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2041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9-28

  今年8月,彝族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我省毕节市大方县举行,黔、川、滇、桂4省区官员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彝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建议,把彝族的传统智慧和现代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通过开发彝族文化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夯实彝族文化产业的基座

□本报记者 曾 丹

  彝族文化丰富灿烂

  “彝族是我国历史悠久且文化发达的少数民族之一。”省民族文化研究所的专家告诉记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创造了源远流传、丰富多彩的本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艺术。被称为彝族文化的瑰宝的彝文,汉文史志称之为“爨文”、“爨字”、“爨书”、“倮倮文”、“韪文”、“夷经”等,其文字总数达万余字。

  “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在国内各大图书馆和研究、翻译机构都有大量收藏,在国外的如英国、日本、法国和瑞士的一些机构也有不少彝文藏书。”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散存在民间的彝文经典,更是数以万计。这些彝文文献涉及宗教、历史、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医药、天文、地理和农技等各个方面。

  “彝族生来会唱歌,一唱就是几大箩。”民族文化专家告诉记者,彝族民间歌舞多姿多彩,形式繁多,而且,彝族音乐舞蹈艺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柔韧灵活的“烟盒舞”、情绪欢畅的“罗作舞”、浑厚古朴的“彝族打歌”、热情奔放的“阿细跳月”以及韵律独特的“铜鼓舞”、“金竹舞”、“仪式舞”、“冬格夺洛荷舞”等民间歌舞、乐舞独具特色,成为中华民族百花园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据悉,彝族民间工艺绚丽多姿,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工艺主要有漆器、银器、纺织、擀毡、服饰艺术与刺绣、彩绘等。彝族的银制、木制器皿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漆器是彝族传统的生活用品,也是极富特色的工艺品。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彝族服饰的款式多达300种之多,为我国民族服饰之冠。彝族服饰上的装点都与自然崇拜和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温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彝族服饰,不仅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之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成服等各种专用服饰。彝族的服饰具有非常独特的民族风格,其形成与发展是彝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依据所处环境的自然条件,以及经济生产的便利程度和人们的审美心理、习俗文化所决定的。它既有历史传承性,又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演进变化的一种特质文化。

  “我省大方县的彝族文化就是一颗耀眼的明珠。”省民族文化研究所的专家告诉记者,在清康熙改土归流之前,大方曾是水西彝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彝族土司制在这里世袭了一千多年,尽管受汉文化的不断影响,但大方的彝族传统文化特色较其他地区保持完整,至尽仍保留着许多传统文明的东西。首先,有与汉文同样辉煌的彝族文字。彝文虽然较汉文发展缓慢,但其字形、字音、字义方面,都反应了大方彝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其次,有用文字记载的大量的古籍,及其彝族先贤留下的文物古迹。如大方奢香夫人墓、九层衙遗址、阁鸦驿道等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有用彝族文字镌刻的碑文。如鸡场乡大渡河桥彝文碑、千岁衢摩崖石刻碑,都记载了大方彝族民情民风的历史。第四,在大方彝族人民居住区,流传着大量的彝族口头传诵的文史资料,包括诗歌、传说、族谱等,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

  传统符号正在消失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冲突日益显现和激烈,我省彝族传统文化遭遇了强烈冲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历史上的大方作为水西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拥有大量的彝族历史古籍,但如今,奢香博物馆仅存了部分彝族古籍,而大量的古籍已经流失到其他地区。而在我省的一些彝族聚居区,现在很难找到一个会写彝文的人,乃至说上几句彝语。

  “过去,我省彝族的通婚礼仪非常讲究,完成一桩婚事也要通过复杂的环节。”据悉,彝族家族中有婚、嫁、丧和修建房屋等大事时,按习惯,同族各户都得自觉参加,但如今,大多数人都外出务工,这一传统特色正在消失。

