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
□邹利华
仡佬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有内涵和民族特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追溯到仡佬先民的文化创造,反映远古时期仡佬先民的社会情景、风俗习惯和传承技艺。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向世人展示着仡佬族的发展历史、文化心理、传承技艺、伦理道德、审美意识以及图腾崇拜,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仡佬族非物质文化的瑰宝。
然而,仡佬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我国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主要是产生和流传于原始狩猎文明和农耕文明条件下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在当前的全球化大趋势进程中,特别是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口的大流动,广播电视的普及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及承载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和手工技艺的艺人日益减少乃至死亡,从而使民族的“文化记忆”出现中断的概率大为增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被破坏、遗忘和消失的危险。这种情况,无疑已经成为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承受之重。
本文简要介绍这三项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仅是仡佬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极少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唤醒我们每一个仡佬族的后世子孙,都有挖掘、整理、保护、传承仡佬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宝王祭拜
仡佬族祭拜宝王,流行于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大坪、镇南、柏村、丰乐等地,是仡佬先民在开采水银、采砂炼汞过程中,祈求神灵保护的一种仪式,是仡佬族丹砂文化的典型代表。
远古时期,一群濮人在深山老林里劈石垦荒,其中一个青年人刨出了红石头,便好奇地带回家。山货商人来到洪渡河畔,听说这里出了红石头,找到了存放红石头的青年人,商人接过一看,认定这就是丹砂,然后仔细询问了许多发现红石头的经过,并将红石头全部买走。“红石头就是朱砂,可以卖钱,是吉祥之物”。从这以后,开采丹砂的濮人就多了起来,濮人的生活从此有了改善,朱砂也由此成为濮人最早向西周朝廷进贡的贡品。皇帝为了安抚人心,加封发现朱砂的青年为“宝王”。务川与外界联系的通道,因丹砂而打通,从洪渡河经乌江到长江,中原文化也由水路传入务川。濮人又学会从丹砂中提炼水银,名声远传。后世人为了纪念“宝王”,在盛产丹砂的三坑、板场、银钱沟等地相继建立“宝王庙”开展祭祀活动。就在今天,大坪一带村民凡是打岩子炼水银都要敬“宝王菩萨”,祈求保佑。在发生过不吉利之事的砂洞还要请风水先生画符念咒,在符上加盖丹砂印贴于砂洞口。
“宝王菩萨”的故事,几千年来被世人传颂,历朝历代史书对仡佬族先民采砂和苛捐杂税有了记载。《逸周书·王会解》说:“卜以丹砂。晋孔晁注‘卜人,西南之蛮,丹沙所出’。又其下注:卜,即濮也,沙今作砂”。《禹贡》记:“荆州贡丹砂”。荆州包括今川、鄂、湘、黔边区,务川属其地区。《通典·食货典》记唐制:“天厂诸郡每年常贡,黔中郡贡朱砂十斤”。务川属黔中郡,后改为黔州,所辖十五州,其中思州即务川。唐贞观十三年(公元797年),黔州刺史魏从琚贪暴“于两税外,加增朱砂”。《嘉靖思南府志》在采矿为业中载:“务川有板场、木悠、岩前等坑,砂产其中,坑深约十五六里,土人以皮为帽,悬灯于额,入而采之,经宿乃出。所得如芙蓉箭簇者为上,生白石上者为砂床,碎小者为末砂。砂烧水银,可为银砂,土人倚为生计。岁额水银一百六十七斤八两入贡,而民间贸易,往往用之比于钱钞焉“。又记:”务川有砂坑之利,商贾辐辏,人多殷实;善告讦难治,长吏多不能久,必以罪罢去”。《思南府志·道光志》记:“务川之朱砂、水银,可以行远,产亦无多。务川木悠场采砂最盛,每场出汞二十到三十挑,官坝发达,有获利近万者”。并在板场等地设水银税局。务川最大庙宇“金鱼寺”花水银一百零八筒(每筒五斤)。购买材料请能工巧匠修建而成,民间还有“圆宝土地”的传说,“金鱼寺”解放初期被毁。
仡佬族祭拜宝王仪式,是务川仡佬族人特有的一种特定的祭祀活动,为研究仡佬族的历史文化尤其是丹砂文化提供了重要途径。
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二:仡佬族婚俗
