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061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11-09

“贵州藏报第一人”的报纸情缘

——刘玉智和他的藏报馆

□本报记者 蒋兴华

  从晚清、民国到解放后各个时期的报刊,在贵阳市永乐乡一家私人藏报馆里可以说应有尽有。该藏报馆是本地人刘玉智自己投资创办的,因收藏的报纸品种众多,内容丰富,被称为“贵州最大的私人藏报馆”,他本人,也被誉为“贵州藏报第一人”。

  从外面看,刘玉智的藏报馆似乎不怎么起眼。如果不是房屋的外墙壁上高挂着“刘玉智私人藏报馆”一块牌子,藏报馆整栋楼与其他的农家房舍没什么区别。然而,当走进该藏报馆,细细看着一字排开的报纸展板和放在收藏架上各种年、各类报纸时,任何一个参观者都不禁叹为观止。

  藏品者刘玉智老人今年74岁,从20岁开始收藏,50多年来,他收藏了各个时期的重大新闻报纸2万多种40多万份……

  谈到为何藏报?刘玉智说:“老报纸具有第一手的史料价值,不管是用于展览展示也好,还是拿来做史料研究也好,只有敞开门才能发挥它们的最大价值。”

  刘玉智介绍:最初,只是为了读报识字。后来,越发觉得报纸是本《百科全书》,于是便开始收藏,至今50多年了。

  记者了解到,去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刘玉智特意从数千件抗战专题藏品中精心挑选了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关于抗战题材的《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正义报》、《东北报》、《救国时报》等十余类报纸,免费供大家阅读。

  刘玉智对记者说,作为永乐乡人,他10年前买下这里的一块荒地,一砖一瓦自行修建,花了6年时间,终于有了如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三栋二层小楼:由300平方米的展馆、 200平方米的收藏馆和100平方米的仓库组成的藏报馆。藏报馆2012年起正式对外免费开放。为了这一天,刘玉智倾尽心血,整整用了半个世纪。

  在刘玉智的馆藏报里,记者看到最早的报纸,是1917年1月1日至1927年3月1日的《大公报》合订本57册。解放前的报纸,他总共收藏了多达数百册合订本。其中,《国民日报》、《救国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晨钟报》、《晨报》等,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记者了解到,凡是刘玉智能够购买到的报纸,他都如珍宝般收藏着。在他的藏报馆里,按年度放得整整齐齐的旧报,比起专业的藏报馆来,毫不逊色。

  刘玉智说,他对报纸的特殊感情,要追溯到1963年。当时21岁的他进入贵阳市面粉厂担任宣传通讯员一职。当时,厂里非常注重宣传工作,但由于他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因此倍感压力。

  刘玉智告诉记者:“当时工资非常低,只有十几元钱,大部分还得交回家中帮补,学习需要的书籍,绝对是一种奢侈品。如何才能胜任这些工作呢?办公室订有报纸,为了学文化、识字,他每天苦读报纸,不认识的字,就请教同事、领导。万万没有料到,起初最简单的想法,却让我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

  刘玉智回忆,报纸让他大开眼界。从那时起,他就喜欢剪报并贴在一个小本子上,后来,报纸越来越多,剪报不过瘾,干脆整张报纸收集。读报纸、收藏报纸,成了刘玉智每天认真对待的大事。几年下来,刘玉智收藏的报纸堆满了一间小屋。往下,好景不长,一场文革,刘玉智成为批斗的对象,悉心收藏几百份报纸被付之一炬,为此他大病了一场。

  再次收藏报纸,是在1984年。他说,有十多年没有收藏报纸,觉得生活一点意思也没有。在思考了许久后,他决定重操“旧业”,找回自己:从北京的潘家园、琉璃厂,到上海的文化街,甚至省内和贵阳市内的各个废品收购站,他就像个执着的淘金者四处寻找老旧报纸。

  集报,不仅使刘玉智眼界大开,更令他受益匪浅。刘玉智回忆:为读一份号外他会因激动而失眠,为一张报纸的终刊会失落得泪流满面……

  刘玉智老伴说:“在还没有搬进现在的报馆新家之前,家哪里像家。家里除了报纸,什么都没有,客人来了,拉一摞报纸就是一张凳子,几摞报纸叠在一起就是一张桌子,弄得亲朋戚友都不愿家里坐。”

  越来越多的报纸挤占了原本就不大的房间,给这些报纸建个像样的“家”,成了刘玉智每天挥之不去的念头。

  为了建藏报馆,许多年前的一天,刘玉智看上了老家永乐的一块荒地。他向亲朋好友筹足了钱,为了节省,他自己动手拉电线架水管当监工,足足建了六年。

  刘玉智的收藏馆办起来了,他希望能够把历史的这份传承分享给更多人。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了解藏报,刘玉智开始不定期展示集报精品。

  2003年,刘玉智首次将自己收藏的报纸拿出来举办个人报展,当年10月,在省博物馆他举办了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报展。

  2004年,刘玉智在贵阳黔龙大厦举办了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报展,同时又在小河石文化宫展出长达百米的长卷报展。

  2005年,刘玉智在贵州警官学院举办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报展。

  此后的每年,在不同的地方都有刘玉智的报展展出。多次的报展,使得刘玉智在集报界声名鹊起。贵阳市社会各界惊叹于他藏报之丰富,刘玉智集报生涯也从默默无闻到广为世人关注。

  喜爱报纸,成就了刘玉智,收藏报纸,磨炼了刘玉智,建立藏报馆,使刘玉智成名。对此,刘玉智感概地说:我不是报人,但我的一生,似乎是为报纸而生的,它们就是我一生的财富,这种财富是金钱换不来的。

  记者了解到,当有人以150万元的高价购买刘玉智的藏报时,他说,这里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它是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是发自心底深处最执着的坚持。他今天拥有的所有精神财富,全部来源于报纸,报纸是知识的传承,40万份报纸不仅是个人的财富,更是社会的财富。

  从1963年开始集报,到2012年在老家永乐乡建设完成私人藏报馆,再到如今藏报馆完善管理,刘玉智整整用了51年光阴完成了自己的集报“大业”。

  “我所有精神财富全部来源于报纸,报纸是知识的传承,40万份报纸不仅是个人的财富,更是社会的财富。”刘玉智由于与藏报结缘,用报纸将三个子女全部培养成大学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他们在墨香中成长,在铅字里吸取知识。” 刘玉智说。

  前不久,刘玉智的藏报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

  “客人”是贵阳市第一实验中学党支部全体党员,他们到刘玉智藏报馆来,是开展“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学习。

  党员学习之前,实验一中党支部向刘玉智藏报馆赠送了“一颗藏报心 执着半世纪”的锦旗,随后,全体党员展开了“两学一做”专题学习。

  学习会上,作为特邀者,刘玉智满怀激情地向大家介绍了“藏报馆”的创建情况和过程后,带领贵阳市第一实验中学全体党员参观了藏报馆。

  参观结束后,贵阳市第一实验中学党员们表示:这次活动很有意义,作为老师,应该学习刘玉智老先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刘玉智“藏报馆”的创建过程,实际上就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看到祖国由弱变强的发展过程,50多年来,刘玉智坚持不懈的精神太值得敬佩了。他们认为此次活动最大的收获是精神财富,很多老师表示刘老先生的精神将激励着他们继续做好平凡而又神圣的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