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071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11-25

  编者按:少数民族美术属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范畴,是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侗族美术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侗族建筑、服饰、工艺美术、桥梁、绘画、雕刻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村落的艺术“吟唱”

——浅论贵州侗族题材美术创作

□本报记者 万里燕

  贵州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榕江、从江、锦屏、三穗、天柱、剑河、镇远、岑巩及铜仁地区的玉屏、江口、铜仁等地,共有140余万人,占全国侗族人数的一半以上。贵州侗族美术有着悠久历史:自唐代时手工业就已打下基础,及至清代,“侗锦”“侗布”已闻名全国。

  贵州侗族聚居地在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200-2000米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宜于粮食、瓜果和林木的生长。侗乡群山蕴藏丰富矿产,为侗乡人民提供了充裕的资源。温和敦厚的民族性格、质朴的民族文化和和谐团结的民族向心力在这片优美富饶的土地上催生出独特的侗族文化,并在其生命意志、民族情怀共同铸就的艺术领域呈现出独特的魅力:音乐、建筑、文学、舞蹈、戏剧、蜡染、服饰、银饰、雕刻等艺术门类均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中独树一帜,也因此成为了美术家们钟爱的天堂。尤其是近几年来,贵州大力推进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公路、高铁、航空的大力修建和完善,像一只只巨手推倒了贵州与外界之间的高墙,贵州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多民族人文风情和自然淳朴的民俗民风像拂去尘埃的珍珠大放异彩,艺术家们纷纷趋之若鹜,深入到贵州腹地如饥似渴的汲取艺术灵感。其中,侗族艺术以其原生态的淳朴特性令艺术家们格外垂青。

  探索一个地区的美术创作,离不开研究该地区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侗族题材美术创作受地域环境的影响非常明显。侗族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草木丰盛,侗寨依山傍水,在其中生活的侗家人对自然的依赖和崇敬已渗入心理和血液中,不可分割。侗族亲近自然、依恋自然、崇尚自然,催生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活动,如侗族大歌和侗族舞蹈都是侗族美术的重点表现题材。

  侗家有“三宝”:侗族大歌、风雨桥、鼓楼。侗族大歌可谓侗族文化的精华,它在侗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久唱不衰。侗族大歌声音洪亮,旋律优美,节奏自由,内容丰富,意蕴悠长,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侗族大歌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1986年10月,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执行主席约瑟芬·玛尔格维茨听了侗族大歌后激动地说:“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 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侗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有芦笙舞、多耶舞、款会舞、祀神舞、坡会舞、打毽舞、闹春牛舞、龙舞、狮子舞、斗鸡舞、鱼上滩、猴子摘苞谷、岩鹰扑食舞、围猎舞等。侗族舞蹈不像西北游牧民族的舞蹈那样,有其强烈、奔放的快节奏,步幅很大的跳跃,速度很快的旋转,以及难度较高的动颈、拍脚等动作,而是突出表现舞蹈的抒情性、韵律感和群众性,以及对日常劳作和自然万物的模拟性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侗族的舞蹈总是要伴之以侗歌,其舞蹈本身并分离成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或者可以这样说,侗舞在很大程度上是侗歌的陪衬,是侗歌的形体语言的延伸,是为了更完美地表达歌声的另一种物化方式。通过美术创作来表现侗族大歌和侗族舞蹈,不仅要体现出表面的形式感,还应该深入了解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含义,才能让创作具有灵魂的厚重感。除此之外,对于人物造型特点和服饰的表现也是重点。

  侗族因为生活地域族群关系和大致相同的生活习惯,让整个民族呈现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形象特征:多数人都有圆额头、宽鼻头,鼻梁普遍不高,眼窝较深,嘴唇略厚,整体上呈现一种跟汉族相区别的憨厚纯真的独特美。侗族的服饰衣物的制作原料大多是侗布,这是一种用手工织就的棉布,经过植物蓝靛染色、上蒸笼蒸、卷起槌打、涂上蛋清等几道程序,形成闪光蹭亮的深棕色成品。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在色彩上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侗族妇女们在服饰上刺绣各种花纹、人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形象生动,色彩绚丽。尤其马尾绣背扇十分有特色,其图案造型大胆泼辣、绣法精致、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人高超的手工技艺和丰富美好的想象和祈愿。

