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 视 大 山
□王明相
在广袤的大地上,山水是平常之物吗?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圣人眼中,对山水的态度关系着儒家核心理论中的仁与智。由此看来,山水绝非平常之物啊。
可对于我们凡人,这未免过于高深。小时候我就不喜欢山,因为生活在大山中,深受大山之苦太多。山里人无论采薪割草,种田打谷,走亲访友,无不攀岩过岭,无不跋山涉水。你想,开门见山,举步登山,山山相连,路路回还,起起伏伏,盘旋迂回,何况还常肩挑背驮,腰负手提,耗时费力,何其艰难。至于一切的愿望,一切的希望,也因大山阻挡而倍受其挫。重重山,重重水,好像一堵堵墙,隔断了去路;好似一层层套,圈住了前程。长时间生活在大山里,对它便不由生出诸多怨恨。如此环境,不是闲人游览,谁会喜欢?
对山的怨,自然就对想象中的平原生出向往,生出羡慕。平原多好啊!原野茫茫,宽广坦荡,没有坎坷,没有起伏,举目尽处,就是地平线。天有多大,地有多宽,方方圆圆,四面平旷,生活在平原上的人们,出门不用爬山,劳作无需登岭,他们应该比生活在大山中的人们快活得多吧。
长大之后,终于有机会走出大山,看到了外面宽广的世界,扩大了视野,当然也看到了当年曾经无限神往的平原。平原的辽阔无垠,平原的博大无边,的确激荡着曾经无比渴望的心。心想,平原应该是大地上最为壮美的风景啊。
但不知为何,随着时间推移,随着阅历增长,对外界的态度却慢慢改变,正如一首歌里唱的,“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外面的世界多无奈。”这样,平原曾经拥有的魅力与诱惑也日渐淡漠,日渐消失,甚至感到了它的呆板,生硬,无趣与寡味。这时,在心灵的上空,曾经被无数次怨恨的大山却缓缓抬升,它几乎占据了我的心灵空间。那种对大山根深蒂固的特别情感,仿佛森林里的山风,好像大山深处那潺潺的溪流,便一刻不停地吹拂,日夜不息的歌唱奔流,蛊惑并抚慰着我的灵魂。我知道,对大山的这份感情,其实是与生俱来,无法排弃,它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深深眷恋。
我的家乡位于清水江畔,这里是山的王国。放眼四顾,到处群山连绵,峰峦林立,沟壑纵横。千百年来,世世代代,我们无不受困于这些山水的制约,饱尝了它们所带来的艰难、困顿、阻滞。但是,又确是这些山水养育了我们的体质魂魄,锻炼了我们的品格意志,锤炼了我们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的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奔流的不就是江河般四季不息的热血?在我们的身体里,隆起的不就是大山一样雄健的骨骼?生活在大山中,每一个人早就成为大山不可分割的部分,我们的气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情感世界,早已融入了大山的血脉精魂。
我曾经登临过一些有名的大山,泰山,华山,衡山,黄山,也到过无数无名的山。山的高峻,山的雄奇,山的伟岸,山的连绵,无不给我带来崭新的认识与感悟。我每次面对这些美丽的山川,总是激情满怀,浮想联翩。他们给我的启示,给我的感动,远远超越了爬山带来的疲累与劳苦。有时登上高山之后突然想起的“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潭,不知地之厚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共同的感悟与体验,仿佛一下子拉近了与古人的距离。
因而我喜爱山,更喜爱登山。不管是春夏秋冬,不管是朝夕阴晴,只要有时间我都会登上高山,去体验一番“山高我为峰”的那种特有崇高感,去感受一番那种四面来风,气象万千的特有快意。是的,我不知道在过去什么年代,地球的运动,把这些原本平板的大地抬升起来,使之有棱有角,使之高耸入云,使之傲岸雄伟,使之坚贞不屈。名山是如此,无数无名的山又何尝不是?大凡是山无不高耸,无不巍然,无不跌宕起伏,气势磅礴。而有山就有谷,山与谷相连,岭与壑相交,阴与阳相生,因而造就了大地上丰富生动的万千气象。由此,你不妨也看看山间的那些流水吧,在大山之间与之永生相伴的流水,总是那样紧紧地依偎着大山,不管是涓涓溪流,还是奔腾江河,给大山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它们或低吟浅唱,或引吭高歌,无不深情的为大山歌唱。大山则静穆肃立,用心灵在聆听着这千古不朽,万世不衰的自然之绝响。
清水江两岸的山也许没有三山五岳那样独特多姿,那样雄奇闻名,但它们各有自身的特点。在我心里,我更加喜爱这里的群山。这里既有高耸入云的峻岭,也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既有逶迤如龙的山脉,也有高低跌宕的山丛;既有从容平缓的丘陵,更有峥嵘错落的沟壑。这一切构成了清江两岸山水的万千气象。至于春天百花争艳、色彩缤纷,夏天满目葱茏、郁郁葱葱,秋天红绿相杂、层林尽染,冬天凝碧如墨、静穆生寒,以及阴晴变化,或朝阳初染,霞光万道;或雨雾蒸腾,如梦似幻,真可谓多彩斑斓,气象万千,亦真亦梦,幻化无穷。每当这时,站在山头纵目四顾,莽莽群山,仿佛从远方结伴奔来;又好像骏马扬鬃,从你的身边纵蹄而去。或大开大合,舒缓从容;或跌宕起伏,奔放无拘。清水江两岸大山的富于变化,充满意趣,就是永看不厌的山水画幅,永听常新的古典名调,永读不倦的诗词长篇。走进这些大山,你将会遇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你就会遇到“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和“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惊艳;同样还会看见“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异景象。
我不知道,要是大地上没有山,将会是怎样的平淡无奇,呆板无味啊。
由此,我便明白,当年孔圣人为什么说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话来了。他生活在泰山脚下,曾经无数次登上泰山,每一次登山似乎都有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心得。所以他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短短之语,不知饱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内心感受啊!看来,登山不仅给他带来启示与感悟,更给他树立了理想,注满了信念。也许因此他才满怀匡民济世之宏愿,毅然出鲁,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尽管处处碰壁,却绝不回头,哪怕列国没给他一个好脸色,他都无所畏惧,一往无前,永不言败。我想这应该是泰山的功劳,是泰山培养并塑造了孔老夫子千年不朽的思想品格与人生信条啊。
大山,是大地的脊梁。大山,更塑造了人类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