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4期 本期2042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9-29

  在今年的“贵州绿色博览会·大健康医药产业博览会”成果发布会上,《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发布,2015年,全省医药制造业总产值384.13亿元,增加值101.63亿元,其中,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总产值突破300亿元。此数字表明,成为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苗药,开始走出贵州在全国雄领风骚。

苗药出山领风骚

□本报记者 蒋兴华

  我国传统医药宝库的一部分

  “在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贵州苗医药研究及苗药产业化在二十多年中迅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创建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我省苗医苗药著名学者覃世辉动情地说。

  覃世辉是我国高考恢复后贵阳中医学院第一批毕业生。长期以来,覃世辉致力于中医研究,不仅创建了研究所,而且他独自发明并获得国家专利的“咽喉清喉片”等苗药,进入国家药物品种系列。

  覃世辉介绍,苗药,是指在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乌蒙山脉、武陵山脉、鄂西山地、大苗山脉等地区种植、生长的中草药材,同时也指苗族医药文化。几十年来,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疾病、伤害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医疗经验。他们对致病因素、疾病诊断、治疗及预防等都有较深刻的认识,在疾病分类和命名上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临床处方用药方面,有着许多的独到之处,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成为我国传统医药宝库的一部分。

  如同覃世辉所说,记者了解到,我省的苗药发展,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贵州省中医研究所民族医药研究室成立后,在全省组织了较大规模的苗族医药调研。90年代,贵州苗医药研究整理取得可喜成果,出版了《苗族医药学》等苗医药专著,苗药制剂研究与开发步入黄金期,开发了近200个民族药成方制剂,同时产生了一批苗药企业,苗药产业开始起步,产值以每年20%递增。2002年,由于苗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苗药产业被列为省重要支柱产业,政府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中药、民族药产业的研究。2004年,苗医药理论系统研究列为重大科研项目。2008年,大量国家和省级苗医药重大科技项目开展进行,苗医药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

  记者上网查询得知,苗族医药的起源其实很早,苗族民间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

  对此,覃世辉表示赞同。覃世辉说,由于苗族本身无本民族文字和史实的记载,故其医药的起源难于考证,但从众多的其他文献和传说、古歌中,仍可窥知其具体情况,其特点一是起源较早,历史悠久;二是起源于苗族人民生产和生活实践。苗族由于生活于药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较早地了解和掌握了植物的知识和药用价值。至今在苗族地区,几乎每人都能认识掌握几种甚至几十种药物治疗方法,有些地方家家户户门庭院落房前房后皆种植一些常用药物,形成人们应用草药极为普遍的特点,具有“百草皆药,人人会医”之称。

  苗医药的迅速发展,与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医药管理部门鼓励支持苗医药创新分不开。

  记者采访得知,除民营民族医药研究所就有10多家外,近年来还成立了“民族药研发中心”、“中药民族药制剂中心”等多个省、部级重点平台。如:黔东南民族医药研究所建立了苗族、侗族药物标本馆;贵阳中医学院建有苗医药文化馆。随着科研不断深入,我省苗医药科研发展迅速,水平不断提高。以贵阳中医学院为代表的苗医药科研团队近年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由该院领衔的“苗医药理论系统研究”项目,曾并获得贵州省2008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覃世辉看来,我省苗药产业在全国各民族医药产业中遥遥领先,成为民族药产业的典范和旗帜。

  覃世辉说,全省共有中药材品种4802种,居全国第2位。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全省大力开发研究了近200个民族药成方制剂,民族药业70多家,生产苗药品种160多个,有3家苗药生产企业进入我国中药制药工业的50强,7家进入100强。

  “黔地无闲草,夜郎多良药”,是对贵州的美誉之称。

  据了解,2015年,全省医药制造业总产值384.13亿元,增加值101.63亿元。以苗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总产值突破300亿元,苗药成为全国销售额最大的民族药,太子参、石斛、天麻等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

  绿博会上的五大共识

  苗药的开发与广泛利用,是一件惠民之大事,无疑要与大健康产业联系在一起。

  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苗药的发展迅速并成果不断,在今年的“贵州绿色博览会·大健康医药产业博览会”上,与会者就苗药产业开放合作、资源共享、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达成了5大共识:一是推进苗药国际化、现代化进程。按国际标准,建立健全苗药标准化和溯源检测体系,推动苗药生产流程质量认证,畅通苗药进入国际市场渠道。深入挖掘、提升苗医药文化内涵,强化苗医、苗药知识产权保护,在加强苗医药传承的基础上,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融汇相关学科的发展成果,加快苗药研究开发步伐,推动苗药现代化进程。二是积极推进“大数据+大健康”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推动“大数据+医疗”、“大数据+健康管理”和“大数据+健康服务”发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向基层延伸,加快个人健康信息数据化进程,提供全面、个性、及时的健康服务。三是推动大健康产业共享、开放发展。在确保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推动重点医院、高校和科研院所仪器、数据等资源开放共享,推动政府健康医疗信息系统和公众健康医疗数据互联整合,促进健康设备租赁等共享经济发展。大力推动大健康产业开放发展,推动大健康产业国际合作,加快大健康产业省际间合作步伐。四是推动大健康产业惠民富民。大健康是大财富、大产业,要进一步发挥大健康产业链长、消费面广的优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增加个人健康财富的同时,稳步提升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强力推动“大扶贫+大健康”联动发展,切实减轻贫困群众的就医负担,有效遏制和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加大对贫困群众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在大健康各领域中的就业能力,尽快脱离贫困。第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试点先行。布局建设一批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试点,大力发展苗药,通过先行先试,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制度体系,创新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新模式、新业态。

  立足贵州 放眼全国 走向世界

  记者注意到,以苗医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我省“五张名片”之一。2015年,我省苗药产值突破300亿元,苗医药涌现了替芬泰、糖宁通络胶囊等154个以苗医药方为基础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苗药。

  关于苗药的发展,专家怎么看?就苗药出山出海,又应该注意什么?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副局长惠鲁生认为,苗药的发展,需正确认识苗药的基本内核,挖掘苗药文化内涵,完善苗医药体系。全产业链打造苗药品牌,大品种做大,小品种做新、做特,形成第一无二的苗药核心竞争力。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养殖种植委员会理事长、高级经济师王卫权则表示,贵州优异的苗医药,必须做好苗医药源头——中药材种植,发展符合苗医药需求的优质中药材,才能保证苗医药的“神奇”疗效,助推苗医药发展。

  贵阳中医学院院长杨柱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苗药体系初步形成,苗医药平台建设成效显著,苗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郎洪平说:“以前外界对苗药不了解,贵州的企业到外面做市场都备受冷落,但经过多年的发展,苗药神奇的疗效逐渐获得大家的认可,现在苗药已经走遍全国,成为人们信奈的品牌。”

  覃世辉说,贵州是苗药之乡,苗药源远流长,素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的美誉。发展苗药,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努力把新技术嵌入传统苗医药,总之,要让苗药立足贵州,放眼全国,走向世界,就要提升行业特别是苗医药行业的整体研发水平,加速民族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