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1915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2-05

  编者按:历数香港遭遇的多次重大金融或经济危机,几乎人人自危,惶恐不安,仿佛世界末日来临。惊心动魄中,不少人倾家荡产,甚至丢掉性命……但也有少数人,几乎每次都逆势而行,并在雨过天晴之际成为事业与财富“大赢家”。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类似事理,可供品鉴;此中缘由,值得深思。

扫描财富路径 探看长富秘密

□来中金

  在2015年一年中大起大跌的李河君,成了舆论风口浪尖上的“悲情富豪”。何也?

  放眼世界闻名的富豪,经历了所有大风大浪至今依然傲立于世界舞台的,莫过于耄耋高龄的香港四大富豪。

  这些超级大富豪何以一生屹立于财富巅峰?或许,有什么“巧取豪夺”的秘密?

  男神李嘉诚

  1965年香港发生金融危机,房市一落千丈,人人自危。紧接着,内地“文革”也波及香港,促使反英大暴动,不少房产公司关门破产。

  已通过塑胶花生意完成原始积累的李嘉诚,则在此间低价收购大量地皮和旧楼。此后两三年,香港经济复苏,房地产市场恢复,李嘉诚之前收购的地产价值倍增,并由此在地产业头角初露。

  1973年,中东战争和石油危机拖累全球经济,李嘉诚如法炮制,大买资产,并在后来的复苏中再次暴富,成功跻身亿万富豪行列。

  也正是这一时期,被危机拖累的和记黄埔因为连续巨亏被汇丰银行注资控股。尝到抄底甜头并与汇丰交好的李嘉诚,同时还干成一桩震惊西方世界的大买卖:以低于市价一半且只需暂付20%现金的超级待遇,“抄底”和记黄埔39.6%的股权,并坐上其董事局主席之位,成为第一个拿下香港英资大企业的本地企业家,为其后成为香港首富走出关键一步棋。

  1986年到1987年,国际油价暴跌至每桶15美元以下,甚至逼近10美元。李嘉诚再次抄底,到1991年已拿下加拿大石油巨头赫斯基能源95%的股权。2000年8月28日,李嘉诚将赫斯基重新在多伦多证交所上市,并一路享受着随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的盛宴。此交易也被称为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投资之一。

  1997年,香港回归前,局势动荡,不少港资、台资、英资纷纷撤离。李嘉诚再次大手笔接盘跑路者的资产,并于回归后赚得盆满钵盈,1998年成了香港首富,也是亚洲首富。

  2008年金融海啸后,欧洲经济陷入低迷。李嘉诚又持续从亚洲市场的高点套现转而抄底欧洲。如今,他旗下的公司已控制英国天然气近三成市场、电力分销四分之一市场和供水约5%的市场,累计在英国投资接近4000亿港元,并因此被夸张地评论为买下了英国。

  而就在他抄完之后,中国企业家才跟了上去。

  前亚洲次富吕志和

  2014年的亚洲第二富豪吕志和,也是屡在沧海横流中彰显英雄本色的企业家。他不但喜欢在低谷时期放手投资,而且善于寻找价值洼地,抄底捞鱼。

  1977年,预期香港酒店业即将火爆的吕志和,斥资6800万港币在尖东买下一片被众人看成烂摊子的土地,计划建设一座五星级酒店。

  当时,他的这一做法几乎被所有人质疑,汇丰银行甚至连贷款都不敢给他。但众人看到尖东当时的荒凉,却没看到尖东未来的繁荣。吕志和力排众议硬是将计划变成了现实。

  1981年,吕志和的酒店成功开业。从开工到运营,这座酒店的总成本约为四亿港币,但开业后每年的纯利就高达接近一亿港币的规模。在他赚回本钱后,还有人出价70亿港币收购酒店及连带地皮。

  1990年代,受海湾战争拖累,美国酒店业深陷低迷,众多高档酒店的经营难以为继,已经练出一身酒店经营本领的吕志和在众人的恐惧中,接连收购多家高档星级酒店。

  到1997年时,他已在美国全资拥有17家酒店,超过4000间客房,并被评为美国第十二大酒店业主,赢得“酒店大亨”的美名。

  2002年,澳门经济持续不振,决定开放博彩业。吕志和再次于低迷中看到灿烂前景,带着几十年的酒店旅游经营经验,经过激烈竞逐成为澳门博彩持牌经营者,并在此后的巨大危机中演绎一出后来居上的精彩大戏。

  2008年,金融海啸让参与澳门多家博彩娱乐企业陷入停工乃至破产边缘。吕志和凭借良好信用及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成为金融海啸后第一个拿到百亿级贷款的人,以有生以来最大的债务,挑战澳门经济的新领导者。