世代繁衍生息在务川境内的仡佬族人民,是务川仡佬族婚俗传承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仡佬族的婚姻在早期比较自由,男女青年在日常交往、生产生活中,对歌、谈情说爱,以大树或大石为媒,缔结婚姻。随着汉武帝开发西南蛮夷,中原文化逐渐传入西南地区,汉文化得以在少数民族中广泛推广。至清代,仡佬族的婚嫁礼俗已发展成为一项系统、规范的礼仪活动。如今,仡佬族的婚俗虽然在清代的礼仪程序上有所减少,但大体上保留了这种传统的婚嫁习俗。
仡佬族的婚嫁习俗是一项程序繁杂规范的民间礼仪活动,男方的程序为:提亲,交礼,发茶,装香,开庚,报期,迎娶。女方相应为:放话,盘媒,备嫁,哭嫁,发亲。
提亲,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媒,叫做“讨口风”。女方则“放话”,回应男方提亲的事。
交礼,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正式说亲。女方则请来家族尊亲“盘媒”。主要盘问男方家境家风,考察媒人德行。
发茶,又叫“拿人情”,一般有:初媒(头道人情),二道媒(二道人情),三道媒(三道人情)。发茶一般在端阳、重阳、中秋、腊月、春节等节庆日子。
装香,男方家备办衣服、糖食果品以及龙凤烛、香纸、鞭炮、袱包等。由媒人带领送往女方家,摆在堂屋神龛下,举行祭拜仪式。“装香”,即订婚,婚约不能更改。
开庚,男方托媒去女方家索讨生辰八字。
报期,俗称“看期辰”,礼请八字先生依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择定婚期。带上书写的“报期书”,备礼到女方家协商确定婚期。
迎娶,男方接亲队伍到女家附近后,要向女方家报信,称递“投书”,然后女方派一同姓人在大门外迎接进入堂屋。举行“传书过礼”仪式:先拜天,后拜地,再拜父母长辈。从押礼先生递“投书”到对礼、摆礼、过礼这一整个过程中,男、女双方司仪都要“说礼”,称“四言八句”。这一套礼仪完毕,女方在堂屋设席招待新郎、媒人,女方以同姓亲戚相陪。饭毕,开始“发亲”。由女方牵出新娘,在香火前哭拜祖先,在亲人搀扶下出门登轿。女方同姓兄弟把轿子抬到房屋背僻处,然后交与男方轿夫。新娘走后,新郎来到堂前,拜别岳父母等亲人,并接受岳父母“挂红”,然后上路,向男方家走去。迎娶到家后,新郎首先进堂屋跪拜父母,再取下“红”挂在大门上。男方这时选派一位齐眉多福的妇女为新娘铺设床被。铺好床后,吹打鞭炮齐迎花轿,轿子抬进堂屋,铺床妇女牵出新娘,带入新房。再鸣鞭炮迎接“送亲客”到堂屋,并以茶、酒、饭招待。用完饭后,新娘及男方父母依次为“送亲客”中与新娘最亲的人“挂红”,由新郎亲自燃放鞭炮相送。送走“送亲客”后,接着举行“见拜”的仪式:铺床妇女牵出新娘,与新郎一同拜天地,拜父母,接受父母的祝福、封赠。拜过父母,新娘跑回新房。新郎则还要跪拜舅舅、姑姑等其它亲戚。新婚之夜,族中亲人可以“三天不分老幼”,与新郎、新娘开玩笑,闹洞房。
女方:姑娘在出嫁前,要“哭姊妹”,即哭嫁歌。开声“哭姊妹”从喜期的前三天开始。姑娘开声哭:“阳雀飞过苦竹林,苦命女儿先开声。父母养我多辛苦,离爹离娘好伤心。望着当门苦竹林,女儿开声诉苦情。苦竹叶子青黝黝,女哭父母情难丢。”然后依次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等。对来吃喜酒的亲朋好友则不分先后,见着就“哭”。
姑娘在婚日通宵不睡,鸡叫头遍时梳头,梳头要由福气好的妇女来担当。姑娘梳好头后,要到“香火”前哭祖宗,即哭过世的人。
新婚次日,为“复宴”,一些错过“正酒”的亲朋好友在这一天还可以补“人情”。新娘则把自己亲手做的布鞋跪送给父母,并改口为“妈”、“爹”等称呼。
新婚再次日,为“复二宴”。新媳妇要用从娘家带来的米为全家人煮饭,这一顿饭叫“孝和饭”,也叫“团圆饭”。
新婚第三天,新婚夫妇要备礼回家,俗称“回拜”或“回门”。 “回拜”不能在娘家住宿,必须赶回。
至此,一场婚事全部结束。
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三:盘歌
务川仡佬族盘歌源远流长,流传于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村村寨寨。仡佬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其民族的历史、故事传说、生活知识历来是口头相传。据《务川旧志》记载:盘歌在这个口头传承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歌唱形式,并慢慢地固定下来。
盘歌即盘问的歌谣,盘是盘问之意,是把直接的询问方式改变为用歌曲演唱的形式来完成盘问人所要表达的内容。在一盘(问)一答之间,开启传授知识、讲解事由、娱乐心情,有些兄弟民族也称“猜调”,一问一答,或先说谜面,后说谜底,或先说谜底后说谜面,其对歌方式十分灵活有趣。务川仡佬族盘歌的内容广泛,歌词简单明了。但又不是很随意。“盘歌”讲究节奏韵律,其歌词千变万化,完全根据情境、场面而定,多用比喻句。但韵律是固定的、演唱的形式是固定的,歌词却是千变万化的,它完全是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对象、不同人物而不断变化歌词内容,十分灵活,既反映了仡佬族先民的临时应变能力,又反映了仡佬族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盘歌有很多种类,常见的有盘古人、盘花、盘家事等。
务川仡佬族的盘歌内容广泛,有些看似罗列平常的事物,在说简单的道理,有如启发蒙童,又未必能理解个中的蕴意。
