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籽化石的天籁之音
□瓦文龙
古茶籽化石将给老百姓带来福音
上世纪八十年代,晴隆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卢其明等人在碧痕云头大山发现的迄今为止全世界唯一的“稀世珍宝”,经过中科院贵阳地化所、中山大学和南京古生物研究所鉴定,确定为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的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有上百万年的历史。作为目前世上唯一的茶籽化石发现地,晴隆被认为是世界茶树起源地,国际国内关于茶源的争论终于有了答案。古茶籽化石的发现,雄辩地证明,贵州晴隆是茶叶的故乡。
这颗被发现后又在贵州省茶科所安然沉睡了25年的 “稀世珍宝”,现在终于被有识之士所唤醒。省政协秘书长李月成以其敏锐的思维,独特的见解,站在战略的高度,从经济、政治、文化、艺术、民族团结进步等多个视角,认真审视了这枚古茶籽化石及其形成区域,睿智地再次发现这枚古茶籽化石所带来的全新的发展机遇。于是,他提出“云头大山古茶籽化石改变了世界茶叶的历史”!这个发现引起省委书记、省长等省领导和社会广泛关注。至今,已有9位省领导11次对李月成的建议作出批示。时任省委书记赵克志批示:“月成同志建议很好!可以研究,做好规划,逐步实施”。时任省长陈敏尔批示:“适时我去看看”,在其升任书记和兼任省长期间又再次批示:“请远坤同志研”。副省长刘远坤接着批示:“择时召集有关部门商研,逐步抓好落实。”……省领导如此集中关注和重视一个建议,在贵州历史上是空前的、罕见的,史无前例的。毋庸置疑,在李月成和社会各级各界的极力助推下,古茶籽化石将会发挥它的超凡功能。卢其明等人的重大发现和李月成再一次全新的发现,必将促使云头大山这枚天赐的古茶籽化石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给世人带来福音。
全力打造属于世界的茶的“殿堂”
晴隆民间种茶、制茶、喝茶、吃茶的历史悠久。农村很多人家都备有煨茶用的小茶壶或小茶罐,有客人进屋,第一件事就是斟上一杯热茶,那番热情、善良、好客的习俗和淳朴的民风,就在飘香四溢的热茶中得以充分体现。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即使有沙子茶场、花贡茶场、箐口茶场等国营茶场作支撑,且创下了诸如“花贡绿茶”、“绿凤凰”等品牌,但晴隆的茶仍停留于自给自足,属于小农经济发展阶段。进入本世纪后,特别是近年来茶园面速迅速扩大,规模化程度加快,发展成为财政增收,百姓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2014年全县茶园面积约14万亩,分布11个乡镇,涉及茶农3万户近10万人,有专业合作社16家,加工企业56家,其中资产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有10家;完成茶叶产量2609吨,产值突破1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3%;茶农总收入达到了8000万元;茶叶企业增加值增长35%,实现利润增长27%;种茶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尽管统计数据表明晴隆茶产业发展迅猛,但有一个指标告诉我们,茶农的茶收入并不尽如人意,这个指标就是茶农在茶这个单项上的人均GDP,从统计数据看才800元,这与全面建成小康人均GDP在4000—5000美元的标准,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如何增加茶农收入,念好茶农的致富经,需要我们认真琢磨这枚天赐的世界唯一的茶籽化石,开发好它,竭尽全力打造世界茶文化、茶品牌、茶殿堂,使其造福于民,非常重要。
在这一点上,李月成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作了表率。他发表的“云头大山古茶籽化石改变了世界茶叶的历史”的文章,高屋建瓴,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和解答。他提出,坚持“世界大茶园、精致小茶厂”,坚持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三结合,坚持“园区和景区同建、茶叶和旅游结合” 等理念。并设想“做一个国际一流、中国第一的古茶籽化石博物馆园区发展建设规划;兴建一个古茶籽化石博物馆,再围绕博物馆建设一个包括晴隆碧痕镇、沙子镇、大厂镇和普安青山镇、新店乡、地瓜镇、江西坡镇,面积达498.5平方公里的世界一流的4A级以上古茶园风景区;打造一个培训和科研基地;设立一个原生态的恢弘的茶艺表演区(展示区);建设一个世界古茶树、名茶树展示区;建设一个具有民族风格建筑特色的古茶镇和一个大的茶叶专业市场。”等主张,既符合全省产业布局政策,又切合当地实际。李月成还勾画了较为清晰的愿景:那就是“一定要把古茶籽化石供奉在世界茶叶的最高殿堂,引领茶叶的发展方向;最终要把云头大山古茶籽化石博物馆园区建成一个4A级以上景区(园区),建成世界茶文化的中心,成为大西南、大中华、大世界一个最漂亮的大茶园;让天下游客来饱览贵州云头大山宁静清凉的自然风光;让云头大山的古茶和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云雾贡茶等国际国内品牌茶叶一同引领贵州茶叶发展,让贵州茶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大山里的各族群众‘家家有茶园,户户有茶庄,人人吃茶饭,个个奔小康’。”这些美好的设想和愿景的实现,需要我们各级各部门为之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精心培育古茶籽化石相关产业
