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019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8-18

  巧打“乡情牌” 借力“乡贤”自治

  ——福泉成立“乡贤会”探索新农村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张仁东 本报记者 潘 建

  近日,福泉市道坪镇道坪村成立首个“乡贤会”,把一批在本地有影响力的能人志士吸引和凝聚起来,发挥他们的个人才智,通过嘉言懿行垂范乡里,用以在扶贫济困、调处纠纷、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等各个层面上出力献策。据了解,这是黔南自治州成立的首个“乡贤会”。社会学者表示,乡贤会既是一个拓展社交的平台,更是一条联系乡情的感情纽带,其将成为弘扬传统美德、促进乡风民风改善、创新基层农村之力的有效载体和抓手。

  “先生”掌门“乡贤会”

  道坪村系道坪镇政府集镇所在地,全村辖31个村民组近万人。村支书李松说,成立乡贤会,是基于一次与镇党委负责人在交谈中碰撞出来的“思想火花”。

  “我们的想法,就是把这部分在家的、或在外地工作的,有才能、有德行、有声望的道坪籍人士联络起来,让他们参与到村里的公益事业、调处矛盾纠纷以及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起来”。李松说,在获得镇党委的同意后,村委随即发起倡议。

  据了解,经过前期的积极动员,前后有超过百余人向村委递交加入乡贤会的申请,经过审核,共有140人获准通过。其中,在本地工作生活的41人,在外地工作和经商的91名。

  6月14日,道坪村乡贤会正式成立。现年68岁的宋泽俊是一名退休教师,因为人厚道、处事公道,加上热心公益事业,在当地颇有威望。这次以高票被推选为会长。

  宋泽俊说,乡贤会是经当地镇政府批准设立的民间自治组织,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开展相关工作。每一位乡贤都是义务工作,自愿、无偿,不求任何报酬。

  “乡贤”出马解难题

  6月25日,时值周末。当天,宋泽俊带着4名理事成员,与道坪镇政府干部一起,参与对集镇上不愿搬迁进新建农贸市场的摊贩进行劝说。

  镇政府干部告诉笔者,因搬迁涉及极个别村民的利益,因此,在这些人的煽动下,小部分村民不情愿搬走。“没有规矩,哪成方圆?不要因为自己的一己之利影响到整个集镇的形象。”在现场,宋泽俊时而语重心长,时而加重语气,见“先生”下了狠话,大部分村民开始同意搬走。

  “农村里都是些小事,但是小事不解决,就可能酝酿成大事。”李松说,道坪村乡贤会成立10多天来,已成功参与了村里的5起民间纠纷调解,并通过牵线搭桥,为道坪村今年参加中、高取得优异成绩的学子“化缘”6万元助学金。

  “说实话,乡村的一些事情,某些时候,乡贤们解决起来比政府干部要管用,也更方便。”道坪镇党委副书记黄正刚坦言,在农村,乡贤们有着特定的地位,他们用自己的阅历、知识和特有的乡土情怀,感染和引导身边的百姓,促进了农村的稳定与和谐。

  有序参与社会治理

  参与调处民间纠纷,只不过是道坪村“乡贤会”参与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而已。据了解,参与公共社会管理、组织慈善公益活动、开展引智引才、维护公序良俗等都被列为其法定职责内容。

  “这是一种很好的凝聚人心、团结力量、弘扬正气、促进发展的组织形式,值得各乡镇街道借鉴。”获悉道坪村“乡贤会”的成立,中共黔南自治州委常委、福泉市委书记黄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寄予厚望。

  据了解,继道坪村成功成立乡贤会后,目前道坪镇的另外4个村也在积极的筹备中。目前,福泉市已经要求在全市进行推广“乡贤”模式,力求让更多的贤人志士为家乡建设献计出力,增强其对基层党委政府的情感认同和工作认同,发挥基层统战工作应有的作用。

  黔南自治州知名社会学者刘士杰表示,从去年以来,在贵州的松桃、德江以及浙江、江苏等地,先后涌现出不少“乡贤会”,并且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作用明显。“乡贤会既是一个拓展社交的平台,更是一条维系乡愁乡情的感情纽带,其将成为弘扬传统美德、促进乡风民风改善、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和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