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942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3-31

“岩旮旯”变成“桃花岛”

——普定梭筛桃园印象

□胡德江 本报记者 何 博 王 吟

  三月的普定梭筛,粉红色的桃花盛开在石头山上,漫山遍野。一树树桃花千姿百态,绽放的桃花粉里带红,红里带白的,一朵一朵,一簇一簇,真叫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置身花海,信步而行,随风摇摆的桃花宛如一个个春姑娘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翩翩起舞。空气中弥漫的芳香,扑鼻而来,淡淡的,却十分醉人。3月18日,记者来到了梭筛,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石头缝里抠出路

  梭筛村民组是全省50个移民示范新村之一,隶属普定县城关镇陈家寨村。1992年,梭筛水电站建成后,梭筛耕地变成了水下世界,梭筛组的居民移居到了石山上,淹没线上可耕地面积仅86亩(均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仅0.43亩,这里成为当地政府进行农村改革和石漠化治理的试点区域。

  “92年水电站竣工之前,梭筛年人均纯收入349元,与同期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33元相比高16元。但是到了95年,短短3年的时间当中,梭筛人均纯收入536元,与同期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932元相比,差了足足396元,全村的经济收入跌到了低谷。”普定县政协主席刘周高回忆到。

  据记者了解,刘周高在担任普定县常务副县长时,陈家寨村是他的帮扶点。怎样在石头缝里抠出路,刘周高可谓劳心费神。

  “靠着桃子,让我们梭筛又从低谷一步一步走了上来。”县政协副主席李生科兴致勃勃地带着记者去看他们引以为傲的桃园。

  “谁也没有想到,原来光秃秃的石头山如今会变成一座‘桃花岛’”。李生科说,原来在山下依靠沿河的肥沃土地和优越的小气候环境,村民的日子也算过的富足,在搬上山之后,看着山坡所有人都傻眼了,山上光秃秃的一片,“全是岩旮旯”,土层很薄,水也没有办法留住。

  在桃园观景台上,这里可以欣赏到湛蓝的夜郎湖,看到有几个闲聊的村民,记者便上去同他们聊了起来。村民告诉记者,政府看到了这种困难的现状,也决定对梭筛村民组搬迁安置,但故土难离,依然守着岩旮旯苦苦度日,索性最后选择了后靠安置,在移民区水淹不到的高山坡上,选择能够开山改土的荒山荒坡,重建移民家园。

  敢叫岩山变桃园

  李生科看着满山的桃树对记者说,到6月份桃子成熟了,摘桃、卖桃,又是梭筛的一道风景线。

  为什么会选择种桃树呢? 村民们告诉记者,1993年在桃子成熟的季节,几户村民无意间在自家屋后栽的几颗桃树居然挂满了果实,背一箩筐走几十里山路到县城卖,0.35元一斤,一筐桃,挣了几十元,几棵桃一季就换回了300元钱。第二年,村民赵高祥、陈登峰和刘文艳坐不住了,他们几经商量,到四川弄来几棵嫁接桃,照着书本学嫁接技术,开始在房前屋后的岩山上捣鼓起来,在石头缝里种上了桃树。

  山上能种桃树的消息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星星点点的绿色爬上了岩头。

  村民回忆说,那个时候,山上除了有石头,没有土、没有路,更没有水。他们就用钢钎、十字镐等原始工具凿石造地,靠人力到夜郎湖背水库淤泥客土造地,背水来为桃树浇水。好不容易种上去了,下一泼大雨,又把辛辛苦苦背来的土顺着山坡冲走了。“遇到天干的年份,不晓得要淌好多汗水,才能保住桃子哦!”

  村民说完,示意记者注意桃树的底部。“这是树盘”他说到,每一棵桃树都有一个树盘保护着,不用担心土被冲走了,树盘起到了保水保土的作用,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保证了桃树所需的养分。

  在桃园的最高处向下望去,记者看见一口积满水的蓄水池,机耕道上有几条细小的沟渠通向水池。刘周高介绍说,工程于2012年实施,项目有蓄水池、树盘、坡改梯等。蓄水池每口水池有30立方米。下雨时,蓄水池通过自然接水和机耕道细沟排水积满水,果农们需要用水浇桃树苗时,把蓄水池放出来使用即可。在整个梭筛桃园,像这样的蓄水池一共有173口,有效地满足了桃园的用水需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梭筛几乎全民种桃树,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4000余亩。根据记者的观察,桃树的种植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化、专业化了,那么面对这么大面积的桃树种植他们是如何掌握好这项专业技术的呢。

  村民告诉记者,他们选出代表多次到西秀区宁谷、关岭断桥和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考察、学习果树栽培管理技术,并通过骨干对全村人现场培训,梭筛人对果树从栽培到管理整套过程掌握得很快,并能娴熟地应用于实践中。

  刘周高向记者介绍,普定县委、县政府对梭筛桃树种植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桃园种植面积等方面出资出力,实实在在地提升了桃树经济的整体效益。

  经过多年的艰苦经营,梭筛桃种植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现种植规模达4500亩。梭筛桃已注册品牌商标,产品远销贵阳、四川、重庆等地。2015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实现18800元,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063元的3倍,梭筛从而跨入小康村行列。

  精神的提升

  梭筛的转变,是一种经验,更是一种精神。

  “从一穷二白的移民变成拥有千亩桃园的富民,是了不起的。这个变化,就是一个‘敢’字。”刘周高这样评价梭筛的变化。“关键他们敢把梦想变现实,面对满山的石头,要让石头变成香甜的蜜桃,梭筛的移民群众,是聪明的,智慧的,实干的,更是可钦可敬的。”

  “从石头缝里抠出路,把一座座石山变成花果山,展现了新时代的愚公精神,是比石头还硬的自强不息精神。”李生科这样概括到。

  从农民变成移民,是艰难的,而从一穷二白的移民变成拥有千亩桃园的富民,是了不起的。要在光石头上种桃树,要让满山石旮旯变成花果山,做梦都不敢想,而梭筛的移民们,就是敢有这样的梦想,有梦想,生活才有希望,有梦想,梭筛的移民们就有了增收致富的信心。

  记者在采访当中感受到,生长在这片喀斯特石漠化的土地上,过去的梭筛人随遇而安,生活平静,能填饱肚子就满足。为了明天的家园更美好,普定水电站的崛起惊醒了他们得过且过的日子,搬迁,他们疼过,他们苦过。搬迁,逼出了他们比石头还要硬的精神,逼出了他们比岩山还要高的志气,生长在岩山上的人,不能输的就是这口气,不能没有的就是脸上的尊严和荣光。生长在岩山上的人,从来就爱树,老辈人在自家房前屋后栽苗种树,日子才得安稳的古训代代相传。今天,梭筛移民们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把对家园的生命之爱融进满山的桃园春色里,迁移了一个小家,就是为了搬出一个大家,在梭筛人们的心里,只要桃花开满山,只要夜郎湖畔春光无限,只要桃满枝头点缀一个富裕的日子,他们就觉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