,展现风采,是一个充分发挥老同志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极积作用的义务和责任。

  何永康已是70多高龄的老人了,问及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他说,不仅创办艺术团的初心不变,而且还要有所创新。今天与雷电民族风艺术团的合作演出,观众反映很好,因此决定,将继续与方正雷电民族风艺术团联合公演,每月一次,为观众献上更好的音乐。

  广场文化深得市民喜爱

  如果说,广场文化是一个城市公园的眼睛,那么,通过这个特殊的眼睛,我们可以感觉到公园的文明之风和美的个性。

  记者注意到,以黔之韵艺术团等为主的广场文化演出活动,丰富了黔灵公园多彩的形式和内容,不少外地游客在观看了演出后,赞扬说:走了很多城市的公园,也听过他们的演唱,但都比不上贵阳市的水平。

  广场文化,顺应了市民的文化需求。的确,如同以上外地游客所说,记者看到,在艺术团的精彩演出过程中,不时有市民上去献花,以表敬意。

  对于黔灵公园的广场文化,在记者随机采访中,王师傅说:“太好了!”

  王师傅是贵阳铁路局的一名退休职工,他向记者描述道:很多年前的一天,他走进黔灵公园,在距离艺术广场还很远时,就听见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他爱好音乐,细细一听,是长征组歌中的《四渡赤水出奇兵》。当时,他很激动,认为是哪个专业艺术团在演出?他走过去,只见一群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在激昂的高唱…… 从那以后的每个星期天,他都要去看,每场不拉,一看就是许多年。

  从贵阳耐火材料厂退休的刘老伯深有感触地说:“黔灵公园没有艺术团演出之前,我最大的娱乐就是打麻将,没有麻将打,就就感觉自己难受。而在打麻将时,每当麻友为几个钱算不清大吵起来时更是难受。有了广场演出后,我们几个退休老者不打麻将了,就喜欢看演出,看时,随同艺术团演出哼哼歌,感觉很好。多年来,由于不打麻将,经常到黔灵公园看文艺演出,心情很好,身体越来越健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