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2003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7-21

读懂先辈情怀 新的时代需要

——纪念唐弘仁同志诞辰100周年

□彭联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史国史“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179页)

  优秀中共党员、优秀民盟盟员、省政协第四、五、六届副主席、民盟省委原主委唐弘仁,2009年2月17日在贵阳逝世。贵州日报及时发了遗体告别仪式新闻,特别强调胡锦涛、习近平、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委托工作人员打来电话,对唐弘仁同志逝世表示悼念,并向家属表示亲切慰问。现今在唐弘仁同志百年诞辰之际,我们表示深深的怀念和敬意。

  

  唐弘仁同志早在学生时代,就接受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考入长沙一中,该校是青年毛泽东的母校,是长沙“12.9”运动的组织者和骨干力量,唐弘仁是五个学生代表之一,推动长沙27所学校1万多学生大游行。1936年“西安事变”他和爱国学生一道,公开发表“声明”, 申讨蒋介石。1937年,他考入内迁到四川的武汉大学,当时的武汉大学与内迁到贵州的浙江大学和内迁到云南的西南联合大学,并称国民党统治区的三大民主堡垒,师生们高唱抗日战歌,坚持不妥协的战斗。这时期,周恩来曾三进武大,向青年学生们讲演,号召大家深入农村,参加抗战,投入民主运动。 唐弘仁回忆说:“跟着共产党,投奔革命,是党组织的教育培养分不开的。”他入盟,入党,真正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在诗词中写道:“我辈不兴人未起,谁灭豺狼?”形成革命英雄主义自觉,怀抱 “未展经纶抒国难,应从温饱救苍生”的壮志豪情。

  1945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了,唐弘仁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到重庆。1946年3月,他开始担任民盟中央机关报《民主报》记者,半年后继任主笔,谱写了他生命中辉煌的篇章,成为反饥饿,反内战的民主斗士,参加了当时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报道:“较场口事件”特务打伤郭沫若,唐弘仁去了;闻一多、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后的追悼会,唐弘仁去了;国共两党当时在重庆的许多重大活动,唐弘仁去了;特别是国民党大特务戴笠的追悼会,唐弘仁也去了,当追悼会主持人高喊:“全体起立,向XX默哀”时,全场人都站起来默哀,唯独唐弘仁岿然不动,不为这个反动特务头子默哀,藐视魔鬼,大义凛然。在担任主笔半年多时间里,他为 《民主报》写了100多篇社论,收集在《风雨九十年》中33篇。这些社论遵照民盟的政治主张,执行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配合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新华日报》,勇敢为人民呐喊,诅咒暴政,赞颂光明,伸张正义。重读这些社论,我们似乎看到了他永不停息那颗青年战士的心,爱与恨同样炽热和鲜明。再读柳亚子赠民盟一联:“一寸春心红到死,满庭花影怒于潮。”回忆往事,缅怀先贤,令人起敬,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1947年5月,国民党宪兵砸毁了《新华日报》和《民主报》,唐弘仁和一些志士仁人同时被捕,关入重庆渣滓洞集中营。唐弘仁等临危不惧,智斗敌特,写出《英文狱中日记》;在战友们自己组织的端午节联欢会上,高昂朗诵叶挺将军的《囚歌》;战友杨福全、兰宇送给他一包糖,包皮纸上写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唐弘仁觉得这是难友们最需要的精神力量,便让大家传观,互相鼓舞,击退敌特一次次诱降阴谋;1949年1月18日,江姐第三次受刑昏倒,唐弘仁、何雪松为江姐写去慰问信;渣滓洞的特务所长奸猾、残暴,自吹懂英文,其实并不懂,唐弘仁知道底细后,便用英语骂他,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1949年3月,民盟中央主席张澜与国民党张群谈判,要求释放政治犯。张群因深感解放战争的迅猛发展,为给自己留条后路,同意释放唐弘仁等21人,他们离开渣滓洞的前夕,余祖胜、汪进仪把自制的小红心交给唐弘仁,唐在小红心上刻了“中国共产党万岁”英文缩写,并把这颗小红心、一把刻有“不自由,毋宁死”的小宝剑、一份《英文狱中日记》、半份《俄文真理报》等重要物品,缝进大衣坎肩,秘密带出,成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历史文物。重庆解放,唐弘仁到歌乐山下白公馆监狱去营救战友,见尸横遍地,放声大哭,表现了他深厚的革命情谊。

