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商会:集结“新贵商” 绽放新活力
□本报记者 李 丽
近年来,遍布全国甚至全球的“新贵商”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强势姿态高调集结,凝聚成经济社会发展中一股庞大的正能量,并以更加抱团的姿势形成继晋商、浙商等商帮后的新势力。
这其间,才集聚在一起不久的贵商商帮积极探索自身组织建设,其中出现了不少可圈可点的亮点。
2015年岁末,贵州省工商联商会建设经验交流会议在贵阳市召开,着力探索商会发展新路,助推商会工作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迈进。
引导教育 筑牢商会发展根基
2013年伊始,省工商联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先后开展了以“三信”、“四信”、“守法诚信”为重点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至今已有两年的活动紧紧围绕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为主要内容,以引导教育为先导,以办实事为重点展开。
政治上关心照顾。目前,省工商联副主席、省总商会副会长中,担任有关商会组织负责人的就有28人,占60 %;省工商联执常委中,商会组织负责人有102人,占50%以上。在推荐评选优秀建设者等工作中,也充分考虑将商会组织负责人纳入推荐人选。
在思想上加强引导。在省社会主义学院共举办以商会负责人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培训班,安排了商会负责人参加省委统战部举办的“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专题研讨班”等培训班学习。
搭建了三大平台。政商对话沟通平台。先后建立了10多家政府职能部门与商会代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打开了商会与有关政府部门对话的大门。司法沟通平台,分别组织召开了商会会长与检察长的“两长”论坛和商会会长与公安、检察院和法院的专题座谈,搭建了商会与司法系统的沟通交流平台。三是精准扶贫平台。先后开展了“同心工程”、“万企助村”、“访千家企业、办千件实事”等活动。
注重提升素质。2013年,省工商联创建“优秀会员企业家成长计划”,由企业家出资,引入EMBA教育培训模式,坚持每月集中培训一天,邀请省部级干部、全国知名学者授课,培训内容包括政策分析、经济形势、现代管理、商会实务、创新发展等前沿理论知识与应用。截至目前,共举办培训32期,培训企业家12000余人次。创办“民营企业家流动学堂”,从2013年开始实施,培训地点根据每期参加学员的需要进行选择,培训内容主要结合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以实现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为目标,以“领导讲形势、学者讲理论、专家讲管理、企业讲经验”为模式。创建“法律名家大讲堂”,第一期由省高级人民法院长孙潮主讲,目前共开办4期,培训企业家1300余人次。
力推商会地方立法。2015年11月,省工商联与省人大财经委和省政府法制办组成联合调研组,赴湖南、浙江和上海等地开展了专题调研,并起草了《贵州省商会发展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
通过上述机制和平台的建立,省工商联把思想教育引导打造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叫得响”的正能量工程,为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做到爱国、敬业、创新、守法、诚信、贡献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大平台” 创新服务商会需求
针对民营企业发展过程及商会组织建设中最需求的内容,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省工商联构建了五大服务平台,有力地服务了商会及会员需求。
职称评定。在省人社厅的大力支持下,省工商联从2013年开始,牵头开展民营经济组织职称评审工作,授权各级商会作为主管部门,赋予其对本会会员宣传动员、培训把关和审查推荐等职责,为新时期商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作了有益地探索。
融资担保。先后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省金融办合作,申办5家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绿色通道”,指导筹备“贵商银行”创办等,为商会融资创建新渠道。
法律维权。先后成立“法律服务部”、“民营经济服务中心”,两年来共为商会会员开展40多次法律维权服务,还与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三方已达成合作共识,共同成立“贵州省工商联法律委员会”,探索“商会调解”的新途径。去年又在9个市州建立了10家法律服务工作站,深受企业好评。
对外联络。建立了省内外商会组织的交流联络机制,省工商联向17家省外贵州商会授牌“贵州省工商联、贵州省总商会驻××商会经济联络办公室”。组织商会负责人、民营企业家赴国外开展民间交流、商会联谊及投资商贸考察活动,为进一步扩大与海外商会、华侨、黔商联络联系以及招商引资奠定了基础。
政治参与。为了加强政府部门、商会组织、民营企业三方沟通协调,引导商会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我省建立了包括10多家政府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同时,省工商联先后与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工商局等政府部门建立了“政商联席会议制度”等。政商联席会议制度解决问题成效明显。
同舟共济 合力呈现美好可能
