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目前最大的一个成就,是成了这个市场上生存时间最长的企业之一。”
刘立荣的“安全密码”
□王燕青
金立集团董事长刘立荣嘴角微微上扬,犹如金立手机标志性的笑脸LOGO。在他看来,“笑脸”是一个全世界通用的品牌符号,“每个国家、每个人的笑脸都一样,在哪里都显得那么亲和”。刘立荣亲和而不失魄力的形象,在智能手机圈成了招牌。
微笑背后,市场正在加速洗牌。全球智能手机竞争局势下,三星、苹果两强独大的现状正在转变为“2+N”的行业格局。其中,“2”代表苹果和三星,“N”代表崛起中的中国品牌。据公开数据,在全球前12家手机品牌中,中国公司占了9家。而在国产手机品牌中,以“中华酷联”为代表的第一阵营已被“金华OV”取代。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赛诺公布的今年上半年智能手机数据报告显示,金立已是国内品牌第一阵营。
7月26日,金立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规模逾2000人的大型新品发布会,推出主打政商人群的中高端智能手机M6。这款新机最大的亮点是保留了“超级续航”,且内置安全加密芯片——“安全”是其为政商人士着重解决的第二大痛点。刘立荣正在酝酿如何解决他们的第三大痛点,“我们的续航和安全是领先别人的,未来可能应该有第三个点领先别人”,他自信地表示,明年也许会推出比苹果还贵的手机。
生长
“中国品牌为什么越来越强?因为国内品牌厂商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手机做好。”刘立荣有着典型的产品思维和企业家的坚韧。他长于看大势、有远见,对产品有独到定位,并将这种定位归于金立多年来的“传承与突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男性消费群体居多、女性消费群体少,而且有蛮多男性消费群体接受我们的高价手机。”金立W系列翻盖高端智能机已证明这一市场判断。
现在,刘立荣将抢占国内中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旗舰产品锁定为M系列,“我要改变这种局面,只有差异化的定位、产品才能获得突破”。如果这是一场从一开始就硝烟弥漫的战役,“老兵”刘立荣就是常胜将军。“金立目前最大的一个成就,是成了这个市场上生存时间最长的企业之一。”他说。
2000年,刘立荣离开金正电子,在东莞成立金众电子有限公司,主营电子产品来料加工。2002年9月16日,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他开始率队进入手机行业。最初生产基地在东莞大岭山的一片荔枝林中,投资2000万元。刘立荣关心产品的研发方向、结构配置、设计外观,在市场、科研投入上从来不遗余力。
他选择了一个好时机。当年,移动用户总数突破2亿大关,摩托罗拉、诺基亚成为手机市场的老大、老二,国产手机也全面崛起,市场总份额达25.1%。行业繁荣吸引各路资本纷纷进入市场,通信、IT、家电等厂商均加入竞争者行列,甚至国外一些无手机牌照的厂商也借道国内合作伙伴进入中国市场。
创业初期,手机行业形势大好,但金立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更要命的是没手机牌照,只能借用天时达品牌进行贴牌生产。每卖出一台手机,就要交给天时几十块钱,每年上交几千万元。即便如此,金立仍在国内外众多大牌手机的夹缝中顽强生存下来。
彼时的刘立荣知道,洋品牌与国产品牌之间必有一场殊死较量,想争得天下必须走精品路线。“2002、2003年是中国手机的灾难年。国内消费者花三四千元买一个功能很简单的国产手机,但(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把市场推给了诺基亚、摩托罗拉和三星。”这让他感到痛心,亦找到了立足方向,“精品立天下,把产品做得越来越精准,企业就会活得越来越好”。刘立荣推崇匠心,亲自带队去德国、日本学习,研究百年品牌基业长青的秘密,“很多德国、日本的中小企业,几代人都做同一件事情”。
他也因此“有过一些迷惑或看不清”,除了做好产品,刘立荣坚持扎根开放市场,深刻了解渠道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其设计的渠道模式是:一个地区只发展一家代理商,且只经营金立手机。紧密的利益联盟及厂商一体化模式,给金立带来了巨大销量。
2005年5月,金立乘胜追击,邀请刘德华担任手机形象大使,并与冯小刚、金马奖最佳摄影奖获得者曹郁合作拍摄广告片,借助强势的明星效应迅速在市场打响了品牌知名度。同时,国家发改委核准金立生产GSM、CDMA手机,颁发年产700万台手机生产许可证。自此,金立走上了自主品牌之路。
在获得牌照、打响品牌之外,金立开始稳扎稳打深耕渠道建设。早在2006年,海外渠道就成功拓展了越南、新加坡、白俄罗斯、科威特、法国、意大利市场。刘立荣想得很明白,“回到原点,模式、经营理念不变,做精品的理念也不变,踏踏实实做下去就是最好的”。
