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899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1-08

繁华尽落新平堡

□文/图 晋 华

  进入山西最北端的天镇县,向北眺望,号称“九边十一镇”的天镇长城像一条巨龙飞腾在塞上崇山峻岭之间,边塞风光尽收眼底,蔚为壮观。这次我要探访的,是外长城起点、地处晋冀蒙三省交界处,有着二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古镇――新平堡。不可否认,这是一块相对贫瘠、落后的土地,但它却又是一块凝结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土地。

  先有新平堡 后有天镇城

  路况不错车也少,我们撒欢往前奔,遇到岔路正踌躇间,恰逢一位老乡赶着牛车经过,我停下来赶紧问“大爷,请问去新平堡(bao),怎么走啊?”没想到老乡干脆地回答:“没有这地方!”这一下弄得我一头雾水,我有点不甘心,又问:“就是有长城的村庄。”这一说,老乡明白了:“你是问堡(bu――当地的土话音)子啊,就在前面,不远了。我一大早去了趟怀安的闺女家,又绕路兴和看了个亲戚,刚要回去呢,跟我走吧。”和老乡攀谈中得知,新平堡是个“鸡鸣闻三省”的地界,西北方隔长城和内蒙兴和县沟通,东边与河北省怀安县交界,老乡随便去走走亲戚,总共不过十几里路,一下就跨了“三省”。

  明朝正统年间,蒙古的俺答部落时常南侵。到了嘉靖年间,大同地区的灾难更加深重。为了御敌,明王朝在大同北这一带修筑了100多里的长城防线,设置了防卫机构,这些在漫漫黄土地上崛起的夯土城堡群落,紧扼交通要道,外堡内墩,烽燧相望,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起着守护大同继而屏卫京师的重要作用。

  一说起新平堡,老乡的神态立刻骄傲起来:“先有新平堡,后有天镇城。” 随着老乡的指点,站在高处远眺新平堡,南、北面阴山皆为自然屏障,因而,地形为典型的“两山夹一川”,加之地处中原与北域分界线上,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从此地入侵,因而在这里修长城筑堡是最佳选择,被称为“三晋北门锁阴”一点也不为过。战国时期赵国就在这里修筑延陵古城,历代均有沿袭,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明朝军队在此筑新平堡,并驻分守参将,隶属于大同镇,由其统辖保平、平定、桦门、平远四堡,即后世所称新平路四堡。直到清雍正三年(1725年),随着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将天成卫、镇虏卫合为天镇县后,才开始由天镇县管辖。

  我们的汽车跟着老乡的驴车踟蹰而行,环顾左右,城墙与公路平行,像一条黄色的巨蟒匍匐在山脚之下。新平堡马上就在眼前了,老乡热心地指点我,要看新平堡,最好先去保平堡,顺着老乡手指的方向一看,保平堡就建在近新平堡西的一处高地上,是新平堡的哨堡。保平堡中高围低,四野尽收眼底,向西望去,一座座烽台斑驳沧桑,巍然挺立,再看长城,盘绕在铅灰色的崇山峻岭上,蜿蜒起伏,堞垣崇隆,气势威严,十分壮观。

  保平堡内已没了住户,堡墙的包砖已被剥落殆尽,土夯墙也照例残破着,但是整个城廓仍然坚持着当年的规整,绝不走形。砖券堡门大致完整,其上匾额尚存,刻有硕大的繁体“镇云”两字。四方形城堡的每个角外都有了望墩,从布局上看,瞭望墩外连边墙,内接城堡,形成一个“线、点、面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下得保平堡长城,马上就到新平堡了。现在的新平堡,是个有着两千多户农家的乡镇,堡城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残存的已经不多了。村子的北头紧贴着长城,有的人家的窑洞干脆就修在了城墙或墩台里,有的人家更把城墙当成院墙,这种与长城相依的关系,可算得上亲密了。堡城原有的四门,现仅存北门,虽已残破,但阴刻“镇虏”二字仍在,明朝军事建制的“镇虏卫”即是因此门而命名。

  古阁镇边楼 古街繁华旧

  从北门进入堡内,随意进入一商铺打问,店主人是个三十多岁憨厚朴实的年轻人,听说我们是来探访新平堡的,十分热情,他自我介绍叫王瑞,是土生土长的新平堡人,还是个新平堡历史的民间研究者。

  我跟着王瑞,首先来到了新平堡的标志,处于十字街中心的玉皇阁,这是一座三层两檐、歇山顶式楼阁,底座青砖厚实,阁上飞檐伸展,顶部琉璃铺瓦,木构雕花勾栏,方拱形十字过街洞门,十分气派。王瑞说,玉皇阁也叫镇边楼,为明代遗物,万历二十年(1953)所建,是全堡的制高点。在边镇中央建阁,平时做交通要道,战时可以充当中心指挥部,同时也供奉安定军民心灵的神佛,意在祈求天帝保佑平安。明代时大同镇边72城堡里都曾经建过类似的楼阁,但是今天这样的楼阁多被拆毁,只有新平堡的玉皇阁基本保存了原貌,这也是我国北方现存仅有的一座过街阁,算是历史缝隙中的奇迹。

