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115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2-21

贵州拟发力打造“温泉省”

业内人士称亟需摸清“家底”、科学规划、合理利用

□本报记者 李 丽

  温泉(地热)资源是清洁、环保的新型可再生能源和重要的旅游资源,可广泛应用于温泉洗浴、医疗保健、旅游休闲、种植养殖、供热采暖、矿泉饮料等领域,其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

  贵州独特的地质背景、构造及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较为丰富的温泉(地热)资源。作为可持续利用的绿色能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温泉(地热)资源,可为全省低碳环保、绿色生态及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发展提供丰富的地质资源,对实现非化石能源目标、推进能源生产及消费革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今年贵州省“两会”期间,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大中高端旅游产品供给力度,推动温泉与康养融合,打造高水平的“温泉省”。

  业内人士表示,打造“温泉省”不是一蹴而就之事,还需不懈努力、“久久为功”,实现有步骤地科学规划、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双轮驱动”。

  资源富集历史久

  温泉(地热)资源主要为天然出露温泉、人工钻井地热水,贵州的温泉及地热主要分布于黔北、黔东北、黔中、黔西南地区。据初步统计,全省地热流体资源量总计5782万立方米/年,共有温泉(地热)223个,在9个市(州)、贵安新区的72个县(市、区)均有分布,已开发利用55个。其中,天然出露温泉91个,已开发利用20个;人工实施的地热井132个,已开发利用35个。

  据了解,贵州的天然出露温泉水温多在40℃以下,水温在40℃以上的温泉有20个,主要分布于铜仁石阡、遵义枫香、贵阳息烽、毕节金沙等地;达到理疗热矿水水质标准的79个、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的46个、达到可命名矿水浓度的8个,命名类型包括氟水、锶水、硅水、氡水4大类。

  在地热井中,水温≥40℃且水量≥300立方米/天的101个,水温<40℃或水量<300立方米/天的31个;达到理疗热矿水水质标准的82个、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的30个、达到可命名矿水浓度的44个,命名类型包括氟水、锶水、硅水3大类。

  贵州温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其中以石阡城南温泉为最早,万历34年(公元1606年)由知府江大锟首辟为浴池,后被评为“中国温泉之乡”。息烽温泉在民国时期开辟为浴池,20世纪90年代末全省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温泉(地热)资源用于理疗洗浴,如剑河温泉、黄平浪洞温泉、金沙安底温泉、贵御温泉等。

  根据贵州省地矿局多年积累的地热地质资料分析,初步认定9个市(州)、贵安新区90%以上的县(市、区)具有一定的地热成井条件,通过加强深部地质研究工作,基本可实现县县有温泉(地热)的目标,为打造“温泉省”奠定了基础。

  勘查研究程度低

  打造“温泉省”的第一步是要摸清家底。目前,贵州已开展的温泉(地热)资源调查与规划工作以资料收集、踏勘为主,仅有少部分地区开展了较为系统的温泉(地热)资源整装勘查工作。总体而言,全省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工作研究程度较低。

  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提供的信息显示,各地温泉(地热)资源勘查投入严重不足,勘查评价程度较低。目前,仅有贵阳、遵义中部等8个区块开展较为系统的温泉(地热)资源整装勘查工作,勘查区面积为3.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8%;温泉(地热)勘查工作精度偏低,温泉(地热)资源禀赋及分布特征查明程度不高,难以直接提供可作合理开发利用的温泉(地热)资源的空间分布、资源量;尚未建立温泉(地热)资源动态监测网。

  温泉(地热)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据初步统计,贵州天然出露温泉、已有温泉(地热)井开发利用的处数、资源量均不足30%,利用方式以旅游休闲、理疗洗浴为主,尚未用于供热采暖、高效特色农业上。开发利用形式单一,综合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使宝贵的温泉(地热)资源开发停留在低层次、低效益水平上。

  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开发缺乏系统的技术指导,盲目无序勘查开发现象严重。目前,贵州对温泉(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多限于商业需求,加之近几年外省勘查队伍大量涌入,导致市场竞争混乱。一些开发企业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盲目加大开采力度,对现有天然出露温泉的保护力度不足。

  开发保护需及时

  贵州省地矿局局长付贵林认为,温泉(地热)资源是在长期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宝贵清洁能源,由于埋藏深、补给途径远,再生能力相对较弱,过度开发极易导致资源消耗后在短期内难以补偿、遭到破坏后难以恢复。因此,必须科学勘查、开发、保护宝贵的温泉(地热)资源,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付贵林建议,应进一步加大矿业权投放和监管力度,强化政府对勘查单位的管理、规范市场竞争,杜绝无资质勘查施工现象;加强对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开发过程中的技术质量管理,严禁无序、过度开发,使全省温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持续开展温泉(地热)资源专项调查评价工作。由相关主管部门牵头,省内从事水文地质、温泉(地热)资源勘查的专业技术队伍实施,围绕重要风景名胜区、交通干线、主要城镇人口密集区开展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工作;为温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用2-3年时间推进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实现绝大多数县(市、区)有温泉(地热)。

  充分发挥贵州省地矿局在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中的主力军作用。近年来,该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大量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地质资料;拥有世界最先进的德国宝峨RB-T100多功能钻机,相关的先进新工艺、新技术及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推进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可发挥其专业技术优势。

  给予专项经费支持,鼓励相关单位开展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研究。针对省内温泉(地热)资源的赋存条件、深部热储构造、开采技术,温泉(地热)回灌技术、地层储能技术及温泉(地热)动态监测,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关键技术(深部物探、钻探、工程修井)及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等,引入社会力量开展研究。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研究员苏文超认为,贵州应及时开展温泉(地热)资源详查与评价,查明资源空间分布、总量情况,进一步摸清“家底”,为全省温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编制全省温泉(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保护规划,并与全省旅游规划、城镇规划等有效衔接;根据国家《矿产资源法》,及时制定贵州温泉(地热)资源管理办法,对全省温泉(地热)资源的勘查、设计、开发、保护实行统一管理。

  苏文超还建议,应合理配置温泉(地热)资源探矿权,探矿权尽可能设置在大中城市周边及旅游景区、农业产业园区附近,并与大健康、大旅游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温泉旅游新业态,打造全季节、全旅游新产业,并与农业产业园区相结合,利用温泉余热为冬季蔬菜大棚供暖,提高温泉热能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