晴隆古茶籽化石尽管有上百万年的历史,被发现后又沉睡了25年,但它仍然属于新生事物,知道它的人并不多,既需要宣传,又需要呵护。围绕古茶籽化石进行的保护和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用辩证思维加以认知,理性对待。它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会遥遥无期。以古茶籽化石博物馆园区建设为中心的方圆500平方公里的世界一流的4A级以上古茶园风景区建设,是一个宏伟的设想、浩繁的工程。古茶籽化石是世界唯一的,说明它是属于世界的,我们要在偏僻小镇建造世界级品牌,打造世界茶文化,必须要有充分的思维宽度和认识高度。它将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一业兴、百业旺的蓬勃佳境。我们可以肯定它的可行性:第一,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茶产业是我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后发优势的重要举措,坚持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做深做透做足茶文章,以茶兴业、以茶惠民、以茶养文,将茶产业发展进行到底,使茶文化成为贵州新优势。同时9位省领导11次对古茶籽化石博物馆园区建设作出批示,明确要研究落实,为该园区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和政策支撑;第二,云头大山古茶籽化石发现地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全具备打造世界级品牌的自然条件。这里有山有水,有多种民族大聚居、小杂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可以发掘优秀灿烂的民族文化以及可以开发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可以进行综合立体式开发,集农业、加工业、民族歌舞演艺、茶艺、风能发电、旅游等多业于一体,加之还能建机场、造人工湖等,又处于贵阳、昆明、南宁三个省会城市中心地段,珠江上游地区,借助“茶马古道”、“茶叶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以及便捷的航空、高铁、高速公路、水上航运等通江达海交通优势,其天然禀赋的自然资源具有凝聚大市场和引领世界茶文化的雄气,是建设古茶籽化石博物馆园区及发展农旅一体化的“风水宝地”;第三,贵州省和晴隆县都具有培养地方产业和培育世界品牌的成功经验,为打造世界品牌积淀了厚实基础。比如:广东茂名至昆明输油管道在晴隆段的成功实施;喀斯特地区种草养蓄的“晴隆模式”;晴隆24道拐的打造;世界汽车山地运动赛事在晴隆的成功举办;大型公益活动的歌舞表演;平塘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成功建设等等。这些成功案例足以说明贵州、晴隆具有打造世界品牌的智慧和能力。第四,吸纳资金和人才,要以“无欲者刚有容乃大”的心胸和思维,吸纳天下可用之财,遍招天下有识之士,广开招商引资、招财纳士之渠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搭建起优惠的融资条件和引进创业人才的激励机制。为顺利实施馆园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第五,普晴林场已经是省级风景名胜区,为开发旅游业奠定了基础;第六,寻找一条有效途径,开启建设航程。采取“政府支持、政协帮忙、协会牵头、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企业实施”的运作模式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孵化转化等”策略,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配合,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无坚不摧。
总之,只要我们思路正确,规划设计科学,组织实施方法得当,整合优势资源,融纳优良资金,提供政策保障,招聘精锐英才支持,用心呵护,精心培育,用足用活一个“干”字,就一定会探索出古茶籽化石相关产业发展的途径,奏响古茶籽化石给老百姓带来福音的音符。构建“中国·云头大山古茶籽化石博物馆园区暨世界农旅一体化茶文化生态园”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