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政协机关人才流动促进提升政协工作活力
□田 蓓
多年来,由于人民政协的特殊性质,人民政协的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大都年龄偏大,导致了大家普遍认为领导到了政协就是“船到码头车到站”,政协机关的干部做不出什么成绩只能“混日子”,成了铁打的营盘铁打的兵。这种人员进口广,出口窄,缺乏竞争与淘汰机制的模式,直接造成了政协机关工作活力不足的现象,已经不能适应党中央对人民政协越来越高的工作要求。但是,政协机关的领导以及机关工作人员的组成有着不同于大多数部门的高素质人才富集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政协的领导往往是在一方领域取得了高度认可,做出过较为突出成绩的领导者;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无论是选调还是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的人员,选拔招考条件通常也是要求学历起点高,综合能力强,通过激烈竞争优中选优来的。这样一批高素质人员,如果不建立起人才外部流动,人员内部竞争淘汰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人才富集的优势,那无疑就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尤其在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建设与人才的紧缺匮乏这一矛盾尤为突出,打破既往陈规,不以门户之见限制人才流动,有助于缓解这一困局。
人民政协如何增强工作活力,不断提升政协履职能力,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能战斗、素质高、能力强的干部队伍。要做到这点固然有很多途径和办法,如:加强培训、细化工作要求、进行工作考核等。但是,关键点还应在制度上建立起一套加强干部交流,强化干部竞争淘汰,促进人才有序流动的机制,将人民政协从人们通常印象中的干部履职“终点站”变为优秀干部干事创业、能够为国家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输送高素质管理人才的“中转站”。这样一套以增强政协机关人才流动为着力点,解放激发政协机关干部队伍活力的制度,从机关人员队伍建设的层面,能够进一步促进提升政协履职能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潮头,果敢抉择,科学部署,引领改革阔步前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面临的新形式新任务,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民政协的新思想新部署新要求,旨在推动人民政协工作发展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中来谋划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要求人民政协不断提高“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人民政协要“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努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政协人也感觉时不我待。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有困难,不改革会更困难。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为国家政治体制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建国初期就肩负了特殊使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人民政协若不积极参与到改革的浪潮当中,不断思考和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也终将会被时代所淘汰。如何让人民政协的工作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笔者结合自身政协工作的亲身体验,认为必须要在增强政协工作活力上面做文章,关键在于政协机关人才流动方面必须做出深刻变革,变“终点站”为“中转站”,把队伍盘活,做好人的文章,才能书写出关乎人民政协荣光的浓墨重彩一笔。
增强政协机关人才流动,变干部履职“终点站”为“中转站”论点的提出,并不是一家之言,是有渊薮溯及的。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逐步加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之间的干部交流”。接着,2006年2月,中央发出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十八大报告则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证明党中央对于人民政协的地位是肯定的,对于人民政协的工作是重视的。近年来,笔者经过梳理各省、市人民政协换届情况,发现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一个醒目特征,就是新当选的政协主席,年龄普遍更年轻,还有人民政协领导转任党委、政府领导的例子出现。一批年轻干部履新政协,能为地方政协管理带来新思维、新气象,同时也意味着他们有更广阔的从政前景。而人民政协领导调任党政要职,政协干部对外交流力度有所加强,也改变了大家以往的传统看法。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对于从政协主席到政府首长这一打破传统和惯例的干部官员任职方式,说明了中央在选拔省一级政府的行政首长时,更希望这些干部官员能多一些执政经验,而以“政治协商”为要务的政协在这方面具有潜力和优势。
中国历来有干部交流和人才流动的好传统。建立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有利于干部多岗位锻炼、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有利于开阔眼界,不断创新工作思维和方法,提高工作活力;有利于加强交流和学习,增长知识和才干。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死水一滩,任何单位的工作都会失去活力,人民政协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