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牵“小手”
——凯里市非公企业联手贫困户实现利益“焊接”
□陈 瑶
“跟着村里的合作社干点轻体力活,一天能挣80元,一年下来能挣近20000元,日子好多了。”凯里市万潮镇香炉山村村民徐锡奎如是说。
徐锡奎儿子因病去世,儿媳改嫁,留下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老两口都成了无经济来源的留守老人,日子异常紧张。自从家被村里定为精准扶贫户后,徐锡奎被吸纳到村支书徐鸿来主办的“万潮镇成发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地上种菜,缓解了家里的经济困难。
徐锡奎的脱贫路子,是凯里市探索实践“非公企业+扶贫”带动精准扶贫新模式的一个实例。
挖掘潜能 扶人扶智
全省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凯里市以“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为一剂良方,除了开办“周末党校”对党员干部讲授扶贫知识之外,在凯里市第一职校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下设云谷田园、苗侗百草、苗妹银饰三家企业为分校,推行“校企合作+学校课堂+基地实训”教学模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由政府补贴,免费食宿,企业提供种植、养殖、民族手工技艺实训基地的方式,让贫困群众通过“研修生”的身份到龙头企业10个实训基地、各乡镇66个培训班里带薪学技术。参学群众在学习期间除可享受政府每天30元的补贴外,连同企业回收他们的产品费用,每人每月可以拿到至少3000元的工资。
半年的培训结束后,每个参学的贫困群众可选择继续留在企业实现就业,亦可回乡创办农民合作社,带动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由此实现“公司+农户+合作社”的脱贫新模式,达到技能培训带动脱贫致富的目标。
目前,凯里市通过龙头企业的实地培训120余次,参训人次达650余人。在企业带动扶贫模式下,有效实现了“启用一个企业、凝聚一批人才、搞活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的综合效应。
承担责任 带富乡邻
“在公司打工,每月能收入2500元左右,还能学到养殖技术。”三棵树镇欧瀑村贫困户王兴福说。
该镇的党员养殖大户、党员致富带头人杨希林创办的“凯里生态山鸡养殖公司”是凯里市的龙头企业,企业不仅为王兴福这样的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免费为他们培训养殖技术,为贫困户插上了“脱贫的翅膀”。
凯里市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该公司以“投母还羔”方式,开创公司投放、农户养殖、订单收购的“公司+贫困户”新模式,并实行贫困户优先进企业务工等措施,带动附近农户致富。
如今,在凯里市,蓬勃兴起的各类非公经济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倾情回报社会,在全市精准扶贫的“战略”构架中,与广大贫困户签订合作协议,结成利益共同体。全市培育的宏大牧业、春然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万潮镇香炉山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石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鸿睿养殖合作有限公司等10余户农字号龙头企业,在凯里市内发展会员养殖户50余家,市外会员养殖户220余家,带动就业人员上万人,年饲养出栏商品山鸡200多万羽;羊饲养6300余只,羊肉产量近100余吨;养猪22万余头,猪肉产量近2万吨。
这些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结成配合密切的产业联合体,利益机制更加紧密,特色富民产业的产业链更加坚实。
服务到位 扶到源头
“以前,辛辛苦苦做小生意赚来钱不敢下注,怕亏,现在有科技特派员手把手教我,心里踏实多了,底气也足了……”湾水镇养殖户吴庆禄高兴地说。
配合政策服务,技术骨干下沉。凯里市里每年从农业事业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相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等组织和选派5名挂职科技副职、16名科技特派员,81名农业辅导员,共102名农业专家下沉到村,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结对帮扶,实现了科技人员驻村扎户、户户有农业科技明白人。
目前,凯里市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成立各类农民经济合作组织100余个,以合作社的“大手”,拉起贫困户的“小手”。既实现了土地统一流转经营,又解决了合作社的生产基地用工和贫困户的务工就业问题,使青壮年劳动力安心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妇女成了合作社“产业工人”,引领2.2万群众增收致富。
如今,凯里市的1500余个非公企业,正与广大贫困户一起,迈步走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