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看茅台风向标
□罗 博
自从上月青岛啤酒以1.86亿居央视酒业广告招标首位、而老大茅台暂时缺席开始,业内便产生了许多猜想:茅台怎么了?
其实,茅台就是茅台,就是国酒,就是风范。
领航发展新使命
2015年12月20日,茅台镇茅台集团。一年一度的茅台经销商大会正在总部厂区举行。
“欢迎大家回家!”以董事长袁仁国为代表的茅台集团高管们集体起身,前所未有地向所有参会者敬礼。
其实,每年收官之际,茅台都会面向经销商评选“风雨同舟奖”。而今,这个奖项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含义——生死相依、荣辱与共。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文豪狄更斯的一句名言,折射出当前中国白酒行业真实的写照。
全球经济复苏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重重、行业政策较大调整、消费市场变化加速;白酒行业企业多、散严重、产能过剩、竞争过度、广告过滥;2012年底开始,一股前所未有的“寒流”悄然席卷整个白酒行业。中国白酒10年高速增长行情戛然而止。全行业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全国18000多家酒企中,近1/3因销量锐减向衰退或倒闭边缘滑落。
2015年一季度出炉的近180多份上市公司年报显示:酒企是下滑幅度最大的群体。
茅台,民族品牌,国家符号,中国白酒行业真正意义的“天花板”,她的一举一动都被视为行业的风向标。
2015年11月,省委书记陈敏尔把十八届五中全会后调研的第一站选在茅台。他深刻指出,“打破”才有生机,创新才有前途。茅台集团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将创新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意识,正确处理好产量规模与质量效益,传统工艺与现代经营管理、深耕主业和拓展其他产业、厂区建设和周边城镇建设、品牌文化价值提升和生态环境保护、企业发展与人的发展六大关系,全力以赴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带动全省白酒产业转型升级。
当暴利走下“神坛”,茅台人发现:供求关系需要重构,营销模式需要再造;消费群体碎片化,产品亟须多元化;国际竞争短板明显,加快转型压力重重。
要谋求新的发展进步,就必须直面痛苦和烦恼,跨越困难和挑战。舍此,别无选择。
开启转型新征程
年终岁尾,茅台厂区里人人行色匆匆。
已熬了两个通宵筹备经销商大会的公司副总兼销售公司经理王崇琳一直忙到了下午1点,才抽出身来到厂区一隅吃了一碗面。1点半,他还要向董事长汇报下一步市场应对策略——
“经济新常态下,白酒行业仍然保持‘四个没有变’,一是白酒作为中国人情感交流的载体没有变,二是白酒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之一没有变,三是白酒作为中国人的偏爱消费品没有变,四是中国人消费白酒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习惯没有变。”袁仁国分析道。
“生产是一线,市场是火线。茅台的销售情况现在实行日报,每天要放到每一位集团高层的办公桌上。”王崇琳说。
2015年,王崇琳在外面跑市场的时间至少有半年以上。“以往,这些时间可能大多是在应付各种批酒的条子。”他坦言。
承受转型阵痛,通过理性消费实现市场增长,这是王崇琳眼中茅台市场属性的理性回归,也是必须适应的新常态。
“这种回归,对茅台的产品、管理、服务能否更加契合市场,能否更加迎合消费者,绝对是全方位考验。”
一个真正意义的自主民族品牌,唯有不断转型创新,才能赢得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一百年前,还在小作坊酿制的茅台先辈们,正是靠着这种对“求变”的渴望和实践,一步一步让茅台走出山谷丘壑,走向转型升级。而每一次升级,都是茅台的一次自我调整,自我革新,自我求变。
“依靠创新适应新趋势,依靠创新把握新常态,依靠创新实现新跨越。”袁仁国信心十足。
带着光荣和梦想,带着辛酸与伤痛,踏上转变之路的茅台在一个全球资源、全球市场、全球规则的世界里一路向前奔跑。
创造品牌新辉煌
12月20日。茅台公司制曲二车间过磅房。
质检员张晓锋正在对原材料的色泽、千粒重、水分、农残等逐一查看,检测程序涵盖21项品质指标和135项食品安全指标,这是他每天工作的唯一内容。仅2015年11-12两月,茅台就向供应商退回不合格高粱1.2万吨。
一瓶酒从投料到出厂,30道工序、165个环节环环紧扣,严丝合缝。
“从茅台酒厂成立至今,只有假茅台鱼目混珠遭查处,从未有过真茅台因质量被投诉。”袁仁国说。
流水潺潺,穿行于崇山峻岭间的赤水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酒文明。
平均海拔880米,年平均气温16.3℃,年日照时数1400小时,无霜期311天,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偏离了这些数字中的一个,便不再是茅台。
如果说品质赋予了茅台生命,文化则赋予了茅台灵魂。精神信仰,孜孜不倦,是保住国酒这块招牌的最高防线。
“每一瓶酒都装满真实,盛满责任。”这是茅台对诚信文化最生动的诠释。
贮足陈酿,不卖新酒;
不降品质,不降价格;
不改初衷,不忘初心。
1999年起,茅台率先在白酒行业提出“文化酒”概念,推崇中西文化的包容、兼容、相容,让国酒茅台散发出愈来愈强烈的文化张力。
去年11月,美国旧金山市决定把每年的11月12日定为旧金山的“茅台日”。这是对茅台品牌的推崇,更是对茅台文化的敬重。
在坚守中传承品质,在创新中引领时代。
加快打造云商+物联网平台
“我国有6.7亿网民,413万多家网站,白酒企业将会不同程度地拥抱互联网。”12月22日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集团)董事长袁仁国说,茅台集团将加快打造云商+物联网平台,实现销售渠道扁平化,增加消费者与茅台、商家,包括消费者之间的互动。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改变了白酒行业生态、流通结构。”茅台集团于20日至21日举行2015年度全国经销商联谊会,袁仁国在会上说,“互联网可以迅速拉近厂商与市场、与消费者的距离,可以为厂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大数据分析,对市场秩序形成有效的约束管理。”
“互联网的未来在于‘定制’和‘共享’。”袁仁国表示,茅台集团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以及线下渠道资源,打造云商+物联网平台,集合集团和各子公司资源,集合物流公司、经销商(专卖店)、营销人员、顾客,整合线上线下渠道,加强茅台云商平台建设,实现销售渠道扁平化,增加消费者与茅台、商家,包括消费者之间的互动。
此外,还要利用“三微一端”,实现“一键购物”。鼓励经销商深度“触网”,力求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线上购物,线下2000多家经销商就近配送服务。
每一滴酒都代表中国
质量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日益明显,产品的质量不仅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更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提高产品质量是保证企业占有市场,保持长久发展动力的重要手段。上月,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表示,茅台人从来视质量为生命,因为我们生产的每一滴酒都代表中国!
为确保质量,国酒茅台从田间地头生长的糯高粱开始,精心打造了一条“绿色供应链”,发扬光大茅台酒的“绿色”属性,让茅台酒及其系列酒始终处于无公害、无污染、无毒素的生态之中。除了选用优质的原料,茅台还一直坚守着传统而精细的生产流程。当每一瓶茅台酒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时,它至少已经有了5年的历史。茅台的生产周期之长,居中国白酒生产之冠。正是因为秉承“质量第一”的生产理念,茅台才能在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永葆生机,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