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129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3-16

 

一部继往开来的精神史诗

——悟读刘清秀《自性论》

□赵雪峰

  是不是哲人、思想者额头都这样往外挺,那样高、凸、险、奇,总感觉里面的脑髓用不完的样子。在我眼里,刘清秀就是那样子。

  

  刘清秀是从福建莆田来贵阳经营珠宝的珠宝商。却在哲学领域颇有建树。关于珠宝与哲学,更多的人们是无法理解的。他的《自性论》得到众多名家赞誉,被一些大学收藏并进入教材,令人感佩,油然而生敬意。初识刘清秀,人如其名,眉清目秀,面带微笑,眉目传神,清秀万芳,其力作《自性论》的深邃就藏在他凸显的额头里。清秀里凸显磅礴。

  他的今天来之不易。1970年他出生于莆田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的仁慈厚道、欺凌屈辱雕刻在他幼小的心灵。贫困、饥饿、挫折、绑架、打劫,等等他都碰上了。在最艰难的时候,靠5角钱的方便面支撑他走过来,历经20年辗转成书,反复锤炼,精雕细琢,锻造精品,一字一句,珠玑之字,字字血泪,力透纸背!

  全书共十二章,四十余万字,从“自性——意识之自在的定性”到“自性——人之自律的个体性”,高屋建瓴地用十分专业的语言和缜密的思维论述了“自性论”的来龙与去脉,资料庞博,数据精准,观点精辟,波云诡谲,内容思辨,思想宏大,国内极其罕见。有学者以为“理论水平超过一般以上”,我以为定位低了,当是罕见的拔萃而出类之作。我定位为: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精神史诗。认真拜读并理解,你会认同我并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自性是一切事物的本体和终极本质,在书中,我们找到了感性、悟性、知性、智性,看到了芸芸众生的个体本性和事物的对立统一,我们在螺旋循环之宇宙本性的理性结构中发现一种逻辑结构和全新的思维方式,他撬开我们的“天窗”,让我们意味深长地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成为不可战胜的和战无不胜的主体。也许当下,我们更需要从自性的根本上认知这一点,感知内在的神圣与内圣外王,完成生活和工作中的自觉自律与他律,我们凭借对自己和万千世象的终极认知,完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精准判断与抉择。不得不承认,人类社会的确有一种规律在制衡,所以生生不息。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性论》留给人类的财富是无极限的,他对人的教化带有了根本性。奉献也好,反腐也罢,都能在其规律中找到科学而神圣的东西而变得不可侵犯,为我们的一些所谓“学习”与“教育”在苍白乏力中找到“根”。许多人漠视规律而终遭致规律的报应与惩罚,《自性论》教会你如何遵循它绕过它,让我们有效防范规律风险,跳出某些周期率而变得如此磅礴大气,深不可测。

  诚如《自性的出发与回归》,当我们不再勉强,那种坚定的本体认识则让我们看到事物的真实本质所展示的活力四射、令人振奋的螺旋景观。那不仅是事物的本性在绕着圆圈又回到起点的循环,而是每一次回归都有质的提高与飞跃的螺旋运动。意识的螺旋循环,宇宙的生死轮回,生命潜能与文化精髓的发掘、人生真理的漫漫寻求,所有这些今非昔比的变化发展,都以环环相扣,节节攀高启示我们感悟与发现那不对称中的规则,以及混沌、无序中隐秘的心理次序和生理秩序。人类不时自作聪明地钩心斗角,其罪恶自私甚至表现于对自然生态不尊重与肆意蹂躏。自性从基本粒子出发,由元素的产生、分子的产生到多分子体系,然后经历着细胞、多细胞生物、人类以及星际人之残酷、艰难的理性发展的现实进程。人类对于自己上升到生物阶梯的顶峰感到有些骄傲,这是可以原谅的。集体无意识是自性出发的根据地与回归的目的地。这就对人性的基本粒子元素作出群体的最细微的解剖,让我们从最原始的出发地感受人性螺旋循环的一切可能。

  

  现实生活的沉重苦难与自由幸福的遥遥无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反差,对于自我的成分认识和外界要素的恰当评估成为实现个性理想的关键所在。人生之路总是凄风苦雨,即便幸运套上名利光环,灾难也未必就相去甚远。这是刘清秀的认知。判断如此振聋发聩,我们身边抑或天涯之间究竟有多少人被名利的光环和灾难毁于一旦,大官小物,祸患连连,大概连一个农民都耳熟能详了!他的语言容量很大,带着儒家、法家的思想,传统的、现代的意识,哲学辩证法的思维,哲学与文学的表达方式,娓娓道来,雷霆万钧!岂止是黄钟大吕!!物质与意识、科学与盲从、现实与虚拟、肉体与精神在他凸显的额头里犬牙交错,他将它们修理得星罗棋布,参差错落,煞是迷人。他告诉我们珍惜一次次平凡的赏心悦目就能经由螺旋循环汇集为行云流水。好美……

