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洱海
□文/图 王 明
趁阳光明媚,趁春风还暖,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初春的洱海,淡然、静谧 ,微风徐徐,轻轻吹皱的海面,波光粼粼,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一个人的孤旅。
这个静卧在苍茫高原的淡水湖泊,正迎着新春的第一缕阳光,舒展着她的双臂,拥抱着来自远方游子炽热的心灵!让疲惫的心开始释放,再释放…。
洱海——因其形状像“耳”而得名。由于水质纯净,透明度高,在闪闪烁烁的波光里,水天一色的辉映,构成了“银苍玉洱”的奇观。
苍山,以山色苍翠,山顶积雪,千年不化而著称。其中十九峰、十八溪形成“苍山雪,洱海月”,成为大理著名的“风花雪月”四景之一。
朝阳与海于金色中轻携的一抹朝霞,迎来我初放的一天。站在游船的甲板上,头上是万里晴空,我呼吸着海上清新的空气,好像背上长了翅膀!
海的对面是连绵不断的苍山,朦胧的山峦,呈现出阳刚体魄!辽阔的海面,浪涛轻拍,海风拂面。三五成群的海鸟在空中翻飞盘旋,悠然自得地掠过海的更远处,偶尔也有落单的,停留在海的桩子上,时而展翅,久久不愿离去;色彩斑斓的鸬鹚(鱼鹰)钻入水里,良久露出头来,嘴里叼着鲜活的鱼儿……
而被洱海吸引的不止是湛蓝的天空,深蓝色的海水,还有蓝色的心情!
躺在蓝天之下,碧水之中的“南诏风情岛”四面环水,海岸上,水清沙白,风月无边。
近岛礁石上,放眼望去是一组“洱海的女儿”铸铜雕塑。这是一立一卧的两个渔女沐浴的形象,矫健而飘逸,与岛上天然岩石的“醉八仙”相呼应。 背后10根石柱的雕像,分别代表沙壹母的10个儿子,象征着人类的10种原始的劳作方式。这是根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中的“九隆神话”为题材雕刻的。传说哀劳山下的渔女——沙壹,因触沉木而感孕(沉木乃龙的化身),自此沙壹母生下10个儿子,分别成为云南各族的先祖,于是沙壹也就成为受到彝、白等族人崇敬的创始祖母。
南诏风情岛主要由沙壹母群雕码头广场、云南福星—阿嵯耶观音广场、南诏避暑行宫、白族本主文化艺术广场、海景别墅、海滩综合游乐园、太湖石景群落及渔家傲别景等八大景观组成。这些建筑与雕塑虽不是古迹,但却是展示白族民族与宗教文化的一个窗口,她浓缩了大理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尽显南诏、大理两朝600年的皇都风采。
漫步小岛,旖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岛上植物品种繁多,千年古榕枝繁叶茂,幽穴古洞盘曲交错;观景台上是赏花品月,观云看海的好去处。这里,一步一景,苍山洱海尽收眼底。
西面是云南福星广场,中央塑有17.56米高的汉白玉观音像。这是按照南诏大理国时存留下来的阿嵯耶观音造像雕塑的,手大脚大,腰身细,站立莲台之上,面向洱海。广场上建有浮雕墙,正面雕刻着大理神话中观音十八化的传说,背面分别为线刻贴金的“观授细奴罗立国图”。
穿过紫金竹林来到富丽堂皇的南诏行宫。据介绍,当时的南诏王朝深受吐蕃文化和唐文化的影响,所以该行宫是一坐唐代风格与吐蕃风格和大理风格结合的混合体。它采用了唐朝的屋顶、吐蕃的墙面及窗户,以大理民居的古建筑为基础的外形色彩,气派非凡,高大宏伟,令人叹为观止。行宫后面的庭园面对洱海,风景怡人。
本主广场的两端塑有许多南诏时期的人物雕像,正中间最高的平台上是南诏统帅段宗牓。他享有“中央本主”、“建国皇帝”及“五百神王”等众多贵称。雕像面朝西方,精致而威严。在他的左右两侧还分别塑有金鸡与白虎——这是代表大理地方图腾的雕塑。金鸡腾飞,白虎跳跃,象征着大理进步与腾飞的新时代!而北侧的平台上是“北方多闻天王”,相传该神既是“北方守护神”又是“财富之神”,南侧的平台上是“大黑天神”。他们寸步不离地守候在段宗牓的身边,真实地再现了南诏王统治时期的昌盛与辉煌。
除此之外,如雷贯耳的就是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月亮宫”和“太阳宫”。