  “令人担心的是,今天的彝族语言文字、服饰等习俗政治不断失去民族特色,许多文化符号已经消失。”有专家指出,我省大方县等地彝族传统文化符号在快速地消失,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年青人外出求学、打工是造成其失传的根本原因,远离了原处环境,在汹涌澎湃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思想认识步入了误区。

  “近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和保护经费的投入,但因大方彝族历史文物分布广,且散乱现象严重,许多彝文碑刻任然遍布山野杂林,一些古桥、古道和重要遗址日渐消失,许多彝族文物以及彝文古籍仍还流落民间,甚至流出区外。”据不完全统计,1984年调查时,发现彝文碑刻250余块之多,但目前为止,奢香博物馆征集收藏的彝文碑刻不足100块。如今,散布民间的碑刻越来越少,且许多碑刻无人管理,残蚀风化严重,一些古桥、墓碑等被当地百姓为它所用,还有人把古驿道的石头出卖到云南等地,其现象真是惨无忍睹。就连奢香博物馆内所藏文物也因保护设备太差,残蚀现象也较严重。

  “半开发状态加剧了传统符号的消亡速度。”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彝族传统文化是一些地方主打的旅游品牌,但经过近些年来的旅游开发,并没有多少人认为大方彝族传统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反,较之曾经的辉煌,很多人认为一些地方的彝族传统文化正在消亡。

  夯实文化产业基座

  今年8月2日,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毕节市大方县慕俄格酒店隆重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主要围绕藏羌彝族文化产业走廊与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关系、彝族文创产业理论实践及其成功案例、彝族工艺美术设计制作、文化企业发展经验与做法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据悉,本次彝博会是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出台后,我省首次举办的彝族文化专题盛会,旨在整合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川、滇、黔、桂四省(区)彝族区域的彝族文化资源,以“彰显古彝雄风·助推文产繁荣”为主题,共同推动彝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当我看了彝族古剧撮泰吉时,我看到了普世的人类价值。并觉得应该把其与世界分享。我希望能学习到更多有关彝族的文化、历史,并把彝族的文化带向世界。”来自美国密歇根奥克兰大学理学院人类学教授理查德·斯汤普斯认为,本次彝族文化产业博览会,正是在历史中学习,活好当下,并规划未来。

  “我省毕节市有44个民族聚居、杂居,其中,彝族人口近70万人,占贵州全省彝族人口的75%,是毕节的主体民族。”据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佐证,彝族先民在黔西北地区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建立了独具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奠定了千年彝文化的基业。2014年,毕节市被纳入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核心区。

  “从恢弘而别具一格的开幕式到丰富的彝族文化及其产品展示,从展区富有彝族特色的文艺表演到流连忘返的观众,从系列论坛到文化产业项目签约仪式,纵观此次彝博会,充分彰显了毕节市作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贵州核心区。”彝博会期间,分别举办了“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论坛”“中华戏剧活化石·彝族古剧《撮泰吉》高峰论坛”。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吉狄马加,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文化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贾旭东,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香港世界遗产研究院院长乔惠民,美国密歇根奥克兰大学理学院人类学教授、密歇根克兰布鲁克博物馆名誉馆长理查德·斯汤普斯等专家和学者云集彝博会,就以上专题展开研讨。通过论坛,彝族传统文化资源得到了系统梳理,阐明了彝文化的历史内涵,打通了彝文化的脉络,为彝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学理依据和理论指导。

  “重点打造彝族文化产业,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省文化厅厅长徐静表示,我省将继续支持毕节市办好藏羌彝走廊·彝族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努力将其打造成为西部7省(区)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高端平台。

  “成功的文化产业项目应该照顾到包括政府、学者、游客、当地百姓在内四个利益方的需求,只有这样的文化产业项目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在本次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还提出了一下建议:议在今后的加速开发和提质升级工作中,要在川、滇、黔、桂、渝彝族文化共性建设的基础上彰显贵州特点和贵州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