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引入社会力量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成为示范——
一条母亲河的“重生”
□李 丰
对于土生土长的贵阳人而言,南明河是一条“有故事”的母亲河。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河水逐渐变黑、发臭;到90年代,南明河的污染状况令人触目惊心:沿河两岸近百个生活污水及工业企业排污口,每天向河中倾泻约45万吨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沿岸到处是煤灰、垃圾,破烂的棚户区遍布河道两旁;河水水质严重恶化,鱼虾绝迹,进入市区的河段为劣五类水体。按照国际河流生命学说的观点,南明河已成为一条“失去生命的河流”。
近年来,贵阳市通过大力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成功将南明河“救活”。其让政府做好“裁判员”,协调、督导征地拆迁、质量监管等工作;让企业做好“运动员”,负责项目投融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的治理经验,引起了各方专家关注。
治“标”更要治“本”
要实现长治久清,还必须“治本”
为了治理南明河,贵阳市多次进行清淤和疏浚,但因经济发展的局限和单一的局部治理,始终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南明河环境问题。由于南明河城区段污染状况仍较为严重,随治随污,水体状况出现“反复”。
为彻底改变以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理方法,2012年,贵阳市引入“系统治理”的思路,提出“截污治污为先,内源污染消除为保障,两岸环境质量提升为需求,生态自净能力恢复为根本”的治理方案,全面、有序、系统推进河道整治、生态修复、污水处理、再生利用、面源治理等各项工作,启动实施了总投资达42.8亿元的“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该项目分两期进行,一期从2012年开始,从外源控制、内源控制、生态恢复、臭气治理4个方面出发,通过截污完善、清淤疏浚等救急措施,基本消除了南明河干流的黑臭问题。
然而,这仅仅是完成了“救急”,要实现长治久清还必须“治本”。
2014年上半年,贵阳市启动的二期工程以支流治理为关键、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为重点、改善提升南明河水质为核心,主要内容包括完善干流、支流截污系统及污水处理厂建设。目前,二期项目实施后,南明河干流水质较一期竣工时有了大幅提升。
创新融资机制走治理新路
让“专业人干专业事”,投资效率明显提高
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流域治水这样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钱从哪里来?引入社会力量,放开市场,是贵阳市的选择。
在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一期工程中,贵阳市政府引入TOT(移交-经营-移交)等融资形式,与资本市场对接。在国家向民营资本开放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领域的大背景下,该项目二期一开始,贵阳市政府就创新融资思路,决定在国内水环境治理领域先行先试PPP模式。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经市场测试及综合评估后,采取公开招标方式,贵阳市最终确定中信水务公司作为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社会资本合作方。
2014年11月,贵阳市政府与中信水务公司签订PPP模式合作协议,实施“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河道服务”的组合模式,由中信水务公司负责5座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同时收取南明河沿途排污企业的排污费等。该项目污水处理厂特许经营权为30年、河道运营服务期为10年,项目总体投资由中信水务公司负责,当该公司通过收费不能收回投资和获取适当利润时,政府则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平衡项目投资及收益。
政府与企业各负其责,政府做好“裁判员”,协调、督导征地拆迁、质量监管等工作;企业做好“运动员”,负责项目投融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让“专业人干专业事”,投资效率明显提高。在二期实施过程中,该项目建设质量经受住了贵阳2014年“7.16”特大暴雨的考验。
PPP可成环保项目“助推器”
PPP模式具有利益共享、资源集合等特点
如今,南明河由原来一条“失去生命的河流”变成了“有生命的河流”。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被财政部列为全国首批PPP示范项目之一,在住建部举办的经验交流会上作为典型案例进行介绍;业内专家、政府部门经过考察以后,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去年6月,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5年年会“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希望”论坛上,南明河治理的成功经验,让与会专家看到了PPP模式的利益共享、资源集合等特点。
中国水环境集团总经理李涛认为,南明河之所以能成为流域治理领域的PPP示范案例,要归功于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与政府达成责权分明的职责划分,为推动项目进行提供了便利;二是在交易结构上有所创新,企业与政府共同设计交易模式,即在BT模式(建设-移交)中加入BOT(建设-经营-转让)及TOT模式,形成全新的交易结构,为保障项目推进效率奠定了基础。
“未来20年,中国将有3.5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存空间、环境容量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政府大力推广PPP模式,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可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助推器’。”李涛说。
在PPP模式中,项目合作双方是“一家人”,这注定不是一场短暂的恋爱、而是长久的婚姻。贵阳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投资人来说,有特许经营权作价,缺口部分由政府多渠道筹资作为保障,降低了风险;政府方面则平滑年度支出,减小短期支付压力,相当于办理了长期按揭,有利于削减政府地方债务,规范政府中长期财政预算,对双方无疑是“物有所值”的双赢结果。
按照工作计划,由财政部等20个部门联合推动的PPP第三批示范项目清单将于近期公布。目前,已收到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申报及中央部委推荐的项目1151个,总投资额超过2万亿元,涉及能源、交通运输、市政公用服务、环保水利、保障房、医疗卫生、养老等领域。
2015年9月10日,以PPP模式实施的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二期二阶段正式开工建设,工期设计为12个月。此阶段以提升水质为核心、以直流治理为关键,以污水处理设施(厂、管网)建设为重点,结合生态修复,实现南明河支、干流水质及感官效果进一步提升。图为初显治理成效的贵阳母亲河——南明河甲秀楼段。(本刊资料图)
截至今年8月26日,贵州累计签约PPP项目81个,总投资达757.02亿元;运营PPP项目11个,总投资达10.67亿元;预备PPP项目1610个,总投资达12031.484亿元。这些PPP项目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水库建设等生态环保项目,其中已签约及运营生态环保PPP项目48个,涉及金额159.24087亿元;预备PPP项目396个,涉及金额1787.03亿元。目前,全省共有1665个PPP项目录入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并对外公布,投资总额约13368亿元,录入数列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