  2011年5月,吕志和成功推出了占地面积55万平米的澳门银河综合度假城首期项目,让旗下银河娱乐的业务运营规模在澳门博彩业一举站上前列,后来居上。

  此后,弯道超车的银河娱乐一路向前,并于2013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博彩公司,吕志和也在此后成为华人第二,也是亚洲第二富豪。

  吕志和同样也是香港地产的危机入市和成功抄底者。1997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吕志和先后投中多块优质地皮。2003年,香港楼市与地价因SARS再次陷入低迷,吕志和同样率先在观望中主动出击,以低价在此间获得大量土地储备。

  前亚洲首富李兆基

  出身顺德、6岁学习生意、12岁做掌柜、汶川地震中捐款超过6亿人民币的李兆基,1995年、1996年、1997年连续三次被“福布斯”评估为亚洲首富、华人首富,并两次高居全球第四,也是华人在世界财富排名中的最高位。

  李兆基的财富同样得益于多次成功抄底。在李嘉诚进入地产之前,李兆基就已看到香港人口急增,工商业开始发达带来的地产机会。

  1963年,李兆基与郭得胜、冯景禧三人合作闯入地产业,成立“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成为香港地产的三剑客。后来,三剑客分家,李兆基独立成立了永泰建业有限公司继续地产经营,并于1972年11月6日推其上市。

  1973年4月,香港股市骤然疯狂下泻,地产市场随之暗淡。李兆基却认定这是收购土地的黄金时期,于当年7月成立恒基兆业并借壳永泰上市,猛踩油门加大地产发展。在纷纷看淡市场的人人自危中,他在公司刊物中发文写道:“香港为世界贸易之枢纽,亦为国际金融中心,向属工商重镇,旅游购物胜地,万商云集,人口荟萃,加上战后人口急剧膨胀,市区可供发展土地日形短缺,地产业将必璀璨,楼宇价格,长远着眼,应予看好。”

  凭着这种远见和信心,李兆基抓住了许多天大的机会。代表性案例之一是,1976年他联合好友郑裕彤、李嘉诚以及郭得胜,以2060万元港币投得沙田第一城项目。到1997年时,该项目已总价值超过400亿元港币,其投资回报超过1000倍。

  1983年和1984年,香港许多地产公司冷冷清清,李兆基继续坚定信心,大肆抄底地皮与楼市,并在之后以“从速购地、从速建楼、从速出售”的模式,带领恒基兆业犹如工业造楼机器般火速崛起。

  进入90年代,恒基兆业更进一步狂飙猛进。1990年到1996年,恒基兆业的年营收由40亿港币升至153亿港币;税前年盈利由24亿港币升至108亿港币;总资产则由146亿港币升至787亿港币;市值更由1990年的136亿港币跳升到1996年的1325亿港币。

  “鲨胆”郑裕彤

  长期在香港富豪榜列第三、四位的郑裕彤,把周大福从一个小金店做成全球最大珠宝上市公司,同时也把旗下的新世界做成香港地产的四大天王之一。

  素有“鲨胆彤”之称的郑裕彤,被认为有鲨鱼一样的敏锐及强悍。他喜欢做大项目,认为做生意都有赌博的成分,而在危机中下注,则是最有机会赢,也能大赢的唯一办法。

  1960年代末香港富人抛售土地、楼宇的浪潮中,郑裕彤也是勇敢的接盘侠,并接替那些土地和楼宇的老东家,成为财富的新主人。

  1970年,郑裕彤依靠此前收购的地皮、楼宇,成立了新世界发展公司,并于1972年将其在港交所上市。之后,他在外界并不看好的质疑声中,将一片凄凉的码头旧地开发成了拥有两家豪华酒店(新世界、丽晶)、几十万英尺购物中心、数千个商业单位、办公楼和豪华住宅的新世界中心。30多年后,丽晶酒店的营业总额依然高居世界十大酒店之列,新世界中心也仍是尖沙嘴的招牌建筑。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在人民大会堂签署,撒切尔夫人第二次在人民大会堂前崴脚。不少香港人以为世界末日来临,纷纷撤资海外。郑裕彤则在第二年发起一项庞大计划,与香港贸易发展局合作兴建香港展览中心。

  后来,香港展览中心被评为“全球10大最佳”工程之一,并在1997年7月1日成为香港回归祖国庆典的主场地。到今天,香港展览中心依然是香港最成功及显著的地标物业。

  秘密之一:很小心

  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些富豪之所以能如此抄底成功,是因为胆大。这是个错误的认识。

