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
□王保建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动适应、精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举措,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当前,民营企业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活力源泉。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必须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的作用,充分激发其创新创业活力,努力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民营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提高供给质量,增加有效供给。企业是市场供给的主体,是生产的组织者和服务的提供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要靠激发企业活力来实现。
民营企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每年创造了60%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80%左右的社会就业,超过50%的财政税收。民间投资更以超过社会投资的速度快速增长,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以上。同时,全国有67%的技术创新、62%的国内发明专利和76%新产品都来自民营企业。加之民营企业具有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市场敏锐、决策高效等特点,在高效配置资源、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改善供给结构等方面具有特殊优势。这些都充分说明,民营企业不仅已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占据“半壁江山”,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因此,新常态、新任务下要更加重视抓好民营企业发展,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战略性举措,作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以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推动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民营企业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分紧迫、十分必要
从贵阳市政协近年对贵阳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的调研来看,充分激发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从推动创新驱动的作用看,近年来,贵阳市高举生态文明大旗,奋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特别是以大数据为引领,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提质扩量,涌现了货车帮、朗玛等一批大数据民营企业,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年,贵阳市大数据及关联产业规模总量达到916亿元,同比增长38%以上,占全省比重约45%,今年预计规模总量1300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这些大数据企业基本都是民营企业,是贵阳打赢大数据突围战、打造创新型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推动经济增长的成效看,2015年,贵阳市民营企业经济总量达1502亿元,占GDP比重达52.5%,对全市税收贡献超过55%,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和85%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是贵阳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批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一批楼宇、园区、企业和人才不断转型,大大提升了贵阳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可以看出,民营经济已无可争议地成为贵阳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改革开放的生力军。
从自身转型升级的需求看,贵阳市民营企业规模小,2015年全市私营企业106151户,注册资本3526亿元,户均注册资本仅有30万元。产业层次也比较低,六大支柱产业中磷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等资源依赖型企业占比大,高新产业占比小,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铁合金、黄磷、水泥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量大。应该说,贵阳市的民营企业除少数处在市场、现代企业制度和技术、产品处于高端位置外,许多企业由于经营管理落后,产业同构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缺少品牌支撑等原因,成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重灾区”。因此,从这些方面来看,民营企业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安身立命”的内在选择,也是“适者生存”的现实要求。
推动民营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创新发展、取得实效
充分发挥民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作用,关键要在鼓励、支持和引导性政策上动真格、讲效率,进一步以企业体验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精准定策,精细实施,助力助推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要更加注重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民营经济发展。中央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省委、省政府实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贵阳以大数据为引领,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市,都为民营企业发展带来许多重大战略机遇。民营企业要跟着国家和城市战略,跟着新的发展理念,跟着市场需求走,深度参与全市发展大局,谋求更好更快发展。要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理念,通过实施“大数据+智能终端”、“大数据+智能制造”、“大数据+现代物流”等,大力推进大数据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各级各部门应充分利用块数据构建小微企业发展生态新体系,优化创业创新生态环境。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自我发展能力、成长性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格局。
要充分释放民营企业发展政策红利。近年来,中央、省委接续出台了一大批相关政策措施,已经形成了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民营企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但由于种种原因,政策配套措施不够实,政策落地不够好,政策执行中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一定程度存在。对此,应严格按照中央和省里部署,既要激活用好既有存量政策,又要抢抓贵阳市全国“两创”基地城市示范的机遇,创造性地细化、量化政策措施,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让民营企业享受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
要切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从调研情况看,一些部门和地方仍变相存在着重外轻内、内外有别的情况。对此,应结合数据铁笼工程,建立网上审批大数据资源库,促进审批简化手续、透明公开。健全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清单、政府监管清单,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参与国企改革,采取PPP模式进入轨道交通、市政建设、教育、文化、养老等领域,实现“法无禁止皆可为”。
要拓宽民营企业发展融资渠道。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关键在健全完善金融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可靠、高效、便捷的服务。贵阳市民营企业对融资难问题反映强烈,“吃不到、吃不饱、吃不起、吃不好”的现象比较普遍。应加快实施数据金融工程,建立基于块数据的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大数据中小微企业天使投资和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强化政银企合作,帮助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切实解决好民营企业融资成本过高,债务负担过重等问题。
要引导民营企业落实五大任务。针对“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要进一步强化财税政策支持,根据企业发展情况,给予积极扶持,引导贵阳民营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主动退出铁合金、黄磷、水泥、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积极向大数据、大健康、大生态、大旅游等新兴产业进军。要补齐品牌、专利、核心技术等短板,提高市场竞争力。应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帮助贵阳市房地产企业消化库存。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贵阳市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