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114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2-17

紧扣党政需求 反映社会关切 聚焦热点难点

——贵阳市政协五年提案工作概述

□本报记者 潘 建

  自政协贵阳市第十一届一次会议以来,市政协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高质量、讲求实效”的提案工作方针,按照“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新要求,紧扣党政需求,反映社会关切,聚焦热点难点,讲真话、建诤言、献良策,在提案办理中拓宽“主渠道”,在协商沟通中汇聚“正能量”,在议政建言中发出“好声音”,在助推发展中展示“新形象”,发挥了提案工作在政协履职中的引领作用。

  据统计,贵阳市政协委员共提交提案原案1605件,经过承办单位的认真办理,立案的1484件提案已全部办理完毕,办复率达100%。

  围绕经济转型发展,委员们就发展大数据、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城乡统筹、打造发展升级版等建言献策,为党政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措施提供了重要参考。如《关于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快打造呼叫产业的建议》、《关于加快交通云平台建设、打造公交都市的建议》等,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及时批示,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协调负责,市工信委、市大数据委、市交委、市服务外包办等相关部门协同办理,通过学习借鉴、创新机制、引进专业团队进行整体设计、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搭建高端平台、积极招商引资、推进产业打造等措施,较好助推了全市大数据产业的跨越发展。《关于加快中关村贵阳科技园规划建设的建议》、《关于加快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建议》、《关于打造西部金融创新城市的建议》、《关于加快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建议》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推动、专题调研,制定出台《中关村贵阳科技园空间布局规划》,各相关部门和区(市、县)根据“一城两带六核”的空间布局,适时调整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立足转型发展,突出抓好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龙头的现代工业、以金融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以都市农业为龙头的现代农业,为构建富有贵阳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关于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关于加快推进疏老城建新城的建议》、《关于优化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建议》等,被列为重点督办提案,分别由市领导牵头调研、制定措施,督促有关部门和区(市、县)具体抓落实,为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城乡发展新形态做出了应有贡献。

  围绕政治建设,委员们就依法治市、民族宗教、信访维稳、作风建设等资政建言,大部分建议得到重点推进和有效落实。如《关于推进依法行政、落实法治政府建设的建议》、《关于尽快制定我市集体企业管理和配套相关政策的建议》等,经市法制局、市城镇集体工业联社等部门办理,已纳入政府合法性审查长效机制,并为修订《贵阳市城镇集体工业企业资产处置暂行办法》提供了参考。《关于设立大数据管理局统筹推进我市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建议》,经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市分管领导和市委组织部、市编委办等具体抓落实,率先在全国成立市级大数据产业发展委员会。《关于希望市规划局尽快实施白云清真寺土地调规的建议》,市规划局通过认真调研,适时将白云区清真寺用地纳入《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关于对维稳积案进行督查问责的建议》,经市信访局牵头,市纪委、市维稳办联合办理,纳入《贵阳市信访维稳“一号工程”问责办法(试行)》。《关于在窗口行业探索实行“重大决策执行管理系统”提高干部执行力的建议》,市监察局、市政务中心认真研究,作为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的措施予以采纳。

  围绕文化发展,委员们就构筑“三足鼎筑”精神大厦、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汇集民智,多数意见建议得到采纳,较好地推动了相关问题的解决。如《关于“三足鼎筑”构筑贵阳精神大厦的建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超前谋划、亲自推动,分别率市领导和有关部门深入孔学堂、阳明祠、阳明洞调研,并就如何结合、整合、融合历史文化精髓,打造国际文化名片,构筑贵阳精神大厦进行顶层设计,并在生态国际论坛期间举办“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主旨论坛予以推动。《关于将省府路打造成特色文化街区的建议》,由市政协主席牵头督办,邀请市政府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及云岩区多次专题研究,通过云岩区和市文广局、市城管局、市规划局、市生态委联合办理,已将省府路改造纳入阳明文化公园总体规划。目前,特色街区专项规划、招商引资和运营策划等工作正有序推进。《关于突出打造阳明文化品牌的建议》,市文广局会同市教育局、修文县专题研究,通过加大资金投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举办中国阳明文化节等,较好提升了贵阳文化软实力。《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重点文物保护和开发的建议》,经相关部门和各区(市、县)认真办理,通过争取专项资金投入、抢救文物遗迹、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村寨等措施,较好促进了贵阳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围绕改善民生,委员们就社会治理、教育卫生、食品安全、就业创业等献计出力,多数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意见建议得到较好落实。如《关于建立火车站综合治理办公室的建议》、《关于治理贵阳火车站广场脏乱差的建议》、《关于加大力度整治贵阳火车站周边环境的建议》等并案提案,被列为市长督办提案,通过市长现场调研、制定措施,分管领导带领相关部门和南明区联合开展专项行动、综合整治,有力促进了火车站广场及周边环境的好转。《关于公交车安全问题的建议》,市公安局商市公交公司专题研究,通过开展“警务进车队”专项行动,与95.2、102.7等广播媒体联合宣传,采取第三方进行安检等措施,有效防范了公交车安全事故的发生。《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本土教育资源优质化的建议》、《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关于解决中小企业“用工难”求职人员“就业难”的建议》等,纳入政协重点督办提案,经有关部门和各区(市、县)认真办理,相关问题得到有效落实和解决。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们就绿色发展、“千园之城”、环境保护等集思广益,多数意见建议得到充分采纳,有的被吸纳进党委、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如《关于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议》、《关于实行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关于设立市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委员会的建议》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到国家部委和省直部门争取支持,通过省、市相关部门上下联动、共同推进,先后出台《意见》、《条例》、《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率先在全国成立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市“两湖一库”管理局和生态环保法庭,从立法、司法、行政、执法等方面探索了“贵阳模式”。《关于加快公园城市建设的建议》、《关于加强城中村改造中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关于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的建议》等,市生态委、市规划局、市城管局、市交委、市住建局、市交管局等部门认真吸纳,并联合区(市、县)开展工地扬尘检查、实施黄标车淘汰、开展甲醇汽车试点、减少尾气排放、加强各类公园建设、抓好城区老旧院落环境提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为改善贵阳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供了基础保障。《关于加强南明河治理的建议》、《关于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的建议》、《关于加强城乡垃圾集中清运处理的建议》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调研、专题研究,市相关领导制定方案、重点推进,统筹部门和区(市、县)抓落实,为贵阳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贡献了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