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增强文化自信
□姜刚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他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文化自信进行了阐述,2014年2月24日他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14年3月7日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同年12月20日在和澳门大学学生座谈时又指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我们知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精辟论述,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对我们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满信心。
一、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的综合实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概念,由此,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来又对文化建设等问题多次作了系列重要阐述。2013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所谓软实力是通过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文化创造等体现出来的国家力量。在软实力中,文化吸引力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就辉煌,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血脉,是中华民族也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
但是,由于我们过去长期以来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对文化软实力认识不足,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还很不够,特别是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这个论断从战略高度进行了总结概括。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提振信心,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开创性地努力工作,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
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挖掘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充分发挥文化在民族凝聚力方面的作用,致力于文化软实力建设。这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其中,坚持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
二、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可以说,今天,我们的文化自信是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首先是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是到了近代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文化自信、国民自信受到极大损伤。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时期,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总书记的这段论述,为我们描绘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
现在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文化自觉的时候。
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开始在文化上觉悟和觉醒,文化自信心正在回归。这也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规律上充分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
现在,文化强国已被提升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文化自信越发显现其重要性,将有助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这是从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从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中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的,这“四个自信”充分昭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信心,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内涵,是指导我们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文化建设的有力指引和思想理论依据。
三、建设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传承好,核心价值观建设好,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进行强调,把它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以更好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国,首先要加深全体人民对自己文化的喜爱,自己首先就要有自信,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对真善美的追求,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服务。
通过传承传统文化,赋予其时代精神,体现其价值。为此全社会都要积极行动起来,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各级学校中,抓好阵地建设,提高人们修养和道德情操。
要进一步对文化体制进行改革,完善产业运作机制和文化产业投资政策,重点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同时注重发展非物质文化的产业化,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研究和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省文化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