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063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11-11

不忘初心 一路前行

——贵阳夕阳红康复公寓薛玫的养老情结

□本报记者 蒋兴华

  贵阳市夕阳红康复公寓,是全国第一家集“养、医、乐、为、学”于一体的民办养老机构。在贵阳,夕阳红康复公寓因具备多方面的养护功能、热情周到的服务而广受社会赞誉。

  不久前,贵阳市夕阳红康复公寓迎来20岁生日庆典。回顾所走过的历程,“酸甜苦辣喜”5个字,概括了公寓创办人薛玫的全部心情。

  感激 感恩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庆典,虽然看上去显得简朴,但简朴中不失异常庄重——因为,到场的人都怀着感激、感恩和敬佩的心情。

  刚从贵阳学院副院长岗位上退休的肖林,也参加了庆典。

  据了解,从贵阳市夕阳红康复公寓创办时起,身为政府官员(曾任贵阳市南明区委原副书记,贵阳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市总工会主席)的肖林,可以说见证了它艰难前行的每一步足迹。因此,他动情感慨的发言道出了与会者的心声:不忘初心,一路前行。

  “20年来,贵阳市夕阳红康复公寓以‘全心全意为老人服务’为宗旨,不断完善人性化服务,优化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流程标准、考评考核制度;以努力营造温馨“家”的氛围为中心,让许许多多老人找到了“家”的感觉……”肖林说。

  面对亲朋好友的祝贺,贵阳市夕阳红康复公寓负责人薛玫感慨万千。她含着热泪说:

  20年前的今天,在地方政府和民政部门、老龄委的指导、支持下,我创办了这个老年人的家。当时有很多人不能理解,好奇地问:“你怎么会想起办这样一个‘老人之家’呢?”

  身为医务工作者,多年来我在医疗第一线亲眼目睹,无数老年病人的子女们不停奔波在家庭、医院和工作单位之间。他们既要工作,还要照顾家里的小孩、医院里的父母;他们万般无奈的“挣扎”,让我想到我们这代人还有兄弟姊妹都没办法照顾好自己的父母,以后这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晚年该怎么办?这,必定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我想,能不能把老人们集中起来进行专业的医疗护理、个性化的生活照顾、统一的管理呢?经过多次调研,1996年9月6日,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我创办的贵阳市夕阳红康复公寓终于诞生了。当时,《贵州日报》等媒体报道这个消息后,很快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到半个月,公寓的20张床位就住满了;没有床,不少老人还从家里把床搬了进来……

  20年来,贵阳市夕阳红康复公寓多次搬家。期间,尽管我们遇到许许多多想不到的困难,但靠着大家的支持都走过来了。感谢大家,在20年里给予我的关心;感恩大家,长期以来对公寓的帮助。这将激励着夕阳红康复公寓一如既往地服务好老人,永远、永远。

  “为了夕阳更红”

  记者采访得知,为使老年人有一个安享晚年的好环境,贵阳市夕阳红康复公寓从成立之日起,就多次搬家。每搬迁一次,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全力做到有所改变。为此,公寓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

  “照顾老人的工作是爱心铸就的,没有爱心就不可能从事这份事业;作为一家民办养老机构,夕阳红公寓几乎无赢利可言,更多时候甚至入不敷出。然而,养老事业是公益事业,需要有人来做。能够为这份伟大事业贡献一点力量,‘为了夕阳更红’,我再苦再累心也甜。”薛玫说。

  献身养老事业,可以说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薛玫曾在省城一家企业医院工作,其父是一位高级工程师、母亲是一名中学教师。有如此良好的职业、家境,她为何会走上一条又苦又累、又脏又纠结人的创业之路呢?

