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文化是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傩戏被列入亚太文化中心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并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目录。2016年12月29日,西南傩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在贵州民族大学成立。该学术机构的挂牌,将聚集更多的有识之士进一步对傩文化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激活这一古老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
发掘贵州古傩文化的当代价值
□本报记者 曾 丹
古傩文化的独特魅力
2016年12月29日,西南傩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在贵州民族大学举行挂牌仪式。在挂牌仪式上,与会专家学者对傩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行了热烈研讨。
“傩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傩戏,源于古老的傩祭活动,其初始形式是傩祭仪式中请神驱鬼逐疫内容的戏剧化,戏是由傩祭、傩歌舞发展而成。”有专家指出,傩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入了巫、道、儒、释文化内容的历史、生活事件,以及戏曲的内容和形式,从而使傩文化有了今天的丰富内涵与形式。
“傩文化可以称得上古文化的‘活化石’。”有专家指出,傩文化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到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神话学、历史学、语言学以及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诸多领域,具有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傩文化在我国流传范围较广,大部分省区都有呈现,特别是长江流域和西南各省,蕴藏十分丰富。特别是贵州,由于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使傩文化的保存更加完整。
“贵州傩文化主要以黔东北的傩堂戏为代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傩堂戏在我省黔东北地区流传尤盛,它们熔戏与祭、文与武、美与丑、雅与俗、歌与舞、鼓与乐、唱与自以及雕刻、绘画剪纸、纸扎等多种形式于一炉。祭与戏熔为一体,祭中有戏,戏中有祭,演出中一祭一戏,以祭带戏,祭戏相间进行。
“贵州古傩文化的神祗、人物、故事多取材于我国上古时代,主要是秦汉以前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演义。”有专家指出,我省傩文化的源和流非常清楚,题材的内容主要为惩恶扬善、抑强扶弱、勤谨节俭、亲善和睦、忠厚质朴等,其言词生动,浅显易懂,事非分明,入情入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仅黔东北的傩堂戏,就有正戏和插戏之分。而正戏又分半堂戏和全堂戏。半堂戏演出十二支戏;全堂戏演出二十四支戏。正戏中插入一一些节目叫插戏,插戏一般放在正戏之后表演。起到娱人的目的。在表演中,黔东北的傩堂戏还有老生、小生、老旦、小旦、花脸几个行当,经长期的流传,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唱腔。
傩文化现状不容乐观
“贵州傩文化历史悠久,渊源古远。”贵州民族大学教授庹修明告诉记者,在黔东北,傩堂戏主要由当地的“端公”前传后教,世代相因,这就使黔东北傩戏保持了它神奇、粗犷、古朴、豪放的风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傩文化自明、清以来,即流播贵州各地,后随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科学文化的进步,傩文化的传承时起时落。解放前,仅黔东北各地,传承者就数以万计,一年四季,每逢祝寿、婚嫁、立房、乔迁等喜庆,都有傩堂戏演出。但在一定时间内,傩文化却被被片面地当作“下九流”而遭社会嫌弃,最严峻时期,还被被简单否定为“封建迷信”而遭到了取缔。
记者在贵州民族大学西南傩文化研究院了解到,在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全省各地只有零星傩文化活动。其间,还一度出现了老艺人相继去世、新一代不愿意学的艰难局面。很多地方傩文化的剧本、面具、道具、服饰等被抛弃。
“文革期间,傩文化一度被禁,传承者被批斗,道具被销毁,使传承已久的傩文化销声匿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傩文化比较盛行的江口县,2015年筹建县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该县尚有傩戏班20个,具有掌坛资质的土老师24人,傩戏道具制作的民间艺人6人。尽管如此,但当下的傩文化传承还是比较困难,一是不少人还有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搞傩文化就是搞封建迷信,忽略它的文化艺术价值、民族性地域特征、历史科考等不可替代的宝贵史料,使得这一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广泛发掘和应有的发展空间;二是社会的关注度还不够。譬如民间傩文化艺术协会就很少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指导,导致研究傩文化的人员和经费没有保障。
激活古傩的当代价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在学术界、艺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我省还在铜仁市成立了贵州傩文化博物馆。
“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近几年来,黔东北各级文化部门十分重视傩戏的发掘、搜集和整理工作。”贵州傩文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当地已搜集傩戏实物2千多件,整理傩戏资料100多万字,录制、拍摄傩戏艺术资料100余盒、图片2干多张,编印了《铜仁地区傩戏文集》和《铜仁地区傩戏音乐集成》,同时还举办了大小l0多次傩戏展演。最让人欣慰的是,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及国内100多位专家艺术家还先后到铜仁进行过傩戏专题考察活动,中央电视台也专程到我省铜仁地区拍摄了傩戏专题片。
“西南各省、市、区傩戏、傩面具,具有不同类型、层次和形态,是中国傩文化最具研究价值、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地区。”2003年,原贵州民族学院成立了西南傩文化研究机构。研究机构成立后,与国内外有关学术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并在全省先后建立了各有特色的九个“傩文化研究基地”。
“傩文化是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傩戏被列入亚太文化中心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并已申报列入首批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保护目录。”2016年12月29日,西南傩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在贵州民族大学成立。会上,与会专家、学者指出,近两年,贵州傩文化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表现在论文发表、专著出版、课题立项等方面。从论文发表的情况看,有关贵州傩文化的学术论文,内容涉及彝族撮泰吉、安顺地戏、阳戏、黔东北及黔北的傩堂戏及这些傩文化种类的面具。论文主要探讨了傩戏与道教的关系、傩戏的表演及演变、面具的审美价值、地戏中的舞蹈、阳戏的种属与传播、傩戏语言、傩堂神祗、傩文化生态、傩戏的保护与传承等问题,呈现了美学、宗教学、语言学、戏剧学、生态学的多重理论视角。从论文作者的分布来看,主要是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其中一部分为省外高校教师。
“2012年8月15日至9月9日,贵州民族文化宫与北京民族文化宫、国家大剧院联合主办了‘傩魂神韵——中国傩戏与傩面具艺术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傩文化展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时的展览分为“傩的历史”、“傩戏艺术”和“傩面具艺术”三个单元,共展出各式珍贵的文物近500件,包括傩戏表演时使用的傩案、法印、铃铛、牛角等道具和古朴精致的傩戏服装。有来自藏、仡佬、苗、壮、土家、毛南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傩面具,其中贵州的傩面具占了很大的比重。
“贵州傩文化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逐渐走向了经营开发的道路。”贵州傩文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我省道真县、德江县、西秀区刘官乡等地的傩文化企业正逐步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