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911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1-29

发展电商小平台 助推扶贫大方向

——省政协委员施波谈互联网+电商扶贫新模式

□本报记者 何 博

  电商扶贫,即电子商务扶贫开发,就是将今天互联网时代日益主流化的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作用于帮扶对象,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改进扶贫开发绩效的理念与实践,这是我国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扶贫创新。如何让电商扶贫迎风起舞,并成为精准扶贫的一把“新利器”,记者专访了省政协委员、小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施波。

  记者:2014年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指导意见》,政策层面大力支持发展电子商务的态势似已成形,同年,贵阳成功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这是否意味着我省的电子商务发展迎来了春天?

  施波:随着贵州省电子商务意识逐渐增强,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日益完善,贵州电子商务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电子商务年交易额约为140亿元。网民数约99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28.6%,手机网民增速达23.6%。目前,贵州省正在积极推进京东电子商务产业园、阿里巴巴遵义产业带、淘宝特色中国铜仁馆为代表的电商产业园区建设。相信伴随国家对贵州电商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贵阳电商产业园规模的逐步壮大,仓储及智慧物流体系的完善,依托本地特色产业的经营模式的创新,贵州、贵阳电商产业将迎来真正的春天。

  记者:我省在电商扶贫开发当中有哪些优势?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施波:主要在交通、电子支付、信息基础设施、土特产品这几个方面的优势。

  物流配送体系。贵广、长昆、渝黔、成贵四条高速铁路都将在贵阳汇合,形成以贵阳为中心的“四个小时经济圈”,实现27小时通达重庆、成都、上海、广州、北京等全国主要城市,成为进出大西南的门户。贵州作为西南交通枢纽地位的形成,具备了把“贵州山珍”卖到四周的物流条件。目前,省内物流企业已增加至32家,物流产业园也在不断建设,仅贵阳市就初步形成了9大物流产业园。

  电子支付体系。贵州省内各家银行金融机构均开展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等电子支付业务。此外,还推出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银行卡服务新农合新农保、农贸市场商易通支付通等针对农村市场的电子支付服务。

  信息基础设施。在互联网资源方面,贵州IPv4地址数量约145万,域名总数量约3.3万,备案网站约2.2万,带宽接入端口数达到436万。大多数贫困乡镇实现了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宽带家庭普及率大幅提高。

  山地特色产品丰富。目前,我省确定的生态畜牧、茶叶、蔬菜、精品水果、马铃薯、中药材、核桃、油茶、特色食粮和特色渔业等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一些产业逐步在全国占据了一定优势地位。茶叶、辣椒、火龙果、刺梨、薏仁种植面积居于全国第一位,马铃薯、中药材居第三位,蓝莓种植居第四位,大鲵存池量居第四位。培育打造了湄潭茶叶、威宁马铃薯、遵义辣椒、施秉太子参、赫章核桃、玉屏油茶、罗甸火龙果、水城和修文猕猴桃、晴隆肉羊等专业县、主产县。形成了一大批农产品知名品牌,截至2015年9月底,全省已累计认定无公害产地2567个。累计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1867个。

  记者:最近“互联网+”模式成为了热门,“互联网+”模式从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现已形成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并迅速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2015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各地迅速掀起了推进“互联网+”行动的热潮。我省做出了哪些反应呢?

  施波:我省在推动“互联网+”模式发展上反应迅速,提出了4大保障措施和“12项工作任务”。在夯实网络应用基础、创新财政投入方式、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各高校互联网专业和技能的培训、加强“互联网+”行动统筹协调等方面,为“互联网+”的顺利开展做出了保障。同时,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一系列工作任务也在开展当中:创业创新专项行动计划、协同制造专项行动计划、现代农业专项行动计划、智慧能源专项行动计划、普惠金融专项行动计划、益民服务专项行动计划、高效物流专项行动计划、电子商务专项行动计划、便捷交通专项行动计划、绿色生态专项行动计划、人工智能专项行动计划、精准扶贫专项行动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当中。

  去年五月,我省与腾讯达成战略合作引入互联网+模式,双方将以“大数据”信息为重点,共同推进实施腾讯·贵州“互联网+”行动计划。贵州省将选择成熟的商业区,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体验式消费试点师范项目;腾讯则将设立“互联网+”试点研究院、智能工厂,先选择一批试点区县和企业进行合作,随后逐步扩大范围。

  记者:在互联网+电商扶贫这场变革中,贫困农民能否接受互联网的洗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农人”,您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

  施波:当前,“互联网+”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在我省也刚刚起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集聚发展,要把“普降细雨”的普惠制政策转变为“下透雨”的产业扶持政策,适时制定和完善互联网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制定出台扶持“互联网+”发展方面的具体政策。同时,在各贫困乡镇建立健全电商扶贫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电商扶贫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协调指导、工作推进、检查考核等。层层成立电商协会,形成政府、协会、驻村工作队共同推进电商扶贫的工作机制。

  我们一再强调“基础设施建设”,因为这是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研究制定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措施,加快推进光缆入乡、入村、部分光纤入户,行政村通宽带和贫困行政村互联网覆盖。同时指导各乡(镇)积极探索以手机作为移动终端,实现农产品的发布、交易和推广销售,让农民通过手机能够解决当前的农产品电子商务难题。

  大家常半开玩笑地说,“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才!”在今天这个大的背景下确实如此,在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当中就明确提出了“广泛吸引国内外创新型企业、科技领军人才到贵州省落户发展”的要求。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实施“多渠道引进、多层次培养”的人才战略,多措并举,构建一支数量大、结构优的互联网人才队伍。充分利用我省高校资源开展深层次合作,探索和实施人才订单培养模式,实现教学、科研、实习、培训、就业“五位一体”,为互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鼓励厂校合作,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吸引高端人才来黔创业,重点引进一批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对引进的优秀人才建立相应激励机制。

  对于贫困农民来说,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多形式、多方法扩大网店经营规模。采取教育培训、资源投入、市场对接、政策支持、提供服务等方式方法,帮助贫困户开办网店,销售农产品。通过与电商龙头企业、网络经纪人、能人大户、专业协会开展贫困户网店“一对一”对接,帮助贫困户提高网店运营效益。对暂不具备开办网店条件的贫困村,鼓励乡镇干部、大学生村官、未就业大学生和贫困村在校大学生以及致富能人,在乡镇提供的服务点内开设扶贫网店,代销农特产品。依托国家级省级科技园、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电商产业园和创业孵化园,为贫困村网商提供创业孵化服务,是他们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实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