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045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10-12

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内容

——贵州在京博士联系点秘书长李从国谈贵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本报记者 蒋兴华

  近年来,我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势头,但与一些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搞得好的省市相比,还存在不足。如何改变这一差距,近日,记者采访了贵州在京博士联系点秘书长李从国。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记者了解到,李从国先生是我省毕节纳雍县“穿青人”,写作或参与写作专著十余部,发表文章百余篇。他现在担任北京中博联创经济策划中心主任,长期以来,他一直关心贵州的发展。在关心贵州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密切关注着我省公共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谈及我省农村公共文化,李从国开门见山地直言,我是从贵州农村走出来的,因此,我比较关注贵州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情况。近年来,贵州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势头,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主要任务的有关要求,这需要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围绕中央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李从国坦言,为了解贵州农村公共文化情况,他曾搜集了许多资料并到不少地方调研。他感觉到,近年来,贵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公共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和群众艺术馆、乡镇文化站、文化艺术服务单位等较快增长,许多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活动室配置了公共电子阅览室设备。二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推进。例如,遵义市作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通过验收,贵阳市和2个项目通过国家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项目)创建评审。三是省直剧团赴威宁、平塘、德江等地“送欢乐、下基层”演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特色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稳步推进。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需加大力度

  记者了解到,李从国怀着极大的热情,曾写过一本宣传贵州的书。该书曾得到时任省委书记赵克志的批示和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陈刚的回信寄语。

  赵克志批示:“细读一下李从国先生的文章,感觉是很好的。像李从国先生这样热心反哺家乡的贵州人还是不少的。他讲的激情燃烧,‘革穷命,挖穷根,雪穷耻’的激情,正是时下贵州各级各族干部群众需要进一步激发提振的精气神,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应有的‘文化自信’……”

  陈刚在给李从国的回信寄语中说:“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贵州人对家乡的挚爱之情,坚韧深沉,淳朴真切。我相信,这是一位贵州老知青、老博士的心声,同时也代表了众多在外贵州人的心声。正是有这样的情怀、这样的精神,大山深处的贵州才能倔犟成长,生生不息,作为‘一个外来的贵州人’,需要深入了解这块神奇秀丽的土地,需要和你们一样以家乡情怀来发现贵州,共促家乡跨越发展……”

  正是拥有家乡情怀,李从国时刻以发展的眼光关注贵州农村公共文化。

  在李从国看来,近年来,我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由于历史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比较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李从国指出:首先,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与城镇相比仍然相对薄弱。以黔东南州为例,目前,全州现有206个乡镇,设有文化站的乡镇共148个,占全州乡镇的70%;有58个乡镇没有文化站,占全州乡镇的30% 。全州按国家规定,为开展“农村书屋”活动,每个村可配图书及书架等,但需有20个平方米的图书室,绝大多数村达不到这一要求。如凯里市共有10个乡镇文化站,仅炉山镇建有一处“精神文明活动中心”,2个乡无办公地点,其余7个乡镇文化站只有一至两间借用的办公室;安顺市西秀区乡镇文化站的各种活动器材配备不齐全,有时开展活动连基本的设备如音响等器材都必须向外租借。其次,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较慢。贵州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与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与先进省区相比、与市场化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距离。第三,文化专业人才匮乏。全省农村公共文化管理服务人才和各类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力量薄弱,专业化水平不高,文化从业人员梯队建设不合理,尤其是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难以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要。第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服务不足。目前,贵州大部分县(市、区)业余文艺队伍都是由中老年人组成,而青少年比重相对过低,文化服务结构也不尽合理,城乡差别比较突出,真正反映贵州省改革发展成果,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具佳的精品力作少,公共文化供给存在着“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送非所需、需不能送”等问题。

  加快我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李从国认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设施是基础,内容是核心,队伍是关键,制度是保障,应紧紧围绕这四个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首先,加大投入,着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一是采取新建扩建和改造挖潜相结合的方法,加快我省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因地制宜配置乡村图书馆,建设具有时代性和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二是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强全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管理,扶持农家书屋文化院、文化活动室建设,优化现有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三是积极开展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推进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

  其次,精心谋划,着力创新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内容:一是各级电台、电视台、网络应把服务“三农”作为重要任务,加大农村和农业报道的分量,逐步增加广播、电视、网络服务“三农”的途径和渠道;二是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题材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三是宣传文化部门应有计划地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一线,努力创作一批体现时代精神,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较高水准和较强社会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四是对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积极加以扶持和引导,使濒临消亡的民间节俗文化活动成为广大农村社区民间文化的健康主流;五是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间民俗文化遗产,积极开展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公共文化产品。六是办好诸如全民读书月及民间歌手大赛等,带动和促进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七是充分发挥省、市(州)县文化馆、群艺馆、文化站和文化中心的作用,繁荣农村演艺市场和群众性文艺演出。

  第三,强化管理,着力抓好农村三支文化服务队伍建设:一是抓好管理者队伍的建设;二是抓好乡镇艺术人才队伍建设;三是抓好民间文艺工作者队伍建设。

  第四,创新机制,着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一是建立健全协调机制,明确宣传、财政、文化等各部门职责,密切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统筹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二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三是强化农村文艺创作激励机制;四是完善选拔、培养机制。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从事公共文化事业,以实现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人才队伍总量的增加。五是建立目标管理机制。把公共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在领导精力、工作部署、财力安排和政策措施上实行重点倾斜,确保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的同时,建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此项工作列入相关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