  

  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唐弘仁遵照民盟中央的安排来黔,在中共贵州省委领导下,长期担任贵州省政协、省民盟的领导工作,为发展壮大我省爱国统一战线,奉献毕生精力。

  上世纪80年代,我曾在唐弘仁同志身边工作七年,他多次讲:“党的统战工作和民主党派工作很重要,我热爱这个工作。” 他对统战理论有深刻见解:

  第一,党的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实践,完全证明了这个道理,他结合个人亲身经历,谈得特别深刻。

  第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我们党始终高举的旗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也是一大亮点。

  第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统战理论与群众观点有密切联系,做好统战工作,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个重要表现。

  民盟领导人楚图南送给唐弘仁的墨宝:“涅而不缁,磨而不磷。”内容出自孔子《论语》。唐弘仁同志解释说:“原文是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白话文的意思是极坚硬的东西是磨不薄的,极洁白的东西是染不黑的。古为今用,就是要求革命干部立身端正,不受腐蚀,方能百炼成钢,出污泥而不染。”现在看来,楚老这幅字,既是对他过去工作的准确评价,也是对他今后工作新的要求和期望。唐弘仁同志近60年来的工作,兑现了楚老的要求和期望,写出了人生完美的华章: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活简朴,不讲排场,不图享受,淡泊名利,对家属子女严格要求,充分体现一个老共产党员和老民盟盟员的崇高品德。俄罗斯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 “生活就是这样,贡献得最多的,往往也正是要求最少的。” 弘仁同志正是这样的人。

  1983年,唐弘仁同志光荣参加民盟“五大”,习仲勋代表党中央出席祝贺,他受到亲切接见,特别欣喜,笑容满面,合影照片上留下了生动的画面。1989年以后,中共贵州省委机关党委多次评奖唐弘仁为优秀共产党员。他曾多次说过:“欣逢盛世,多好啊!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听后,有如春风时雨注入了我的心田,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弘仁同志幸福的晚年生活,完全证明了他“言必行,行必果”。由此,我联想到曹操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步出夏门行》)意思是说,良马老了,虽伏马房,仍有奔驰千里的壮志豪情:“老骥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唐弘仁同志对唐诗 情有独钟。通过诗词,抒发自己的情怀,以诗文会友,拓展了他联系群众的广度和深度,丰富了晚年文化生活。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 “诗品出于人品”,法国的布封也说:“风格即人”,共同道出了一个生活的哲理,即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诗,弘仁同志的诗,意境深远,情真意切,朴实无华,充满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深情。例如:

  《悼念周恩来总理》:“奋战一生,鞠躬尽瘁,赢得今朝国事强。同声哭,忍骨灰飘荡,千古生光。”

  《四海同怀邓小平》: “今朝喜雪百年耻,四海同怀邓小平。”

  《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诗人拍案求民主,壮士狂呼挽国危。 青史千秋存浩气,山河处处有丰碑。”

  《重访渣滓洞》:“遗迹斑斑,遗文满壁,字字行行碧血凝。重来访,睹人亡物在,热泪沾巾。”

  《遵义会议50周年记盛》:“彩旗招展满名城,老红军,喜相迎,指点当年遗物忆前情。重上娄山不辞老,怀战友,讲长征。”

  《祝宪民部队入党》:“班超投笔传千古,好钢宜造刀枪。坚持革命莫彷徨,沙场风景好,展翅好翱翔。”

  诗如其人,人如其诗。诗词园地花似锦,一片丹心向阳开。

  

