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113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2-16

追寻先贤历史足迹 弘扬贵州人文精神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贵州人文精神读本》读后

□李 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何光渝先生编著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贵州人文精神读本》一书,精彩讲述贵州先贤故事、精心注解贵州人文实践,为读者提供了跨越两千年的贵州思想史料,对贵州人追根溯源、汲取营养、增强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世人了解贵州、研究贵州打开了“贵山之门”。

  一是追根溯源,激发贵州人的自豪感。任何一个民族的存续,都必然有“根”;任何一项研究的进行,都需要有“源”。凡无根之物皆为妖魔,盖无源之水不能长流。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内核、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和谐。“知行合一”是明代先贤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所形成的哲学观点,不仅对贵州文化影响深远,而且得到古今中外高度认同,影响遍及海内外。“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统一于贵州人文精神,饱含敬天畏天、顺应自然的生态情怀,绿色健康、生态文明的理性智慧,美美与共、团结和谐的文化基因;体现了认识客观、勤奋苦干的意志,认识规律、科学实干的精神,认识主体、创新巧干的胆识;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因子,又有根植于贵州各民族文化的地域特色;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提炼,也是指引未来前行的精神力量。可以说,“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就是贵州人文精神的文化之“根”、思想之“源”、灵魂之“母”。编著者深入贵州人的灵魂磁场,探寻贵州人的文化根脉,提取贵州人的符号特征,从根本上激发贵州人的自豪感,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成果。

  二是春风化雨,蓄养贵州人的精气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最根本最持久的动力是文化,是深入骨髓的精气神;最可怕的不是经济上的贫困,而是文化上的贫瘠、精神上的匮乏。经济上的“大山”,只要路径正确、顽强拼搏,几十年、十数年甚至几年就可能成功翻越;而精神上的“高地”,则要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持续不断地构筑。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撕掉贵州贫穷落后的“标签”,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贵州篇章,需要大力弘扬贵州独特的人文精神。编著者精选汉代以来贵州历史长河中35位杰出人物的相关资料,内容旁征博引,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具有知识的广度;人物故事从“汉三贤”到“清三儒”,从“哲学大圣”到“教育先驱”,从“忠勇之士”到“革命先烈”,具有历史的厚度;注解引经据典、科学严谨,具有学术的精度;解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艺术的温度。读完敏尔书记的《序》,我已心潮澎湃,顿时感觉肩上是沉甸甸的责任。循着顾久主任的《导读》步步深入,贵州人的人文精神立于眼前、深入灵魂——海通抉目明志,终成伟业;申祐临危勇进,代君殉难;高庭瑶重德爱民,刑德交用;丁宝桢志在君民,实心任事;李端棻爱国无私,革新变法;阮则文泣告国人,以命殉邦;邓恩铭不慕名利,立党为公……与每一位先贤对话,就是接受一次文化熏陶和灵魂洗礼,收获满满的精神食粮。再深入编著者精选的40多篇贵州少数民族珍贵文献,或阐明万物一体、天下一家,或彰明自然法规、追求和谐,深切体会到贵州人文精神是那么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深蕴“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真谛。可以说,读本中饱含的精神食粮,一直在孕育贵州人的精神、铸造贵州人的气质、砥砺贵州人的品格,持续滋养文化生命力、激发文化创造力、增强文化凝聚力。

  三是知行合一,增强贵州人的自信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对贵州来说,冲出心理的“大山”、跨越思维的“峡谷”、打破制约的“瓶颈”、加快小康的“步伐”,信心的确比黄金还重要。敏尔书记在《序》中深刻指出,贵州正处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关键阶段,倡导“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的贵州人文精神,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贵州人文精神读本》重要价值和时代意义的高度概括,也是弘扬贵州人文精神的具体要求和基本遵循。我们应深刻懂得,贵州坚定不移“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路径选择,多年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大力弘扬“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三线精神”“大关精神”“文朝荣精神”等,都是贵州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和宝贵财富。我们应以读本的出版发行为契机,深刻把握贵州人文精神带来的文化优势和精神动力,大力推进贵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厚重的红色文化、靓丽的生态文化交相辉映、繁荣发展,不断提升贵州在全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振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发展自信、跨越自信、小康自信,进一步在增强文化自信中推动贵州人文精神落地生根、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作者系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改革办主任,省社科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