顺势
刘立荣信奉“大市场”概念,“市场要做大,参与的人要多才好。参与的人越多,市场就越容易做大”。
2007年,苹果公司发布第一代iPhone产品,手机颠覆性发展时代到来,新老品牌之间重新洗牌。就连当时如日中天的诺基亚,都难以抑制苹果手机的扩张势头。
2009是中国3G元年。强大的行业政策刺激效应,逐步抵消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作用。当年1月7日,工信部正式向移动、联通、电信分别发放TD-SCDMA、WCDMA、CDMA2000三张3G牌照。
刘立荣提前布局,早于政策时间与移动达成协议,进入其定制业务全面合作品牌名单,后又正式成为TD-SCDMA合作伙伴。
同年6月9日,iPhone3GS面世意味着智能手机时代全面到来。在强大的市场竞争面前,刘立荣始终保持冷静思考。9月,他开始全面推动金立升级,放弃功能机时代的粗放型扩张模式,转为精细化发展模式。刘立荣提出“回归制造,把产品做好,就是品牌的价值所在”,金立开始引入更多高精度的自动化设备进行生产改造。
2010年,金立在东莞松山湖畔投资十多亿元建设金立工业园。按规划,该基地将成为亚洲最大单体智能终端生产基地,手机年产能达8000万台。这一年,金立手机销量达到高峰,但危机同时浮现。智能手机快速发展对功能机形成了围剿态势——其时,金立已是最大国产功能手机品牌。
围棋对弈中,刘立荣不喜欢你死我活的对杀,“看到底谁长一口气,那种情况我会尽量避免”。在市场趋势转换的关键期,他果断推出金立首款智能手机。他不做低端机、不走线上销售模式,而是坚持做中高端智能机,建立强大的手机销售线下渠道网络,“没有中高端市场的一定份额,未来的路会比较难走”。
2012年,金立手机销量达2400万台。刘立荣掌控了局面,开始更大规模的升级,放弃3000万台手机销售目标、放弃部分海外ODM项目及千元机市场。在过硬技术支撑下,金立真正向产品型公司迈进,方法就是瞄准大方向,在产品、品牌、渠道层面不断创新、试错。这种改变可能会损失短期利益,但刘立荣从长期战略考量,认为顺势而为是必须的,“中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真正的壁垒是品牌,最大挑战就是消费者对品牌的接受度”。
“我的观点是不存在区域性品牌,未来存在的手机品牌一定是全球品牌。”刘立荣为金立设计的首个长期策略是,“坚持国际品牌,走全球品牌路线”。2015年,金立重新梳理产品路线,形成了M、W、S、F、金钢5个产品系列。其中,“超级续航”M系列成为年度最受政商人士欢迎的核心产品之一。今年,金立在超级续航产品基础上,针对政商人士需求从硬软件上双管齐下,推出“内置安全加密芯片”手机,开创了手机安全新局面。
业内人士对刘立荣市场操盘策略的共同评价是“稳”。虽手握运营商资源、建成电商渠道,但他一直把重点放在开放市场的拓建上,“把运营商更多资源接入开放市场”,“电商不是关键,电商有天花板”。开放市场渠道、建立服务体系,对他而言是“延续金立多年经营很重要的战略”。根据实情,金立逐步建设从一线城市下沉到乡镇村级市场的渠道布局,截至今年6月,已有10万余个合作网点、7万余个专区、逾30万节专柜,且配备了5万余名专业导购。
刘立荣认为,未来智能手机市场将是“开放市场决定成败。”金立顺势而为的成果显而易见:去年金立手机全球总销量逾3000万台,今年有望突破4500万台。
腾飞
金立开始加速往前跑。刘立荣的判断是,两三年后全球手机市场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品牌只剩下6-8家。2012年至2014年,手机行业非常喧嚣;进入2015年,品牌及上下游趋于稳定,不再依靠单纯炒作,而是回归产品、品牌及渠道本身,回归用户价值、体验及服务。
在市场规模逐渐向品牌集中的资源整合期,刘立荣主导金立进行差异化竞争。“低端、大众型产品是流量性产品,可以保持流速和体系规模”,“但很多时候,差异化往往体现在中高端产品”,“我们定位高,品牌力对消费者是有辐射能力的。”这是他架构的金立生存模式。
刘立荣经营企业的三原则是:激情、效率、适应性。他看上去不是一个激情四射的领导者,却营造了充满激情的企业文化;他与一众管理者聚到一起就是讨论手机产品,包括设计细节。金立M6设计外观时,刘立荣专门找来游标卡尺测量手机背面“笑脸”LOGO的大小、摆位,对细节无比苛刻。
时隔10年,金立再次与冯小刚达成深度合作,还引入了高颜值担当余文乐。“内置安全加密芯片”,在二人合演的《手机芯战》中成为当下热点。
据称,冯小刚问刘立荣:“诺基亚怎么就没了?”刘立荣答道:“缺乏适应性,诺基亚的体制、文化让它缺乏了适应性。”
从年初开始,金立投入逾5亿元在全国进行手机品牌优化升级,营销重点则转向品牌契合度高的体育项目。加上在印度板球运动的投入,金立将有约10亿元投放在品牌建设上,消费者服务、实体店形象也在不断提升中。
金立的目标是,未来三年重返国内前三的市场地位。“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刘立荣轻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