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883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12-11

帮助村民走上致富小康路

——凯里市政协帮扶万潮镇万潮村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蒋兴华

  万潮镇是凯里市较为贫困的乡镇,万潮村又是万潮镇最边远最贫困的村子。长期以来,因该村多个山寨山高坡陡交通极为不便,导致这一带的老百姓贫困交加。为帮扶村民脱贫致富,凯里市政协竭尽全力将路修通后,村民结束了贫困日子。村民说:通村水泥路成为我们致富的小康路。

  “做梦都想不到大井组会通车”

  “路通后,寨里的群众不仅开始养鸡、种蔬菜,还从城里买来材料修建房子。老人们都说,祖祖辈辈做梦都想不到,大井组有一天会通车,现在,去一趟城里,两袋烟还没有抽完就到了。”王有军说。

  王有军是大井组的组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动情地说:“不仅如此,当去广东等地打工的小伙子们知道寨里通了公路后,说赶紧找点钱回家乡来发展。”

  的确,如同王有军所说,长期以来,因为交通不便,万潮村成为万潮镇最边远最贫困的村子,而大井组,更是万潮村最贫困的组,每到下雨天,该组村民出行高一脚、矮一脚的,总弄得一裤腿的泥水。该组63户203人,原来的经济来源是种植西瓜,西瓜的品质很不错,但因为山高坡陡没有路,什么也运不出去,使得这一带的老百姓贫困交加。而现在,由于凯里市政协为大井组修通了公路,寨子的老百姓有许多家正在修建房子。

  记者了解到,市政协不仅修通了同村公路,还在偏僻的山寨里山沟里建了篮球场和小广场。

  不远处,一家村民正在烤酒。记者走过去想与她聊聊,但她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

  王有军说,整个寨子全是苗族,她听不懂汉话,如果记者过段时间来,她一定听得懂,因为,路修通后,寨子准备请教师来教她们文化。

  王有军用苗话向妇女说了一下,妇女连连点头。从妇女的表情看,她憧憬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为建设美丽村庄注入新动力

  万潮镇万潮村是一个苗汉民族聚居的行政村,该村距城区18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全村933户3749人,由原来的万潮村、小堡村、垛上村合并而成,因为山高坡陡路不通,导致该村极为贫困。

  2013年初,万潮村被列为市政协的定点帮扶村。万潮村大井组村民出行难,成为市政协领导干部牵肠挂肚的事情。当年3月,经市政协党组会议和主席会议讨论后,决定安排熟悉农村工作、协调能力强的主任科员宫玉野同志下驻到万潮村开展帮扶工作。

  宫玉野驻村后,走访了大井组村民调查摸底,与村两委讨论水泥硬化公路的途径和方式。在认真调研后,他将了解到到的情况及时向市政协主席潘诗权汇报。在得到市政协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后,他起草了“一事一议”项目申报书,递交凯里市扶贫办等市直部门,经过多方协调,大井组的通组公路被纳入2014年的“一事一议”项目。

  将大井组的公路修通,是实施通村水泥(油)路建设带给农民实惠的一个缩影。

  除此,作为万潮镇万潮村的定点帮扶单位,市政协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安排,在修通大井组的公路后,开始着力加强万潮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不遗余力为老百姓生活谋福利。

  为将建设摆在帮扶的首位,市政协千方百计,想尽各种办法,鼓励支持万潮村村委和村民们建设自己的美丽家园,除完成了大井至炉坪公路硬化工程、大井组上下寨至高坡庄3.6公里人行步道硬化工程以及黄泥坡至高坡庄1.36公里公路硬化工程外,还完成了石桥组2公里公路硬化和投资30万元的常兴组1公里公路硬化,惠及农户25户,80人;多方争取资金14万元,争取市环保局项目资金56万元,完成了樟木组污水处理工程;完成了大井组上下寨的人畜饮水项目,53户203名村民们从此喝上了放心水;修建大井组240平方米民族文体活动广场一个。目前,小堡至岩庄4公里公路正在建设施工中。公路硬化、污水处理、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万潮村发展产业、建设美丽村庄注入了新的动力。

  两年来,万潮村的经济发展了,农民素质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2014年,该村人均年纯收入以由2011年的1050元提高到7100元。

  提到市政协开展的帮扶工作,村民们都赞不绝口。公路的修通,不但惠及村民同步小康,还吸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

  日子越过越红火 越过越舒坦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主要内容,是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确保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

  记者采访得知,2008年,市委、市政府启动炉山工业园区建设以来,村里的土地被征用近三分之一,很多年轻人选择进城或外出务工,或者做起了小生意。地少种地的人也少,为帮助万潮村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更高的经济价值,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凯里市政协帮扶工作中的重点。

  黄泥坡,是万潮村出了名的荒坡。开始,村民唐建江、彭士周、石成勇等人只是萌生了利用黄泥坡发展种植、养殖的想法,但在市政协的指导和帮助下,他们转变发展思路,变原来单纯发展种植养殖业的想法为建立家庭农场的模式发展。

  记者采访了解到,为帮助这3户村民更多地了解家庭农场内涵,市政协组织村两委和村上的种植养殖户到凯里市周边10余个家庭农场参观考察,安排市有关专家全程陪同和指导,让农户们有切身的感受。

  与此同时,为给村民鼓劲,市政协多次到黄泥坡调研并给予指导。如:市政协副主席,市产业发展指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邓友军率农业、果品专家到黄泥坡进行现场调研和指导;农经专家们在田间地头讲解了家庭农场的概念、形式和优惠政策,针对如何经营、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现场答疑解惑,并现场传授葡萄剪枝搭架等相关技术;市政协副主席潘七一到农场调研,在了解农场缺少水泥浇灌水泥柱时,当即联系相关部门为农场解决水泥15吨;潘诗权到家庭农场调研,了解家庭农场建设规划、进度及存在的问题,指导唐建江等业主在葡萄架下套种蔬菜、发展山鸡等特色养殖,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

  此外,市政协还认真了解排查帮扶户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在生产上帮助理顺思路、破解难题。每年的春节、元旦节、“三八”节、“六一”儿童节、重阳节等,市政协都针对贫困对象开展多种多样的帮扶。

  在市政协的帮扶下,昔日贫困交加的万潮村,如今不但有青山绿水,老百姓还迎来了“金山银山”,日子越过越红火了,越过越舒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