  唐弘仁同志光明磊落,一身正气,建功立业,硕果累累。他曾对我说:“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运用于领导工作,创造性提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深蕴着我们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深刻内涵。” 这是真知灼见,他做群众工作正是带着这种革命深情去作的,群众中流传着“哪里有他的身影,哪里就有亲切交谈,就有欢声笑语,就充满和谐。”

  古语说得好:“死而不亡者寿。”(老子《道德经》第33章)意即:身死而精神不一同消亡的人长寿。唐老走了,精神永存,丰碑立在群众心中。请听干部群众的心声:

  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民盟省委原主委、省文史馆馆长顾久说:“我们一起来把唐老的传记写好,让他成为贵州盟史的一座丰碑,也成为中国民主同盟或者统战工作的一座丰碑。”顾久的对联写道:“忆往昔,寒雪裂肤,援手倾情呵护,公于我若冰中热炭;”“恸而今,飓风折栋,捧心垂泣致哀,我视公如岭上青松。”(顾久注:每个字都饱含我的热泪,每个字都充满我的敬意。)

  副省长、民盟省委主委何力说:“唐老是一本书,值得我们年轻人认认真真地去翻读,去学习。特别是他对民盟的爱不是简单的爱,他觉得民盟是他的家,对民盟倾注了全部心血。”何力赋诗:“春风不能化寒冰,唐翁驾鹤入青云。歌乐山下铮铮骨,南明河畔拳拳心。统一战线倾毕生,民盟事业注深情。逝者遗风传后世,强国凯歌祭英灵。”

  民盟省委副主委、毕节市副市长冉霞说:“唐老没有领导架子,非常和蔼可亲,就像自己的长辈、自己的亲人,他的音容笑貌一直留在我脑海里,无法淡去,我的确无法忘怀,因为,他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们年轻盟员用一生去学习,都很难达到他这个境界。”

  民盟省委宣传处长李伍爱说:唐伯伯突然走了,我脑海里一片空白。当我赶到殡仪馆看着唐老慈祥的遗照,泪水滚落,我跪下来,给你老磕几个头,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跪下磕头啊。得知你和夫人合葬在青美的山野,愿你——恩师般老人的灵魂,在大地的怀抱里得到永安!

  省政协大院的许多干部群众说:唐老不搞特殊,出差和随行人员一起坐大车、住普通宾馆、吃大锅饭习惯了,因长途颠簸,他的脚肿了,连鞋都穿不进,经常加班加点,白天黑夜写稿、改稿、校稿,他的眼红肿了,大家看后很难过,并对他的模范行动表示由衷敬佩。

  唐弘仁同志的长子唐伯勋告诉我:他离休时,子女们认为他连任三届省政协副主席,应享受正省级待遇,弘仁同志听后很生气,批评了子女们,不准他们对外说,并义正词严地表示:“如果我也去争名夺利,怎么对得起那些为革命牺牲的战友啊!”胸怀坦荡,高风亮节,似青松挺立,与日月同辉。

  

  习近平总书记说: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179页、186页)

  纪念唐弘仁同志诞辰100周年,深切缅怀这位革命长者,认真读懂唐弘仁这本书,认真学习他的理想、道德、情操,像唐老一样忠心耿耿干革命,甘洒热血写春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真正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应该是我们后来人自觉的行动,也是当今社会大兴学习,提高思想,弘扬正气,引领希望,召唤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需要。唐老一生最主要的特点:“爱党、爱国、爱人民,”是他创建伟业的根本,是他与时俱进的指路明灯,是他生命价值的灵魂。要读懂唐弘仁,就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因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历史的真实,也是广大群众真情的颂歌;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中流砥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特征。历史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只要时刻想着人民、爱护人民,把人民的希望挺在前面,就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中国奋勇前进的步伐就不可阻挡,这是时代的逻辑,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轨迹。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发扬传统,努力奋进,中国必将更好的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