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068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11-22

发展新兴产业切忌一哄而上

□谭浩俊

  中国工程院首次发布的《2017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经济下行压力下实现逆势增长的一股重要力量。仅今年上半年,27个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收入就达8.6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增速高于全国工业企业总体水平8.5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要重点培育形成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物及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5大突破10万亿元规模的产业。

  这是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经济“新引擎”。然而,当前的另一种现实是:风电行业产能过剩、光伏行业产能过剩,LED行业尚未起身即已倒下,新能源汽车行业亦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等等。这些都是被称为新兴产业的行业,也是国家产业政策大力鼓励的行业,却一个个显得极其短命,从起步到产能过剩只有短短几年时间。

  事实上,无论是风电、光伏还是新能源汽车、LED,都是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优化必须迈出的重要步伐,也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有力支撑。然而,因不顾客观条件一哄而上,导致这些新兴产业昙花一现;在风电、光伏行业,还留下了一大堆矛盾及问题。

  殊不知,新兴产业并不是人人都能玩的道具。其发展既有自身特点、亦有客观要求,绝非几个人一凑、几个钱一投就能发展起来。新兴产业发展遭遇挫折,关键在于对其认识不足、了解不够,以为参与就是发展新兴产业、投资就能从中分得一份利益。可以判定,目前新兴产业中95%以上的投资者,都是在准备极不充分、条件极不具备情况下,一头扎进去的。最终可想而知,唯有被淘汰的份。

  新兴产业不只是行业“新”,更在于技术“新”。风电、光伏等之所以被称为新兴产业,就在于其技术可替代目前的传统产业,能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甚至淘汰提供新力量、增添新动能。若新兴产业在技术上没有优势,便称不上是新兴产业。

  部分企业在进入新兴产业过程中,考虑的只是行业“新”,而未考虑技术“新”。因此,绝大多数进入新兴产业的企业、投资者,均未能在技术上获得优势、处于领先地位,更多是想借着行业的“新”捞点眼前利益。运作快者,或许能获取一时之利;运作慢者,则投资之日便是损失之时、竣工之日便是关闭之日。

  不顾客观条件的一哄而上,必定是不计代价、不讲成本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计代价、不讲成本的投资是最愚蠢的行为。在风电、光伏行业“大跃进”中,一些企业不计代价、不讲成本,最终造成巨大的损失、浪费。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大多也抛给了银行、地方政府。如江西赛维、无锡尚德,最终买单者均为银行及地方政府,包括广大纳税人。

  毫无疑问,发展新兴产业必须依据客观经济发展规律、视国际市场情况来定,而非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哄而上。一方面,应健全完善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制度,规范审批方面的各种程序,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让企业在投资新兴产业时不盲目、不冲动;另一方面,应加大对新兴产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力度,特别是技术上的评价、考量,凡是技术缺乏创新的项目原则上不予审批,反之则予以大力支持。

  总之,新兴产业发展要大力支持,如何改变当前一哄而上、不计代价、不讲成本的粗放型现象,是各级政府、企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