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民建省委通过提案指出,贵州生态环境多样,生态系统类型繁多,物种和种质资源丰富,是我国生态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一段时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和气候变化导致的生物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破坏,致使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为此,建议:
进一步加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
□本报记者 曾 丹
“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现在的贵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还是陈毅元帅诗中的样子吗?”前不久,从花溪移居新加坡已20多年的白皓老先生重返故地时, 曾经一度满怀疑虑。然而,当他在花溪十里河滩公园漫步一圈后,不禁惊叹连连:“还是那些猴樟、枫香树,还有游隼和红隼鸟,连我记忆中的500年古树都在!”
白先生的游览的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典型的城市湿地,具有河流、农田和库塘等多类型湿地,生物多样,生态良好。河滩区域内动植物种类丰富,植物总计千余种,其中浮游植物96种,苔藓植物31种,维束管植物897种。当中有很多珍稀、特色植物种类,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香樟、榉树、青檀、沉水海菜花、牡丹、杜仲、银杏等7种。古树种类则有猴樟、枫香、乌柿、椤木石兰等,树龄达500年以上的古树就有4棵。
“正是‘生物多样性’铸就了生态贵州。”记者从省环保厅了解到,我省地形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物种资源其丰富程度居全国第四位,仅次于云南、四川、广西。
“贵州省的生物多样性主要含三个层次,即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主要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级农田生态系统等。”省林业厅的专家告诉记者,我省的物种多样性有不少东亚特有种、中国特有种和贵州特有种,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1种,野生动物79种。同时,我省遗传多样性在全国各省区中名列前茅。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我们目前已经知道大约有200万种生物,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物种就构成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可以帮助清洁我们呼吸的空气以及喝的水。”专家指出,生物多样性提供我们食物;生物多样性为建造我们的屋子提供原材料。生物多样性还带给我们自然世界的无尽美丽;正是生物多样性使这个星球上的生命得以持续;通过森林吸收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我们才得以呼吸空气;通过土壤、微生物和气象变化移除了水中的污物我们才得以喝到水。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共同签署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我国是国际上首先批准该公约的六个国家之一。每年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日”。
建言“生物多样性”保护
“前几年,在遭遇历史罕见特大干旱的背景下,外来入侵生物紫茎泽兰在我省却呈扩散蔓延态势。”记者在省林业厅了解到,紫茎泽兰又名破坏草、飞机草,是一种分布广泛危害极大的恶性杂草。上世纪50年代从东南亚自边境侵入我国,随后传入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省区。数据显示,在一段时间里,紫茎泽兰以年均60公顷的速度扩展。
“紫茎泽兰入侵地区,绞杀本土植物,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危害严重的区域已丧失农牧业生产功能,对贵州农牧业、林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草地和草地畜牧业,牧草因此每年减产12亿公斤以上,直接经济损失4.8亿元。”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有效防控紫茎泽兰,我省广泛发动干部、群众、志愿者,采取人工铲除、产业替代、建立阻截带等措施,开始了灭除紫茎泽兰的行动;在沿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交通干道和河流等紫茎泽兰传播通道上建设阻截带,沿传播源逐年推进,控制住扩散蔓延;在发生严重区域,在铲除的基础上,依靠大力发展经济林、生态林以及中草药等产业,通过产业发展逐步替代紫茎泽兰;加强紫茎泽兰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以用促控,推进紫茎泽兰综合防控进程。
“由于收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大面积天然植被遭到破坏,以及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不够,我省生物物种一度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丧失。”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省以县为单位的生物多样性评价工作已完成,形成了《贵州省生物多样性评价项目报告》,建立了“贵州省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目前,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主要以建立自然保护区方式就地保护为主。全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身能力建设上争取了国家和省级财政的大力支持,自身能力建设也逐步完善。另外,我省还加大了技术机构建设和自然保护区自身能力建设力度。
“多年以来,我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行了大量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民建省委通过提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 》里指出,一段时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和气候变化导致的生物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破坏,致使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
提案指出,同先进地区相比,我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存在一定差距。一是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底不清,给决策、保护措施的制定、科研的纵深拓展、对外的宣传教育都带来较大难度;二是自然保护保护区亟须进行规范化建设,各级保护区管理能力不足。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部门分散,亟需进一步统筹协调,加强科学管理。
“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中,贵州省被列为中南西部山地丘陵区优先保护区域,重点加强我国独特的亚热带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保护,为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支持和政策依据。”为进一步加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加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民建省委提出以下建议:
——争取中央支持,将贵州省列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实施重点区域。重点支持贵州省开展生物多样性减贫与示范、有害外来物种入侵防治、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等。
——加大投入,进一步开展各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达到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要求水平。
多措并举铸就“生态贵州”
近年来,我省在保护生物物种资源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调查发现了未记载的卷丹和百合等新种,物种资源保护技术机构和自然保护区自身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物种保护联合执法检查工作不断深入,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得到强化。
“通过完善保护网络,贵州省加强珍稀物种保护,极力抢救濒危物种,保护生物物种资源。”记者从省环保厅了解到,我省已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和保护网络,严防生态环境破坏、物种灭绝和生态功能退化,以各类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主要原生地、栖息地、迁徙地以及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区域为核心,维护现有各类生态系统和退化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各级环保部门明确对象,突出抓好贵州珍稀、独特生物物种、生物遗传基因和生态系统类型保护。
同时,我省积极抢救珍稀濒危物种,加强特有物种保护,有针对性地开展就地、近地和迁地保护。加紧制定贵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和贵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建立健全保护体系、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政策支撑体系。为了提高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和功效,使更多珍稀物种得以繁衍和发展,我省还将大力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生物工程。
2015年12月24日,省政府对省环保厅呈报的《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6-2026)》批复。
批复称,原则同意《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6-2026)》(以下简称《计划》),由省环保厅负责发布,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各成员单位根据工作职责参与组织实施。
批复称,做好生物多样性工作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环保厅要督促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计划》,加快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批复要求,环保厅要严格按照《计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任务安排,认真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优先行动和优先项目计划,确保我省特色优势与最重要、受威胁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得到优先保护与可持续性利用。环保厅要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完善生物多样性部门协调机制,研究和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规范,及时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中困难和问题,对《计划》实施情况定期开展评估和考核,形成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