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883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12-11

张之洞与清末教育改革(上)

□梁茂林 郭静秋

  张之洞,被誉为晚清“第一通晓学务之人” ,他以朝廷重臣和学界巨擘的双重身份活跃在晚清的政治舞台将近40余年。张之洞的一生,跟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极其深远,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兴学育才、中体西用和留学教育三个方面。但他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至今对他仍存在许多误读。

  从近代史上看,张之洞治理湖北18年,应与武昌后来成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是有必然联系的。是他所编练的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是他所创办的实业为武昌首义提供了雄厚的物资基础,是他创办的新式教育文化事业为武昌起义培养了人才……因此,孙中山先生说:“以南皮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1958年夏季,中共中央在举行八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说,湖北的工业基础,如汉阳铁厂、纺织厂、兵工厂、京汉铁路,都是张之洞带头办的。说他当兵时使用的8341号“汉阳造”,就是张之洞的兵工厂造的。张之洞清末在经济、教育、交通、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和开放,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笔者认为,武昌首义并不是偶然的,它是武汉三镇在中国新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决定的,更是中国新式教育的创始人端方、张之洞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促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张之洞创办新学校,为武昌首义准备了人才。这成为前提和基础。要全面改革,就必须全面看问题,现就张之洞办新学校的史实谈谈这个问题,以此文求教于方家。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公,晚年自号无竞居士,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日(1837年9月2日)出生于贵州省现贵阳市南明河畔,这里一山建有九座庙,他家居住的地方叫六洞桥,因此取名“之洞”。在安龙(贵州兴义府所在地)度过他的少年时代。这里有他11岁时撰写的《半山亭记》,现石碑仍存。

  张之洞4岁即入私塾,师从何养源,8岁已将四书五经读毕,在众多名士及姑夫韩超、胡林翼的悉心培养下,学业大进,咸丰二年(1852),应顺天乡试,一举夺魁。《半山亭记》即是他乡试前在贵州留下的杰作。安龙招堤十里荷花,父亲与民同乐等,已刻骨铭心地留在他的记忆中。

  自从道光后期,内忧外患纷至沓来,时刻冲击着他。张之洞2岁时,即1839年11月,英国人仅以一支分舰队(舰船48艘、大炮540门、士兵4000人后逐渐增至15000人),便能随便占领一个又一个港口。1842年,一心励精图治的道光皇帝,接受丧权辱国的第一个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根据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并开放5个通商口岸,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剥夺了中国关税的自治权,控制了中国的国家岁入。1857年12月,英法联军56013人(其中法军1000余人)在珠江口集结,29日占领广州,1858年5月20日直抵天津城下。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13日控制北京。希望重整朝纲的咸丰皇帝,接受《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逼使中国又开放了沿海和内地的几个通商口岸,再次明确并扩大了治外法权,允许在北京设立外国公使馆和在全国各地建立基督教传教团。也正是此时,俄国人趁中国危难之际,通过外交手段获得了阿穆尔河流域和太平洋沿岸的大片领土。使中国遭受最为耻辱的是1894年8月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这次中国败在邻近小国日本手下。企图变法维新的光绪皇帝不得不接受了《马关条约》。赔款2.3亿两白银分8次交清;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岛和澎湖洌岛给日本;再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驰入以上各口等。

  19世纪,中国清政府一败再败。进入20世纪初,更遭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8月3日,从天津出发的八国联军共18811人。驻京清军15万多人,不仅没有堵住这点兵力,10天之内,八国联军还攻陷北京。后联军增兵到10.5万人。于1901年9月签署《辛丑条约》,条约的影响极其深远。其一,赔款4.5亿两,分39年还清,在未还清前,每年加利率4厘,本息共9.8亿两。此项赔款,俄国占29%,德国占20%,法国占16%,英国占11%,日本与美国各占7%;其二,允许各国自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这为日后日本人增兵华北提供口实;其三,划定并扩大北京的使馆区,由各国留兵保卫,这又为日后卢沟桥事变时日军出现于京郊留下伏笔。最大的损失还在条约之外。当时,俄国人趁机占领东北三省,签约后,俄国不肯退兵,日本出来与俄国交涉,引发了1904年的“日俄战争”,日俄在中国土地上大动干戈。日本取得局部胜利,双方议和,承认中国东北的主权,划定北部为俄国、南部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张之洞在这样的环境中,始终没有自甘沉沦,而是闯过各种人生险滩,善于发挥自己的智慧,及时制定突破困境的方法,为国为民谋利。

  张之洞于同治三年(1864)参加会试、殿试,中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此后又两任考官,两任学政,1876年由四川学政调往京师,光绪七年至十年(1881—1884)任山西巡抚,1885至1889年任两广总督,1890年接任湖广总督至1907年,其间虽曾两度短期署理两江总督,但仍遥控湖北要政。

  张之洞曾说:“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随着湖北办实业练新军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人才不足的问题愈益突出,故张之洞在一面尽力罗致人才,聘请外国专家的同时,一面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清末二三十年间,湖北教育通过由高等向低等,由普通到专业。湖北到1907年,全省有各级各类学堂1500所,学生5.6万余人;到1910年,学校数达到2000所,学生有7万余人。在教育经费上,1901年到1910年有大幅度增加且逐年提高,1901年为68万余两,1905年为128万余两,1907——1910年均为200万余两,是为晚清湖北教育投资的最高峰,此后直到1928年,官方投资均未达到此数。

  张之洞说过:“人皆知外洋各国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因此,张之洞在改造书院教育的同时,更致力于创办新式学堂。1890年5月,张之洞在武昌城内都司湖创建两湖书院。两湖书院初设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算学、经济学6科,1900年又增开格致、兵操、化学、博物学等。书院课程体现中西、文武兼习,教学方法也仿照西方学堂,实行分班按日上课。

  书院不设山长,而派提调1人、监督2人,各科聘请分教习。先后任两湖书院监督的有梁鼎芬、蒯光典、王同愈、黄绍箕等人。任经学教习的则曾有易顺鼎、钱桂森、张锡恭、马贞榆;任史学教习的曾有杨锐、汪康年、姚晋圻、沈曾植;任理学教习的曾有邓绎、周树谟、关棠;任文学教习的曾有陈三立、屠寄、周锡恩、杨承禧;任舆地学教习的有邹代钧、杨守敬;任算学教习的曾有华蘅芳、汤金铸、曹汝英;还有陈庆年教兵法史略学,罗熙纶教测绘学,徐建寅教化学,贾文浩教天文学,王季征教博物学,多为当时国内一流的专门俊彦。

  由于选送的学生基础较好,学习条件优越,故两湖书院人才辈出。从1891年到1900年,书院共毕业学生3届,计400余人。书院曾选拔3批学生留学日本,另有10余人留学欧美。1903年,湖北举行最后一次乡试,中举66人,其中有60名是该院学生。两湖书院的学生中后来成为知名人士者,有唐才常、黄兴、曹亚伯、刘成禺、张知本、刘善涵、卢慎之、卢木斋、甘鹏云、陈英才、张继煦、周震鳞、李书城等一大批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