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脱贫攻坚 助力黔货出山
倾力打造中国电商“贵州版”
7月29日20时,由省商务厅牵头、京东提供资源协助运营、贵州电子商务云运营公司主运营的京东贵州扶贫馆,筹办“镇远妩阳红桃电商精准扶贫”促销活动登陆上线。在京东商城掌上秒杀页面中,仅仅3个小时的时间内,1万份镇远妩阳红桃被一抢而空,销量达1万公斤,销售额超过10万元,贵州原生态、绿色生鲜产品受到广大网友热捧。
8月11日,省邮政管理局针对安顺市平坝区齐伯镇生姜滞销的情况,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的“生姜拼团”活动。两天时间订单超过8000单,为齐伯镇村民积压的数百吨生姜找到了销售出路。
在毕节市,七星关白萝卜、大方皱椒、织金竹荪、赫章核桃、威宁马铃薯等优质农产品整合起来上网销售,打造“乌蒙山宝·毕节珍好”地域公共品牌。
黔东南州推行“舌尖上的黔东南”品牌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16-2018年),优选全州“好网货”,借助银田电商产业大楼和“银田优禾”平台,打造了永不落幕的“网货博览会”。
自去年全省电子商务发展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以来,省内各地以逢山开路的闯劲、勇毅笃行的稳劲和众人拾柴的心劲,凝聚力量扎实推动电子商务各项工作,电子商务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有新、新中有效”的良好态势,有力助推脱贫攻坚和“黔货出山”。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省电子商务交易额1065.79亿元,同比增长40.51%;网络零售交易额462.78亿元,同比增长35.32%。今年上半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709.99亿元,同比增长27.03%;网络零售交易额306.04亿元,同比增长32.55%,增速排名全国第3位。
当前,我省互联网不断提速,网上支付不断普及,物流配送服务不断完善,群众对网络购物的接受度不断提高。在城市,下至小学生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在利用电子商务购物。在农村,电子商务不仅让购物更便捷,为基层群众节约生活成本,也能为基层提供更为广泛的增收渠道。2015年,以酒类、茶叶和辣椒制品为代表的“贵州好网货”继续领跑我省网络零售热门产品,占全省食物类网络零售额的39.1%。电子商务有力地解决过去我省部分农产品传统销售成本高、产品集中上市销售市场狭窄的问题。
截至目前,我省有网店2121家、网商32927家,带动就业10000余人。在2016大数据博览会上,由清华大学、阿里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2014—2015)》显示,我省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上升12位,排名全国第19,其中成长指数提升23位,位居全国第1。
日前,全省电子商务工作推进会召开。我省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决策部署,牢牢抓住国务院批复同意贵州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机遇,强化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鼓足干劲立即行动起来,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倾力打造中国电子商务贵州版。
我省将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实施大扶贫大数据战略行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推动电商云与交通云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智慧物流,大力培育各具特色的电商主体、高效便捷的物流企业,加快实现线上线下结合、交通流通联动,更好推动黔货出山、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不断开创贵州电子商务发展新局面。
在具体工作推进过程中,全省各地各部门将积极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在供需平衡上下功夫,重视品牌打造,促进传统销售经营模式向电子商务转型,对特色产品进行深加工、精包装,提高产品溢价能力,延长产业链条,夯实产业基础。
继续加大主体培育力度,扩大市场规模,发挥省级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大电商主体扶持力度,鼓励创业创新;鼓励条件成熟的市州引进一批电子商务龙头骨干企业,帮助当地实现电商转型;强化电商平台建设,增强自有平台的市场生命力和竞争力。抓好县、乡、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电商服务企业建设,做好人才保障,为电商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覆盖率,扩大农村互联网普及率、降低网络资费,让广大基层群众“拥抱”电子商务。
统筹整合省内外贸进出口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数据,探索建立统一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体系,促进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协同服务,简化跨境电子商务货物通关流程,打通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渠道,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引导生活服务类企业深入社区,开展社区电商服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贵州电子商务方兴未艾,前景可期。
(陈毓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