  事实上,他们都是非常谨慎的企业家。在别人“胆小如鼠”时“胆大妄为”的他们,在别人胆大妄为时,统统都是“胆小鬼”。大多数人都怕低不怕高,敢于大胆追涨杀跌,而他们则是怕高不怕低,追跌杀涨。

  当行情涨到擦皮鞋的都信心满满时,他们往往是率先认怂出局的人。所以,常常会看到李嘉诚成了所谓的“跑路人”。郑裕彤也同样胆小,恐高。2015年12月,他先后以总价339亿元将其在内地8个城市的9个项目出售给恒大,规模几乎占到新世界内地地产业务的一半。

  如果要讲胆大。真正胆大的是从他们手中高位接盘的人。正如在股票市场,真正胆大的不是敢在2700点进场的人,而是敢在5000点时为10000点梦想融资配资跑步进场的人。

  绝对不做输不起的生意,是这些富豪一致的特征。也是他们能够跨越不同时代、不同行业、不同地区,获得持续成功的关键。

  比如李嘉诚,他说自己90%的时候都是在思考失败,而不是成功。他经常在脑海中放的电影是,假如自己要倒大霉,旗下某个业务遇到风浪,会坏到什么程度,然后一遍遍检讨漏洞并做迎接最坏结果的准备。

  吕志和更将稳中求进作为最大的经营原则。即使内心有十拿九稳的把握,他也会留有充裕的余地,理由是:“口袋里始终要有一大笔钱,即使突然一个大浪打来,手中也还有条大缆,有资格再来第二回。”几十年走下来,他有句发自肺腑的感言:天大的挑战来了你还站得住,比天大的机会让你站得高更重要。

  在吕志和看来,企业经营要追求“一万”,但防止“万一”比追求“一万”更重要。他说,“即使慢点也不成问题,我可以慢慢来,但绝对不能元气大伤,甚至全军覆没。”了解他作风的大女儿吕慧瑜则补充:“人家说让一件事情牢靠,是要打个钉子进去。我父亲是在打进去的钉子上,还要再加一个倒钩。”

  也正是这种即使抄底也不拿身家性命去博、而一到群情兴奋就逢高出局,套现进口袋的保守策略,让这些高位出局口袋鼓鼓的超级富豪们,能在危机爆发底部到来时闪亮登场,并以救世主身份上演绎一场场财富盛宴。

  秘密之二:放长线

  郑裕彤为何敢于在危机重重中屡出重拳加大投资?

  他的回答简单而坚定:第一,对改革开放以后的党和国家始终有坚定的信心;第二,做每一件事都是从长远眼光去看,要赚大钱而不是赚快钱;第三,只有危机时,才会有人愿意用很低的价格甚至赔本卖给你,让你捡到大便宜。

  喜欢熊市,拥抱危机,正是成功企业家们共同的特征。与在牛市忙得不亦乐乎的普通人不同,他们最繁忙的时候却是危机爆发的时候。当他们看好一个事业,他们最期待的,却是能够来点刺激的、不好的、让普通人退场的,这样他们才有低成本入市的机会。

  “以香港会展中心为例,别人说我很大胆,其实我已经看透了,中国一定要收回香港,香港和内地一定会经济腾飞。”郑裕彤说,“土地一定是越来越值钱的,除非人类不再需要土地。既然这样,经济好的时候,1000万都有人争着买的地,你现在500万就能买,有什么不敢买的呢。经济总会又好起来的。”

  郑裕彤的回答,可谓是这四位超级富豪共同的心声。如果要在其中找出一个重点,那就是:从长远眼光去看。之所以强调这个,是因为当下的局面中,每天都有各种各样对未来一周、一月、一年的预测。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还没有遇到过真正的大危机。但不妨去假设一下香港在这些故事中的场面,并顺此思考思考,如果真有危机来了,我们该如何借鉴或学习?

  在香港上述每一轮经济危机发生时,也一定都会有各种所谓的专家、学者不断跑出来,从这个角度、那个侧面发表各种各样对未来一周、一月、一年的预测;但这些超级富豪们,显然无一例外地放弃了对短期的精确判断,而是凭借对香港和内地终会经济大发展的坚定信念,进行了放眼长远的、大胆的布局。

  而最终,那些一周、一月、一年的预言不一定应验,但他们对香港和内地终会繁荣兴旺的长远预见,毫无疑问绝对是正确的。

  一位创业者、企业家,或者投资者,如果说现在就是危机时刻,您是要预言并且操作未来的一周、一月、一年?还是像这些富豪一样,对党和国家始终有坚定的信心,并以长远眼光去看?!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