盘歌是仡佬族人民千锤百炼而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的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盘歌流水似地在仡佬族人民的口头传唱中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是一支永远也唱不完的歌。在长期的口头流传过程中,每一位仡佬人都是歌手,大家在劳动中传唱,在生活中传唱,形成多种版本、大同小异的盘歌。
盘歌展示了仡佬人的勤劳智慧。在仡佬族人民长期的口头传唱中,既刻画了仡佬族人民善良、勤劳的优秀品质,又刻画了仡佬族人民的聪明和睿智,表现了仡佬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
用仡佬族语言传唱,是盘歌传承的基本特征。仡佬族没有文字,但有语言,仡佬族语言内涵丰富,特别适合唱歌,其声音高亢嘹亮、音域宽广,唱起来非常动听感人。盘歌的演唱方式有许多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都可以唱。盘歌主要是对唱,可以是两人对唱也可以是多个人对唱。
没有固定的演唱时间和场合。盘歌的演唱场所不固定,只要高兴就可以随时演唱,无论在田边土坎还是在闲暇时节都可以唱,然而,最盛行、最传统的演唱时间是仡佬族的吃新节,每在这个时候,仡佬人相聚在一起,唱起喜庆的盘歌,庆祝丰收,预祝来年大吉大利。在节日里,仡佬族人都会选择几个平常唱得好的人分为两组或几组,进行对歌比赛,输赢无所谓,全在于娱乐,以渲染节日的气氛。
盘歌是仡佬族长期以来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结晶,深深扎根于民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仡佬族独有的民间文艺作品,她对研究仡佬族民族民间文化、仡佬族民族的演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民族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作为仡佬族文艺作品的盘歌,在演唱方法上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在演唱中叙事传情,在对歌中娱乐,在盘问中明理,叙事等;在描写手法上大量使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等;在构思技巧上使用了伏笔、夸张、讽刺等;在修辞艺术上使用了谐音、顶针、拈连、比喻等。在遥远的年代,仡佬先民就能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编制盘歌进行演唱,是较为罕见的。盘歌能配以多种曲调,用多种乐器伴奏演唱,包涵很多文化基因。
盘歌是仡佬族人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寓含仡佬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涉及仡佬族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
盘歌植根于务川自治县仡佬族人群体的文化传统或文化历史之中,在该民族群体中起着确认文化身份的作用,已成为仡佬人的精神食粮。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盘歌是现存的一种鲜活的仡佬族传统文化,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现代社会继续传承仡佬族人好客、友善的优良传统。
一个古老的民族,一条神秘的河流,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在仡佬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中,目前已批准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十多项,《高台舞狮》、《三幺台》、《仡佬族婚俗》、《宝王祭拜》已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高台舞狮》、《三幺台》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务川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发展仍然是第一位的,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政府义不容辞的首要职责,那么,如何发展既能有效解决贫困问题,又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我认为最好的办法仍然是开发,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只有通过开发旅游,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最好的保护和传承,留住民族的根。我们有理由相信,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会作出更多理性的思考,仡佬族的非物质文化一定会传承下去,光照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