  新平堡既是军戍堡寨,也是边境贸易的一大处所,玉皇阁下十字相交的道路,至今仍是车水马龙,道路两边的明清建筑商铺林立,走在新平堡的街上,依然听到阵阵卖货的吆喝声,锅碗瓢盆、服装杂货摆满了地摊,街道边,案子上摆着猪头和大扇的猪、羊、牛肉,老字号的糕点铺、酿酒坊,近百年来一直屹立在这里,吸引着三省区周边的老百姓前来光顾。特别是北街,虽街面仅两步宽,但两边店铺有几十家,原先这里曾有兴隆昌、永和成、中源永、和玉泉等十几家铺面,不少古老的店铺建筑已大都被改建或正在改建,原汁原味的古建筑仅存永和成布行一间,窗户上的木窗棂仍古色古香。过去,长城内外的物资在这里交换,其重要性相当于现在的“广交会”,当时不仅每年有阴历七月初三到十四的年度大市,还有每月的月市和小市。而今,我们置身其间,恍若重回明清时代,令人生出今夕何夕之感。

  总兵府的照壁 进士弟的院墙

  随着王瑞漫步,沿路尽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那又高又深的大门、镂花砖雕的照壁、幽闭的四合院,那些精美绝伦的木砖石雕,大多原汁原味,尽管经过了几百年的风雨,难免因破败或被拆建而面目全非,然而细节中仍然展现着令人无限遐想的繁华。行走其间,如同走进了一条岁月的历史长河。

  在王瑞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堡内南街曾经的明代总兵(新平路最高军事长官)马芳官邸,这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透着古韵的高墙大院。总兵府门不大,却很有特色,门柱为砖雕喜鹊登梅、福禄寿、双狮抱喜、马上封侯等,雕刻精美,匠心独具。一进大门,迎面砖刻的照壁更让人惊叹不已,精致的砖雕可谓穷极工巧,赏心悦目。须弥底座,顶上是一连串花瓣精细的各种花草,中间是仿竹框,框内四角是栩栩如生的珍奇异兽,框的正中间则是一幅象征官运亨通步步高升的吉祥图案,每一个装饰细节都蕴涵着深长的意味。

  沿着小巷一路转悠,走入东街时,一处精美的石头镶嵌外墙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雕有莲花和宝塔等形状的小雕饰,颇具匠心。王瑞说,这是清代民居殷家大院,俗称进士弟,院主人殷开周咸丰十年(1861年)拔贡,1890年,殷开周之子殷世祺拔贡,于是皇赐匾额,上书“父子选元”四个大字,从此,殷家成了有名的书香门第,就是新县官上任也必来进士第拜访。随王瑞进入院内,这所进士弟早已不是当初的规模,现存后院正房八间,西房三间,居住着殷家的后代殷春英和母亲,正房里的土炕、大锅台、风箱、木地板完整地保留了清代民居的特色和风格,别有一番风味。

  底家的绱鞋匠 王家的糕点铺

  走在幽静的深巷里,不时看到七八十岁的老人,或三五成群,或神态悠闲地漫步,或独坐屋檐之下,若有所思。见王瑞陪着我们四处拍摄,都笑呵呵地打招呼,王瑞也是“富爷爷”“善叔叔”“郎伯伯”地一一回应着,看出来我的诧异,他告诉我,新平堡历史上驻军多且来源杂,大江南北的军户兵丁于此成家立业,繁衍生息。随后商贸交流繁盛,成为多民族、多姓氏聚居的地区,所以,常住人口中光姓氏就有100多种,其中不少国内罕见,如善、苍、富、底、原、仲、郎等,是个真正的“百姓村”。 如今新平堡村有700多户,2700多人口,虽然姓氏众多,但堡里人却不分你我、亲如一家,在长期的演变中,各个家族相互联姻通婚,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之态。

  在新平堡沿街,我注意到了许多早已消失的老行当在这里还安静地存在着,王瑞感叹说,虽然生存艰难,但许多村民至今仍操持着祖辈遗留下来的行当,绱鞋的底家、教书的宋家、钉锅的郝家、经商的侯家,以及制糕点的王家和擅柳编的康家过去曾在这一带名声响亮,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行业即将退出历史的舞台,只有老人们还在尽力地维持,难以割舍。

  正要继续前行,迎面碰上了王瑞的奶奶,奶奶一把拉住王瑞的手哭了起来,原来,女儿住了几天刚走,老太太心情不好就来找孙子说话散心,我们一起来到了王瑞奶奶家,家虽古旧,却在些来头,门楣上是显眼的“加工月饼”字样,院里头还有个废弃的土炉,原来,王瑞的爷爷王艾是当年新平堡周边最有名的糕点铺——云升茂掌柜。今年已九十二岁的奶奶回忆说,当时的云升茂做的桃酥、蛋糕、芙蓉糕、糖枣、提浆饼、麻花,因为选料精、工序多、做得细,最受欢迎。老奶奶抬头看看墙上,顺着她的目光,镜框里镶嵌着“云升茂,本店开设新平堡,东大街路南便是” 的糕点包装纸还是那样的鲜亮,而这些都已经成为王家糕点曾经辉煌的印记。

  探访新平堡,从边墙古建中读出的是厚重、历史、追忆与想象,从边民后人中体会的是坚强、乐观、淳朴和善良。新平堡虽经岁月沧桑,却永难被人遗忘!

白云悠悠长城长

保平堡 哨堡

夕照玉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