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茶:用一片茶叶创造“绿色奇迹”
□刘久峰
举全省之力,贵州茶产业在全国创造了一系列“奇迹”:仅用9年,便发展成中国绿茶原料中心、加工中心;茶园面积从当初的102万亩增至700万亩,连续3年位居全国茶园面积第一;注册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从当初的600多家增至近3000家,且机械化、清洁化、现代化程度均达国内先进水平……
茶农抬头,展望市场一片天
从亲手种茶到收购茶青、加工制茶,从事茶产业十多年的景林波除了拥有自己的茶叶公司,还建起占地近6亩的制茶作坊;价值200多万元的“农家乐”山庄于今年初开门迎客,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这种以零售、批发为主的茶生意,并不能让30来岁的年轻人感到满意。
湄潭是贵州的主要茶产区,种植面积达50多万亩,2014年茶叶综合收入超过30亿元。作为全县茶产业、茶文化的源头,核桃坝更是“因茶而兴”:全村有1万多亩茶园,868户村民家家种茶或加工茶;早就名扬“茶界”的核桃坝茶叶,被浙江、安徽一带的茶商大量收购。2015年,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000元,生活发生了不小变化。但慢慢地,越来越多茶农不再满足于做产业链条中利润最少的一环,网络成为他们拉近与市场距离的“利器”。
“我们创造了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的新模式……”从去年底开始,茶农刘声彦就一直忙着面试电商应聘者,为他的芸香茶叶品牌进行网络推广。
“通过开发微信订阅号、服务号,传送我们芸香的相关资讯,在美文与美图的搭配中,形成一种直击心灵的影响。他也会去传播,让更多的人知晓,就能提升整个芸香乃至核桃坝、湄潭的影响力。”刘声彦说。
目前,核桃坝已有几十家企业在天猫、京东等大型电商建成自己的网络销售渠道,销售额逐年提高。他们还想出了打“组合拳”的办法,茶农刘泽远正在联合村里的茶叶加工大户,成立一家茶叶“聚集公司”,实行不相互压价、不让茶商赊账等运作模式,以破解投资成本少、资金回笼慢等经营困境。
从“低头种茶”到“抬头看天”,茶农们的眼光不再局限于自家茶园里。但想唱好“茶叶”这出戏,少不了政府搭好台。据湄潭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程升国介绍,县里每年都会带领大批茶农、生产企业参加十多次农产品交易会、茶叶博览会等寻找商机;接下来,他们还将顺应潮流,给茶农们的“电商热”再加把火。
科技助力,制茶步入现代化
“经常抬茶叶就会起老茧,如果是红茶结块的话手也会变成红色。”在贵州贵茶有限公司的茶叶加工车间里,樊艳回忆起双手曾遭受的“磨难”。20岁的她于2013年进入茶厂加工茶叶,从炒青、揉捻、塑形到包装,繁杂的工序基本需人工或操作单机完成,手上长茧、染色不说,茶青一多,一个班次十几个人都得熬出黑眼圈。
“那边茶叶多的时候做到天亮,十几个人都要22个小时,做出来的茶叶也就两三百斤;这边四五个人就可以把整条线从头看到尾,如果做22个小时就有1000斤,轻松很多。”樊艳口中的“这边”,即为2014年投入使用首套国产茶叶自动化流水线加工设备的新车间。现在,她每天进入车间只需拉上电闸,送到加工口的茶青经连续不断的摊青、杀青、揉捻、造型、拼配等环节后,再次亮相时已变成加工好的成品茶。
这种改变不仅使员工工作轻松,也让公司运作开源节流。以过去加工1吨茶青需15名工人为例,贵茶公司质量部经理韦勇算了一笔账:“一个人工资最低2500元,现在至少减少10个人,一年就能节约30万元。把竞争力提高到91%,每1吨就能增加8000元收入,每年可以增加48万元。”
事实上,前两年贵茶公司曾先后从日本引进两条自动化生产线,花费超过5000万元。但巨额成本并非每家贵州茶企都能承受。于是,该公司旗下贵州赐力茶叶机械有限公司历经两年研发,生产出贵州首台自主研发的茶叶自动化流水线加工设备,造价600多万元,单套日产可达800公斤干茶。与老式加工设备相比,效率提高近十倍,品质比人工加工稳定且达标率高。
“面积上来了,产量起来了,企业产能、技术和装备水平提升的步伐也势必要加快,这是贵州从茶叶种植大省向茶叶强省转变的重要一环。”贵州省农委常务副主任胡继承说,借力机械化,贵州茶叶正在通往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绿色生态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
一组数据展现贵州在茶叶质量安全方面做了什么:全省完成绿色生态防控示范面积136.7万亩,在全国率先禁用水溶性农药及草甘膦,坚决把所有危害茶叶质量安全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中。
行走贵州茶区,总能听到茶农这样说:“茶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们必须爱护好它。”朴实的话语透露出爱茶、护茶的信念。
凤冈县连帮林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宣传督察组队长张雪丹从事巡逻3年,他认为这几年茶农意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统一农用物资采购、有机肥施用、生物农药喷洒、茶青市场管理、茶青采摘标准不仅是措施及手段,更是他们保护这一方净土的根基所在。
好茶是加工出来的,贵州茶清洁化的加工模式、从茶青到茶叶全程不落地的加工程序毋庸置疑,“做干净人、挣干净钱、卖干净茶”已成为贵州茶叶生产商不约而同遵循的准则。
欧盟标准是国际上最难通过的茶叶标准,任何一个环节疏漏都有可能让一批茶叶全军覆没。“不能让任何有可能达不到欧盟标准的茶叶被我们生产出来,因为生产一斤就意味着浪费一斤。”余庆县凤香苑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兴斩钉截铁地说。
贵州高原春雪有机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兰东,在湄潭县抄乐镇、兴隆镇拥有5000多亩茶园,以踏实做茶为原则的他在当地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很多人敬他、亦怕他。
“如果我们这里的茶叶有一家不合格,全部茶青他都不收购了。”核桃坝村民汪庆学近几年做茶最深的体会就在于此。
“贵州绿茶是可以自由呼吸的茶,贵州茶是健康、绿色、有生命的。”胡继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