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力挺现代农业强化园区建设显实效
385个省级园区累计实现产值4083.7亿元
本报讯(记者 田锦凡)截至8月31日,全省385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累计实现产值4083.7亿元、销售收入3276.2亿元,其中今年前8个月实现总产值1156.4亿元、销售收入1062.7亿元。这是三年多来,贵州农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数字化表现。
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气候条件与特色优势产业的资源优化组合,是发展无公害、绿色及有机农产品的天然理想场所,也为发展精品农业、精细农业、精致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2013年初,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启动“5个100工程”建设的重大决策。其中要求,集中力量创建100个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显著、示范作用明显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全省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此后,全省各级各部门切实把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农”工作的主平台、主战场,按照“资金集中、产业集聚、经营集约”要求,科学合理规划、制定完善政策、加大工作力度,不断优化配置土地、装备、科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构建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商品化、集约化、标准化、高效化生产经营,使农业园区成为贵州农业产业发展的“发动机”、“推进器”,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如今,贵州基本上在每个乡镇都建成农业园区、都有园区覆盖,园区已成为各地发展山地现代农业、特色高效农业、精细精致农业的重要平台、工作抓手。同时,园区还引领蔬菜、花卉、茶叶、药材等特色山地农业迈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有效带动贵州山区近500万农民就地创业就业、增收脱贫,成为促进绿色发展、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省385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累计实现产值4083.7亿元、销售收入3276.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达3473.6亿元。仅今年前8个月,园区就实现总产值1156.4亿元、销售收入1062.7亿元。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累计建成机耕道路14172千米、灌溉管网33125千米、温室大棚1828万平方米、标准化圈舍1055万平方米、贮藏保鲜库房324万立方米、蓄水池1498.9万立方米,配套建成水源设施日供水319.6万吨、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66.3万吨,装备农机具41.93万台,农机总动力达886万千瓦。
截至目前,园区共签约项目3055个,签约资金4041.6亿元、到位资金1579.2亿元,资金到位率为39.1%;今年以来签约项目520个,签约资金780.6亿元、到位资金115.9亿元。已有4004家企业入驻园区,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38家,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企业2020家;培育农民合作社4433家,有社员71.4万人;培育家庭农场318个、种养大户731家。在园区从业农民484.6万人,其中有28.7万名返乡农民工在园区就业,扶持带动贫困农户27.2万人。
在种植业方面,全省已建成种植基地1220万亩,实现农产品产量663.5万吨。在养殖业方面,全省累计存栏猪355.8万头、牛90.6万头、羊205.8万只、禽6854.8万羽、鱼51159.5万尾;今年1-8月,共出栏猪523万头、牛100.78万头、羊201.45万只、禽16768.4万羽、鱼45261.6万尾。
记者注意到,贵州省政府办公厅近期对在全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贵阳市农委等50个集体、陈景德等158名个人进行了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