“太阳宫”是“青庐”的主人——白族画家赵青设计创造的,它和“青庐”一样,打造的是宫殿式的艺术酒店;“月亮宮”属私人住所,一般不开放;“太阳宫”位于玉矶岛最临水一端的尽头,背靠一棵大青树,像从石头里长出来似的,面朝洱海,旁边有金龙洞和观景栈道,附近是玉矶庵。这里是当地人最津津乐道的一道景观,也引起无数游客的好奇和窥探。
漂在海上的休闲时光,遥望低云矮树,水上人家,房前是波光粼粼的洱海,海面白帆点点,碧波荡漾,屋后是突兀的山峦,树木苍劲,灌木茂盛,房舍四周,花枝不断,满眼花海青山,令人心旷神怡。
海的中央,横卧着状如织梭的金梭岛,这是洱海最大的姊妹岛,南诏时称它为中流岛,白族语为“串诺”(海岛的意思)。历史上,它曾是南诏王族的避暑胜地。
金梭岛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一年四季,花开鸟鸣,绿树掩映。相传南诏王不仅在这里修筑蔚为壮观的避暑行宫——“舍利水城”,同时还建有“望海楼”、“钓鱼台”、“御花园”等。明代李元阳游苍山洱海时,曾著有“天生翼石似金梭,欲织银苍水上波;一树珊瑚藏海底,清光夜接月中娥”的七言绝句。
值得一游的还有千姿百态的玉龙宫溶洞、观音庙、本主庙以及那些画工精美的祠堂、戏台等。白族渔村的特色民居,灰蓝和白色是主旋律,飞檐、照壁、雕梁画栋,彩色的雕花是一道和弦,它奏响了一曲没有休止符的歌谣。
不远处传来一阵欢快的乐声和掌声,闻声寻去,几个穿着民族服饰的小伙子弹奏着优雅动听的三弦乐与白族姑娘们正跳着欢快的民族舞蹈,游客们围坐一起,一边兴致勃勃地品味着大理有名的“三道茶”,一边又津津乐道地观赏着白族姑娘与小伙子们的精彩表演。紫红色的三角梅迎春绽放在阳光下,增添了小渔村些许的热闹。
人生三道茶充满着韵味:第一道“苦茶”,据说有延年益寿之功效;第二道“甜茶”,有养颜之效果,它是由核桃和蜂蜜做成的;第三道“回味茶”,喝上一口,苦中带甜,甜中带麻。它的主要成份是苍山的雪绿茶,人参、蜂蜜、花椒等。而“一苦、二甜、三回味”,人生的历程不正是这茶一样回味无穷么?!
堤岸附近,几位穿着民族服饰的妇女坐在一起悠闲地织着渔网,几条扁舟横置在轻波荡漾的海面上,一位白族汉子撇开八字形的双腿,站立在不到一尺的船头上,瞬间,他来了个大旋转,渔网从他手中抛出一条白色的弧线飞撒入水,犹如一顶金钟,罩在两米开外的海面上……导游说,他并非真正在捕鱼,只是作为一种演技给游客展示。水上还有鸬鹚捕鱼的表演,随着游客们的一阵阵惊呼,一只鸬鹚捕捉到一条三四斤重的鱼儿,鱼儿在鸬鹚的嘴里拼命挣扎,立刻又引来几只鸬鹚的争夺,五六只鸬鹚在水中飞上跳下,海面上水花四溅……
畅游洱海,小普陀是一个周长只有200多米的“袖珍小岛”,全岛由石灰岩构成。它的形状极像一颗圆形印章,因此它又叫“海印”。
小普陀始建于明代,上世纪80年代初重建,为亭阁式两层建筑。一层祀如来佛主,二层祀观音菩萨。
传说洱海里面曾有蛟龙常常掀起狂风恶浪,危害渔民,于是观音菩萨便投下一颗镇海大印(即为小岛),以镇风浪,保护渔民,从此洱海才如此平静。
为纪念观音菩萨,洱海的先民们便在小岛上兴建了“观音阁”,同时还把小岛东部的一个渔村取名为”海印村”,将小岛叫做小普陀山,把观音阁改为小浦脱,意为观音修行之处。
玲珑精致的小普陀,远远看去神雾缭绕,如梦如幻,宛如月宫。周围停泊许多登岛的游船,天空中,不时有海鸟飞舞其间,构成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
迎着连绵不断的钟磬声,步入小岛,苍山洱海一览无遗。岛上一棵大槐树,枝叶茂密,大大的树冠像一把伞撑起一片林荫…这里不仅是佛教文化的活动圣地,同时也是洱海八景之一著称的——“岚霭普陀”。
在这里,观景可达三重境界:第一重为“海天一色,风月无边”,这是对景致的赞美;第二重为“激越天地,感牧星辰”,意思是说,这时人的心性已飞越天地之外,达到无我的阶段;最后一重为“山同人朗,水与情长”,此时,游人的心已化出仙境,达到物我两忘。
不知不觉间,夕阳已逐渐西沉,黄昏翩然而临。小普陀似蓬莱仙境已在远处时隐时现……
海面上,闪烁的波光渐渐消隐,在她的余晖中,一叶扁舟缓缓驶来,几只精灵一样的鸬鹚站立船头,让人领略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一般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