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享受待遇头衔说起
□龙炘成
日前著名新闻理论家、作家梁衡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一篇评论《享受岂能是头衔》。文章说,常见报刊上或会议介绍某人时,或在名片上印头衔时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甚至追悼会上也不忘加上这一条。文章指出,这个“津贴”施行于20多年前,那时知识分子待遇一般,生活拮据,于是为一部分精英人才发津贴,有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之意,后延续下来。不想这倒使一些人用来做终身夸耀的资本。动不动就“我享受国务院津贴”(类似的提法还有“享受正部级医疗待遇”之类)。事情虽小,却关乎价值导向和社会风气。文章还幽默地指出:某一级首长在单位吃小灶,出门坐小车,这本是一种生活、工作待遇。如果每开会或印名片,都要称:享受小灶、小车者某,这成何体统,他还算个首长吗?
梁衡先生的这篇文章很精彩,感兴趣者不妨从网上点击读一读。正如他在其文中所说:“区区津贴,念念不忘,也要挪做虚名,非知识精英之所为。国要强,先强国民;国民要强,先强精英;精英尚如此,泡沫何其多,国事实堪忧!”
由上述议论,不禁想到人称头衔中的其他虚名问题。比如长期以来,人们对官员均称呼其官衔,且对于副职均不带一个“副”字,都是某长、某主席、某主任,抑或“某局”“某处”之类,很少听到称某副局长、某副主席、某副主任。去掉一个“副”字,似乎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被称呼者听起来自然也好受。若要加一“副”字,则显得不识相,有刻意为之之嫌。然而在正式书面文件中,则不存在这一问题。在军队里,也决不会将“副军长”到“副班长”中的“副”字去掉。早年革命时期人们称“毛主席”“周副主席”也很自然。何以如今就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副职官员称一个“副”字呢?是否是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加上“副”字就不顺了呢?至于言谈中将机关领导称为“老板”“老总”“头儿”之类,则带江湖意味了。
其实,诸如此类的称呼,有着一个语言贿赂的问题。只是说者和受者大都没有认识和感觉到罢了。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再次指出:“全会重申了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要叫官衔。”由此可见,互称“同志”是党的优良传统之一。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任何人都不准把党的干部当作私有财产,党内不准搞人身依附关系。规范和纯洁党内同志交往,领导干部对党员不能颐指气使,党员对领导干部不能阿谀奉承。”贯彻落实这一重要精神,要求我们采取有效举措解决党内同志关系庸俗化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政治生态,其中也表现在称呼和头衔上。作为个人,无论是做事还是做学问,一个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脚踏实地,不欺世盗名。在日常的官员称呼上,最好也实事求是。正职也好,副职也罢,都是人民公仆,就无须在一个“副”字上耿耿于怀。共产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廉洁奉公,若也能摒弃语言贿赂,有助于风清气正,不知各位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