  人类作为高等动物的渺小、无助,当比动物世界强大不了多少,而让现实生活的人们对于精神理想的趋之若鹜往往望尘莫及而显得力不从心。人们的罪恶虚浮更让自己困惑于难以拯救的心里危机,更不愿投入真实的思辨分析,难以启齿自私本性,难以撬开悟性的天窗之门,难以建立心理次序。他认为人是社会和自然的有责任的一员,并以积极的心态迎接那约束自我的种种必然。心理难题及其引发的后果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个人的罪恶性自私造成的。只有自觉地分析自己的自私症结并克服之自我便开始步入个性成长的自由境界。生活实践中就会进行合乎自然法则的价值选择,个人就能体验到生命价值的实在和道德美,从而渐渐地感悟到理性就在心中,就在这现实的世界。这样精致得近乎完美的思想、叙述与得体把控,让人在极其强烈的教化震撼下感到一种史无前例的美,一种极致的享受!

  个人、社会和整个自然组成的世界总是凭借那些终极的理性走向欣欣向荣的。快乐幸福乃衍生于扶助他人。我们的自私与虚伪,注定我们适时准备付出艰巨的代价与耻辱,走出人格谎言的藩篱,才能实实在在地发挥正常的社会功能。依靠生命的个性力量完全能在生命中获取完满的精神意义,丰满自我的精神食粮。只有与幸福乃寄宿于通往淡雅、平实的精神领域,才能找到真正的安逸与安全,名利辉煌并不意味灾祸再不卷土重来。这是一种无法打破的世界秩序和宇宙结构。让理想适应现实,理想信念的成熟过程是及其艰难的,它需要适应,任何一种打破,终将是灾难。向往更为殷实、丰富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乃人性使然。随着心灵的成长与成熟,胸怀则能包容、消化人生际遇的不平、挫折和仇恨。这是人性的终极胜利。一次次刻骨铭心的挫折教训都是智者的价值积累,执着理想信念的持之以恒与锲而不舍,终将铸就整个人生的坚强、伟大、友善与发现!让我们目睹了《自性论》的非凡与精辟、深邃与光芒!他唤醒了一个社会的认知与良知,让人从根本上变得清晰与清醒,最终成为醒客,譬如我的阅读与悦读便是醒客的行走……

  

  很多人认为刘清秀的文字艰深、晦涩,不好读,没有可读性,友人问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理论界也争论很大,多年了,也都是老问题了,我都没有谈论的兴趣了。所谓不好读,倒让我想起了阿多尔诺那个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的一个观点,他说现代艺术为什么不要晦涩,他就是要呈现一种不可读性,或者说让它别扭一点。从现代文化的生产机制来看,有可读性的东西还少吗?事实上是太多了,平庸的光滑的无起伏与无凹凸的东西太多了,一看就懂的东西太多了。所有艺术创作的根本任务是打破这种审美光滑,增加一点异化的东西,迫使自己思考没有坏处。俯下身子,做一个孜孜以求的劳动者和探索者,才能昂着头走路。对于一个哲学家、理论家来说,他的感觉就是他的真理,否则他无法进行下去。人需要包容,包容才无奇不有,无奇不有才五彩缤纷!五彩缤纷才是繁荣昌盛!有人说,美国的亨廷顿死了,该请出中国的孔子了,说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能救世、救市、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津津乐道于“中庸”哲学。可见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那么我说中国的孔子死了,该请出谁了,倘若我说刘清秀你则认为是神话了!笑话了!我就不说了!

  该书自成一格,逻辑严密,理论科学,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价值。有较强的学术创造性、突破性、独特性、不可复制性。我们期待一个任重道远成竹在胸的刘清秀走得更远、更高,为社会的无序提供更多更好的理论支撑和理性支撑。

  与清秀有过几面之缘,源于筑城名人雷智贵,那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作家、摄影家,号称“往来无白丁”,他的极力举荐我认识了哲人刘清秀,并甘愿品之评之。

  无疑,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大写的人,这是一部继往开来的精神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