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924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3-01

城市发展新政潜藏产业商机

□倪铭娅

  针对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城市规划定位、提出城市规划总体目标,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城市发展勾画了清晰的“路线图”。

  《意见》指出,要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其中,潜藏着相关产业投资机会。

  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缩短建造工期、提升工程质量。制定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完善部品部件标准,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现场装配,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

  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支持和鼓励各地结合自然气候特点,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发展被动式房屋等绿色节能建筑。完善绿色节能建筑和建材评价体系,制定分布式能源建筑应用标准。分类制定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标准定额。

  实施城市节能工程。在试点示范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区域热电联产、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明确供热采暖系统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技术要求,健全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估监督办法。加强对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技术改造和运行管理,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力推采暖地区住宅供热分户计量,新建住宅全部实现供热分户计量,既有住宅逐步实施供热分户计量改造。

  大力推进棚改安居。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政府为主保障困难群体基本住房需求、以市场为主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力推城镇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困难。打好棚户区改造三年攻坚战,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完善土地、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创新棚户区改造体制机制,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构建多元化棚改实施主体,发挥开发性金融支持作用。积极推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因地制宜确定住房保障标准、健全准入退出机制。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总结推广试点城市经验,逐步推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管线敷设,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结合地铁建设、河道治理、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制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标准和技术导则。凡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各类管线全部入廊。管廊实行有偿使用,建立合理收费机制。

  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各类“断头路”,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科学、规范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提高道路安全性。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15%。积极采用单行道路方式组织交通,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为突破口,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统筹公共汽车、轻轨、地铁等多种类型公交协调发展,到2020年超大、特大城市公交分担率达40%以上,大城市达30%以上、中小城市达20%以上。加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促进不同运输方式和城市内外交通之间顺畅衔接、便捷换乘。扩大公交专用道覆盖范围,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内全覆盖。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缓解雨洪内涝压力,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大幅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

  推进污水大气治理。强化城市污水治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抓紧治理城区污水横流、河湖水系污染严重现象。到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力争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20%以上。

  加强垃圾综合治理。树立垃圾是重要资源和矿产的观念,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到2020年,力争将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