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着力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瞄准“织金元素”新靶向 下好“全域旅游”先手棋
□何振华
今年以来,织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多点支撑,重点带动,努力创造织金发展新优势,紧紧围绕“坚持三大主题、建设四个高地、打造织金发展升级版”。
瞄准“织金元素”新靶向
织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区位独特、资源丰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优势突出。
今年以来,织金县不断加快挖掘历史文化的工作力度,推动“历史之城”向“文化之城”迈进,突出以千年府州、保桢故里、水西故地、财神庙、鱼山斗母阁、东山文昌阁、国泰保安寺、庵阁寺祠等为主,辅以三眼萧、石雕、蜡染刺绣等民族民间传统技艺,加大财神庙、斗母阁、文昌阁等古建文物的保护力度,恢复鲁班庙、孔庙等古建筑群,深度挖掘宝桢文化、财神文化、砂陶文化、井泉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实现景点建设、文旅融合、设施配套、服务延伸全域化发展,提高城区的观赏性和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开展全域旅游开发大普查,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242个行政村的外业调查工作,完成率42.16%。累计调查旅游资源单体537个,其中新发现旅游资源单体298个。
为丰富旅游业态,织金县注重景区文化元素的植入,重点围绕“银雨树”、“霸王盔”、丁保桢、回龙潭和财神庙等开发旅游纪念品,围绕织金雕刻、织金砂陶、织金竹荪、织金发粑、宫保鸡丁等开发旅游产品,重点打造以传统民居、佛寺道观、营上古寨、河道桥梁为载体的建筑文化,以彝、苗、布依、穿青为主的民俗文化,以山野味、发糕、宫保鸡丁、臭豆腐、竹荪、八块鸡、荞凉粉为主的饮食文化,以丁宝桢、谌湛溪、朱厚泽为主的名人文化,以财神庙为主的财神文化,以《水西悲歌》中涉及的古战场、古遗址为载体的军事文化。
为留住客人,织金县在主要风景区不断植入本土文化元素、挖掘文化基因、讲好“织金故事”,将财神游弋、傩戏、“三眼箫”、“射弩”、文琴戏等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复制到景区景点,搭乘《落经山》、《营上阿妹》等影视余热效应,全力筹拍电视剧《丁宝桢》,不断丰富溶洞文化、保桢文化、财神文化、竹荪文化、民族文化、井泉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业态多元化发展。截至6月底,全县共接待游客402.1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43%和38.79%。
下好“全域旅游”先手棋
以推进“省级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为契机,倾力打造“洞天湖地·大美织金”形象品牌,通过抓龙头、连金线、带亮点,使旅游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织金洞景区荣膺贵州首家中国第32家世界地质公园,织金关水利风景区、织金瀑布、支嘎阿鲁湖、织金大峡谷等景区相继建成开游,形成了以织金洞为龙头,以乌江源百里画廊、织金瀑布、支嘎阿鲁湖、营上古寨为连线,乡村旅游为补充的多景点联动发展格局。
坚持“县域景区化,景区全域化”, 把织金的山水文脉、旅游景点、人文历史、休闲养生、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有机融合,以织金洞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综合功能,把跳花节、蜡染、射弩等民俗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大力开展寻根游、赏花游、生态游、养生游、休闲游、农耕游等生态项目,把织金的竹荪、核桃、茶叶、金银花、织金砂锅、等地标性特产汇集到景区,丰富景区业态,使游客住得下、行得畅、游得好,增强旅游获得感。
围绕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目标,按照“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全域理念,突出打造“一洞(织金洞)、一谷(织金大峡谷)、一城(织金古城)、一寨(营上古寨)、一湖(东风湖)、一瀑(织金瀑布)”。加快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将本土“文化基因”植入旅游景区景点,构建“全景观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业态布局、全领域运营、全方位服务、全社会参与”旅游发展新格局。力争2016年接待游客达780万人次以上,增长26%以上;旅游收入达63亿元以上,增长2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