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倒影
——吴淑金同志《家乡醉美,乌桕红叶》赏析
□裴 戈
只要是人就会有乡愁。山与水是乡愁的标配,看得见、望得见,就会记得住,时空已不是问题,情在、心在,乡愁就在。山为仁者所爱,水为智者所乐,赋予乡愁深深的内涵。乡愁对于人们是相同的,而人们对于乡愁的表达却又各有各的不同。吴淑金同志《家乡醉美,乌桕红叶》(载于湖北省《机关党建》2015年第3期)的情怀在于有感而发、自然朴实,展示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素颜乡愁”之美。
因其“素”而愈显真实。文章以“2014年10月28日”起笔,到“大悟县的四姑镇北山红叶文化广场”出席“第三届大别山(大悟)红叶文化旅游节暨知名摄影家摄大悟活动启动仪式”,就这么一个事由。启动仪式上丰富的内容让作者喜爱,大悟文艺人自编自演的节目和四姑镇的民俗表演,都说大悟好地方。作者作为在外地工作同志的代表在仪式上讲了话。文章平实的叙述中却充满悬念,一定是作者在讲话中讲了什么,才“受到了乡亲们热烈欢迎”,才有一些外地的同志颇感兴趣:“为什么叫四姑镇?”“乌桕是天然生成还是人工栽培?”就这样直截了当,不是一定要到这里来找什么“愁”抒什么“情”,文章标题已告知大家,这里是家乡。
因其“素”而愈显深情。“四姑镇原名四姑墩,据传是春秋时期禹王城禹王的四个姑娘在四姑墩寨顶上占山为王而得名。”与生俱来是乡愁的根基。作者“是吃四姑墩的粮、喝四姑墩的水长大的”,儿时记忆,“有三家农户住在此处,种有菜地,石榴树,四周因池塘环绕只有一条小路通到寨顶”。菱角、鸡头苞(芡实)、水葫芦、野芹菜随处可见。当年情景历历在目,“有卖米、油、盐、糖、药、布的;有木匠铺、铁匠铺,缝纫店、理发店、饭店;有牛行、猪行、鱼行;卖柴的、卖菜的”等等。尤其腊月二十八这个一年中最后一个集市,叫“赶膀集”,人挤人,有时东西挤掉了都捡不起来。痛责破坏家乡的行为是乡愁中一个重要的要素,作者对家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所遭浩劫仍耿耿于怀,“时至今日,老百姓提起来就气愤骂人”。风物、风俗、风情,在作者的白描中生动鲜活起来,仿佛让人置身于四姑镇的历史时代生活的变迁演进之中。
因其“素”而愈显情景交融的可亲可近。作者写到——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兼秘书长钱运录同志2014年8月题词:“红色大悟,红叶漫山。”这“两红”是作者乡愁的核心。大悟“这块红色土地上,留下了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战斗足迹,孕育了徐海东、刘华清等37位开国将领”。“14万英雄儿女参加革命,7万人付出了宝贵生命”。大悟是“乌桕之乡”,在秋天,霜染红叶,漫山遍野,五彩缤纷,一派诗情画意。乌桕之用多矣。树皮、叶子、籽实,可炼皮油、可做黑色染料、可做药以解毒利尿……,红叶漫山更是美轮美奂的旅游资源,大悟已是全国面积最大、品种最多、周期最长的乌桕红叶景区。红色文化滋润红叶景观,红叶景观彰显红色文化,情寓于景,景中寓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足抒作者之胸臆,足慰先辈之英灵,读者也于此而澡雪精神。
作者早年长期生活在祖国中部,再辗转纵跨于西南、东北,后入于京城。这种多见广识的经历于一般人而言,可望而不可及。正是这种广阔深厚的人生背景和体悟,许多要说的话已尽在不言之中,使作者的描写返璞归真,支撑了“素颜乡愁”的雄浑纯粹。于是《家乡醉美,乌桕红叶》用四言48句《忆家乡》作结,以颇具歌谣古风之韵味,把感情、亲情、乡情集中爆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就顺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