  服装样式上,女子穿深棕色或黑色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用扭花针法做出的马尾绣,图案有龙凤纹、水云纹、花草纹,下穿黑色短百褶裙,腿绑黑色或棕色绑腿,脚登如船一样的翘头花鞋。侗族妇女在盛大节日或庆典活动中,喜欢佩戴各种银饰。在发髻上,插着各种银簪、银钗,簪上缀有彩色花卉,象银蝶起舞,白凤展翅,走起路来,彩花颤动,吊铃摇曳,耳环晃动;颈项穿戴护胸银板,板上套戴四五个由小到大的银项钏,还有吊胸兜和围裙的银链;手戴银质护手筒,外戴数对银质手镯,有时多达10多对,从手腕处叠到上胳膊;手指戴有银戒指。这样一身银饰佩戴下来,有时重达5-10千克。侗族银饰丰富多彩,有头饰、耳饰、颈饰、胸饰、背饰、手饰和脚饰等,题材丰富,内容吉祥,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尤其在节日盛装时更能体现侗族对理想的追求,对审美的表达和对生命的态度。这些美丽富有艺术感的服装、造型丰富寄托美好祈愿的配饰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美术创作中需要了解服饰符号背后的寓意,才能真正了解侗族,才能针对不同服饰色彩样式,在画面中探索多样恰当的处理方法。

  侗族题材的美术创作中,另一重要方面是侗族的独特建筑。侗族人民依山而居,傍水而住,错落有致的村寨拥有层叠入云的鼓楼、装饰精美的风雨桥、巍峨壮观的寨门,它们是侗家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侗族艺术的精华所在,是我国民族建筑宝库中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也是侗族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有标识。侗族人民擅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完全符合当下全球认同的环保、节能、实用、宜居的理念。在侗族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中,最负有盛名的是鼓楼和风雨桥。这些兴起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他铁件,皆以杉木凿榫衔接,拔地而起。

  风雨桥又称花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苗寨喜欢依山而立,侗寨则大多修在河溪两旁,跨水而居。因此,侗寨就出现了石拱桥、石板桥、竹篾桥等,而最富民族特色的便是风雨桥。该桥以其能避风雨并饰以彩绘而得名,是一种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的桥梁建筑,是侗族桥梁建筑艺术的结晶。这种桥由下、中、上三部分组成:下部是桥墩,用大青石围砌,以料石填心,呈六面形柱体,上下游均为锐角,以减少洪水的冲击;中部为桥面,采用密布式悬臂托架简支梁体系,全为木质结构。桥梁跨度一般不超过10米,以适应有限的木材长度,上部为桥面廊亭,采用榫、铆结合的梁柱体系连成整体。廊亭木柱间设有座凳栏杆,栏外挑出一层风雨檐,既增强桥的整体美感,又保护桥面和桥架。桥架就放在桥墩上面,而桥墩与桥台之间没有任何铆固措施,只凭桥台和桥墩起着架空的承台作用。风雨桥以杉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可延用二三百年而不损。

  从上方俯瞰侗寨,有一座座塔形高楼耸立于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气概雄伟,那便是侗族另一代表性建筑——鼓楼。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的鼓楼,于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充分展示了侗族能工巧匠们高超的建筑技艺。据清代雍正年间资料记载: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侗族鼓楼建筑是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象征和标志,哪里有侗族,哪里就有鼓楼,只有侗寨才有鼓楼,有了鼓楼才算侗寨。鼓楼是侗族人民娱乐和举行各类仪式的公共场所,为侗族多元文化之载体。现全国现存鼓楼630余座,花桥500余座,仅黎平就有鼓楼320座,花桥 290座,均占全国50%以上,是“鼓楼、花桥建筑博物馆”;肇兴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自然寨,称为“侗乡第一寨”,有五座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楼。这些造型独特、承载着侗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建筑,不仅是贵州美术创作的瑰宝,也是全国乃至世界美术创作的无比珍贵的宝藏。

  不管是侗族大歌、舞蹈、服饰还是建筑,当我们去爬梳它们和生命的关系时,会惊讶的发现它们和生命的结合是自然而然的,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起源的朴素思考的产物。生活在贵州连绵群山中的侗族人民,与自然的关系是亲善的、相依相生的,他们像关爱生命那样去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可谓与山为伴,以水为媒,聚天地之灵气,揽万物之精华,诠释生存之本真。对于侗族题材的美术创作,只停留在华美的服饰或造型独特的建筑上是远远无法表达出侗族文化内含的原质的,只有让侗族深厚的历史积淀到画面上,才能真正描绘出侗族独特的具有生命原力的美,才能让人深思和回味。

  美国人丹尼尔·莱特写的文章《侗歌还会唱吗?》中有一段这样的话:“……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一种力量正蔓延而来,像火灾一样威胁着一个又一个村寨的传统文化,这就是繁荣的力量,即来自汉族为主导的城市现代化之吸引。”当我们近观丰富多彩的贵州侗族文化时,一种原始生命的震撼感油然而生。当艺术家们苦苦构建美学框架,并为它寻找一种原始的材料支撑时,这些在贵州大山深处的侗族同胞们,用朴素的大歌、舞蹈、服饰、建筑等形式,诠释着生命与美的无缝对接,留给世人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在今天的原生态艺术中独树一帜,是艺术研究领域弥足珍贵的丰富资源。关于侗族题材的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即是用艺术的笔触和美术的构架,将这种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通过美术展览以及画集的媒介传播效应,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了解,让文化和艺术的力量带动对侗族传统建筑、文化、美术的保护和深化研究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