孤掌难鸣,尤其在复杂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抱团成长成为越来越多民营企业的选择,而商会组织在共促发展、实现多赢等方面呈现出了各种美好的可能。
在2015年省“两会”期间,贵州福建商会会长陈湘在联组讨论的发言提出关于开展“民营经济服务年”行动的建议,得到了省领导的肯定,促成4月份开始全省实施的“民营企业服务年”活动,着力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七难问题。
贵州省浙江总商会会长张其鹤对商会工作也颇有些体会。他认为,做好商会工作,必须取得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及时反映企业心声,优劣互补、资源共享。而要取得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就要提高商会工作的透明度和服务效率,自觉接受会员和舆论的监督。同时必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要从点滴入手,关心会员的困难,关注企业的发展,尽心尽力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和力所能及的帮助,真正体现商会大家庭的温暖。另外,必须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商会是各企业和经营户自行组织起来的社会团体,是没有经济赢利的组织,只有付出没有索取,只有贡献没有回报。因此,每个会员增强主人翁意识,形成工作合力,共创和谐商会,才能实现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目标。
有的商会在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助推行业发展,其中贵州省汽车汽配行业商会就突出特色,工作丰富有效。该商会建立行业金融服务中心,运用P2P模式,真正地为会员解决资金需求;搭建电商交易合作平台,将国标“行”认证引入贵州,形成了辐射全省的汽车产业生态圈,使企业获益;商会建立行业培训中心和宣传平台,并开展相关活动承担社会责任,其务实工作得到外界高度赞扬。
贵州重庆商会自2007年成立以来,经过8年的发展,已由会员企业已由原来7家迅猛增长到如今的百余家,涵盖了房地产、金融、银行、酒店、建筑、服装、旅游、物流、运输、礼仪、快消品、投资、小额贷款、资讯管理、广告、矿业等行业;在黔投资金额已由最初的4亿元增长到目前的200亿元,帮助万余人解决就业问题,在贵州省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该商会健全组织,坚持“服务立会”打造商会的吸引力;坚持“依法治会”打造商会的公信力;坚持“发展强会”打造商会的影响力。构建了政府联络平台、维权服务平台、金融互助平台、信息资源平台、企业互助平台,并积极招商引资,助推黔渝两地经济发展。
作为一家真正意义上自我发起的民间企业组织,贵州省润黔水利企业商会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集力,在一定的程度上起到政府部门所辖协会无法起到的作用。该商会全面整合水利行业、市场等多层面信息源,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为商会会员提供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水利行业为主线的信息,并为各级政府制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在职称评审、企业融资、联系会员与政府等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尽管起步并不太早,但成立于2014 年 12 月 4 日的贵州省钢结构协会已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绩。为会员企业提供服务,并聘请清华大学聂建国院士、重庆大学周绪红院士、贵州大学教授马克俭院士等一批在钢结构领域里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院士作为协会高级顾问,举办行业相关论坛、讲座等,加强了技术交流和服务。
为规范本省钢结构企业的经营行为,维护本行业的社会声誉和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保障工程质量安全,促进贵州省建筑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贵州省钢结构协会在广泛征求会员单位的前提下,通过长达三个多月的建筑市场调研,几易其稿,最终出台了《贵州省钢结构协会行业自律公约》。《公约》对行业自律提出 15 条具体要求,内容涉及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工程管理、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文化建设、加强联系和协会等多方面。《公约》的出台将对我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建筑活动的建筑业企业和个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根据《公约》,无论本地施工企业还是省外施工企业,在贵州省行政区域内违反公约条款的,贵州省钢结构协会可视情节轻重,作出六类不同程度的惩戒。
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我省共有1864家商会组织,商会会员总数共10万余人。其中,行业商会444家,异地商会200家,乡镇商会781家,街道商会109家,市场商会18家,园区商会9家,村商会6家,楼宇商会3家,其它114家。实现组建省外省级贵州商会26家、在筹4家,省外市(州)级商会成立25家、在筹3家,覆盖了我国内地30个省。商会组织的蓬勃发展,为促进非公“两个健康”、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商会组织开展“以商招商”成效显著,实现各类签约项目214个,涉及资金达1644.9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