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黔菜产业链创新发展黔菜品牌文化
——访省政协委员齐新潮
□本报记者 刘启靖
打造黔菜产业链,就是链接从田间到餐桌,从原材料到成品,从零售到批发,从线下到线上,从饮食到文化,从商业到扶贫的产业链环节。打造黔菜产业链,应紧扣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布署,全方位地融入五大战略体系:一是大数据+黔菜,可使亿万民众得以享用黔菜的美味;二是大扶贫+黔菜,可在贫困乡村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菜的黔菜食材种养加基地,用公司+农产的三变模式不仅可以带动就业,增强贫困乡村造血功能,还可以拉动一方经济,实现贫困农户精准脱贫;三是大旅游+黔菜,凡是来到贵州的游客均有可能都要参观黔菜食材基地,体验贵州美食,购买贵州食品;四是大健康+黔菜,将黔菜的食药功能融入菜肴,将美食品尝与健康体验融为一体;五是大生态+黔菜,可使广大民众吃上安全、绿色、环保的生态食品。
齐新潮委员认为,黔菜产业目前还存在 品牌不响;提起黔菜,很多人置疑,黔菜如何定义,不清楚;黔菜怎么做,没规范;什么是黔菜,缺标准。 队伍不齐,黔菜名师,现存寥寥,专业技能,亟待传承。 研发不够,贵州没有公开发行的黔菜刊物,没有专业的黔菜学校,没有正式的黔菜科研所,没有专门的黔菜管理机构。 食材匮乏,工匠精神和优质食材,是黔菜得以名扬天下的灵魂所在。 文化不彰,任何菜系皆以文化为魂。黔菜底蕴深厚,惹人乡愁,值得宏扬。但长期以来,黔菜文化的精彩,世人知之不多,黔菜具有的工匠精神,很多人更是闻所未闻等问题
齐新潮委员建议,成立“黔菜办”;建议由省政府牵头,统筹协调商业、农业、工业、旅游、教育、宣传、扶贫、工商、质监、食品、卫生等职能部门,像“省茶办”一样,全面履行黔菜产业链打造的职责,全面实施“黔菜出山”的品牌战略。建立“黔菜云”;乘大数据的东风,扬黔菜特色优势。运用互联网+模式,建立“黔菜云”平台,使黔菜产业真正走出一条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打造黔菜品牌店;黔菜品种繁多,缺乏龙头聚合。打造黔菜品牌店,既是塑造黔菜形象,促销黔菜产品的需要;也是制定黔菜标准,规范黔菜程序的需要。对于推动黔菜出山,品牌连锁,实现黔菜产业化意义重大。建立黔菜食材基地。黔菜用料十分考究,建立黔菜食材基地,用贵州特色生态食材和具有地理标识的畜禽品种作为黔菜的主料,不仅可以拉动一方经济,带动一方脱贫,而且还可产生一批原生态的菜蔬,保护一批濒于消亡的物种。成立黔菜科研院所;依托有条件的大专院校,成立黔菜科研院所,既可在地方菜、民族菜、传统菜和创新菜之间加大科研力度,使黔菜菜品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永葆核心竞争力,又可大量培养黔菜人才,形成黔菜大厨名师辈出、薪火相传、群英荟萃的崭新局面;还可出版一批黔菜书刊和音像制品,为黔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举办黔菜高峰论坛。通过邀请国内外烹饪大师、专家学者来黔讲学,传经送宝,切磋厨艺等方式,将黔菜美食和黔菜文化发扬光大,让黔菜品牌深入人心,成为时尚,登上九大菜系中国美食的荣誉殿堂。开展黔菜竞赛活动。全省九个市州每年轮流举办一次“多彩贵州·醉美黔菜传承创新烹饪大赛”,借此不断发现新人新作,菜品不断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