  对此,薛玫笑言之所以走上这条路,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换句话说,良好的家庭教育奠定了她的人生目标——为人民服务。

  创办贵阳市夕阳红康复公寓20年来,为了入住老人们的吃、喝、拉、撒、睡,她要时时刻刻操心:为了让他们过好每一天,她不断地对公寓管理制度试行、修改、再修改、再试行,然后征求意见、最后订立规则认真实行。因为服务对象是上了年纪的人,每改动一个细节,她都必须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

  在薛玫看来,做老年人的养护工作,艰辛不只体现在身理上,更表现在心理中。每当发现老人们在她的精心照顾下露出喜悦、幸福的笑容,每当看到老人们的家属一个个对她由衷地感激,她一瞬间感受到了活着的价值:这项艰难的工作需要她,这个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社会需要她。总之一句话,许许多多的老年人需要她。

  坚持一片赤心

  创办贵阳市夕阳红康复公寓20年来,社会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薛玫坚持不变的是:对养老事业的一片赤心。

  她认为,要把公寓办成一个出色的养老机构,仅凭热情是不够的,必须上升到一个管理到位、服务到位、情感到位的档次。“也就是说,夕阳红康复公寓不是家,却胜似家;工作人员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本着这个出发点,薛玫对公寓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开始推行在全国都没有的养、医、乐、为、学“五位一体”养老模式。该模式甫一推出,便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及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据了解,贵阳市夕阳红康复公寓创立至今,已先后接纳数千位老年人。最大者年龄105岁,70%以上的老年人都患有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中风偏瘫、老年痴呆症等。这些老年人生活基本上不能自理,需实行24小时监护,因此护理老人的工作,更需超乎寻常的爱心。

  在薛玫看来,她能20年如一日坚持扶老助老到今天,靠的就是两点:一是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二是自己有一颗感恩之心。什么是感恩之心?就是与老人相处的同情心、爱心,与同事共同奋斗、克服困难结下的恒心、信心,对社会肩负的责任心。

  薛玫无怨无悔地把爱洒向老人们,使他们享受到了高质量、全方位的服务,很多老人已把贵阳市夕阳红康复公寓当成自己的家。

  王益全,是入驻公寓时间最早、也是最长的一位老人。他说,如果认真算起来,夕阳红康复公寓从花溪搬家到中朝司,从中曹司到山水黔城,从山水黔城再到四方河,他已伴随18年的岁月。他原来在贵州省二建公司工作,因酷爱喝酒患了慢性血栓,进入夕阳红康复公寓时几乎不能动弹。“是公寓救了我,我已经离不开公寓了,我对这里的一切非常满意。”王益全说,如果叫他换一家养老院,就是打死他也不去。

  一份付出,一份回报。在薛玫的艰辛努力下,夕阳红康复公寓不仅在贵阳、在全省也办得越来越出色,甚至在全国都颇有名声。

  信念铸就未来

  初心不变,真情待人;昂首向前,义无反顾。这是许多人对薛玫的印象。

  从1996年创办贵阳市夕阳红康复公寓起,她走过了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对她而言,其中有苦、但更有乐。20年来,为探索出一条健康发展的养老之路,薛玫几乎付出了自己的全部。

  过去20年间,因无法面对养老服务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不能适应老年人的多方面需求,不少养老机构从高调诞生走向悄悄消失。然而,贵阳市夕阳红康复公寓克服种种困难,一如既往地坚守了下来。20年来,公寓累计入住3800余位老年人,既开创了贵阳民间机构养老的先河,亦创造了全省养老事业的奇迹。

  “来到这个世上就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虽然人生短暂如流星划过夜空,但我能在爱老、为老、助老的老龄事业中起到一颗螺丝钉的作用,就不枉此生了。”薛玫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倾尽所有、竭尽全力;怀揣感恩的心和坚定的信念,使其顽强拼搏、不屈不挠。“应对老龄化社会、尽力服务老人,虽然很苦但也很幸福。”

  公开数据显示,到2020年全国失能老年人将达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2900万、独居老年人则持续递增至1.18亿。与全国一样,贵州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对养老机构全面、优质服务的要求也将越来越严格。

  谈及下一步打算,薛玫充满信心地说,尽管如今还存在多方面困难,但随着智能化社会的到来,智能科技与社会养老服务呈现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这一发展态势既是倒逼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基础动力,也是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最大机遇。“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养老事业发展,我要让夕阳红康复公寓各方面再上档次。总之,在竭尽全力做好入住老年人服务的过程中,我的初心不会变,前行的路将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