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878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12-03

打好民族地区扶贫攻坚战 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瓶颈

□韦应学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扶贫开发、城镇化和生态建设,不断释放民族地区发展潜力。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解决路和水的问题。交通建设,既要打通对内对外联系的‘大通道’,也要畅通与‘大通道’联系的‘静脉’、‘毛细血管’。要在民族地区建设一批重大饮水调水工程、大型水库和骨干渠网,支持民族地区搞好水利设施建设,全部解决民族地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打好扶贫攻坚战,民族地区是主战场。”今年6月,习总书记在我省视察时又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握时间节点,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从我省扶贫攻坚工作来看,因受区域整体贫困与民族地区发展滞后并存、经济建设落后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人口素质偏低与基本公共服务滞后并存的“三重矛盾”制约,扶贫攻坚任务既繁重又艰巨,其中贫困问题最突出、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又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乌蒙山区、武陵山区、滇桂黔石漠化特困连片地区涉及我省65个县(市、区、特区),46个县(市)在民族地区。可以说,到2020年要实现我省全面建成同步小康的总目标,最重要、最迫切的是民族地区的扶贫攻坚。而我省民族地区扶贫攻坚任务中最大的短板就是基础设施的落后。尽管一直以来,国家对我省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从整体上看,与全国或省内非民族地区比较,仍很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全省扶贫攻坚战略实施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瓶颈。

  目前,我省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面临总体投入不足,地方债务包袱重,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不完善,水利、能源、信息化设施建设支撑体系未形成,落实国家民族政策有差距等主要问题。

  打好扶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前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问题,而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欠账又是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最主要的瓶颈所在。因此,在“十三五”期间,如何围绕扶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制约瓶颈,构建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已成为各级各部门的重要任务。

  第一,要完善以公路交通为主的民族地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全省高速公路网络及“环贵州高速圈”建设,打通出省“高速断头路”,重点规划建设兴义—广西百色、务川—重庆彭水、天柱—湖南会同、罗甸—广西乐业等贯穿民族地区与省外通道的高速公路,将“环贵州高速公路”外延与跨省高速通道建设结合起来,补齐沿边地区高速公路“短板”。二是打通县际间、乡(镇)际间“断头路”和联网路建设。切实解决由于资金、管理等原因导致的县际间、乡(镇)际间“断头路”、“卡口桥”现象,重点解决乡镇间有路无桥、有路无养护以及道路等级低的问题。三是依托民族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建设旅游专线。着力规划黔中—黔东南线(贵阳—凯里—雷山—榕江—黎平—广西桂林)、黔西南—黔南线(兴义—安龙—册亨—望谟—罗甸—平塘—独山—荔波—三都—榕江—黎平)、黔北—黔东线(道真—务川—德江—铜仁梵净山)、黔中—黔西线(贵阳—安顺—六枝—水城—盘县—威宁)等精品旅游专线,将民族地区以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生态养生度假为特征的旅游景区景点融入省际间黄金旅游线路。四是全面实施“村村通、组组通”工程。力争2020年全面解决通村、通组水泥道路及有路无桥等问题,打通民族地区交通网络上的毛细血管。五是切实提升航运能力。加快乌江、清水江、南北盘江、红水河等水运通道建设,切实提升内河航道运输能力,加快贞丰港、册亨港、望谟港、罗甸港等港口建设,打通民族地区出海通道。

  第二,要加大民族地区水利保障体系建设。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引领,以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构建民族地区强有力的城乡水资源保障体系。一是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在望谟、册亨、长顺、罗甸、关岭、威宁、松桃、务川等重点缺水地区新建一批大中型水库骨干水源工程,力争2020年实现民族地区县县有一座中型以上水库或多座重点小型水库,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二是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重点解决偏远乡镇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在2020年实现全省民族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三是加强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重点加大对常年性洪涝及干旱灾害地区的处理力度,在2020年基本实现对民族地区防洪控制性水库和河道治理,提高城镇及防洪保护区的防洪能力。

  第三,要加强民族地区能源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建设。优化民族地区能源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清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重大能源工程优先向民族地区倾斜,构建民族地区科学、高效的能源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一是优化民族地区电力资源结构,形成“水火风”互济、多种电源协调发展的格局,对全省重大电力资源工程优先向民族特困地区布局。二是加强农村电网的提网升级改造,切实解决偏远乡镇及农村“有网无电及有电无力的问题”,确保农村生活及生产用电质量及安全保障。三是实施民族地区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工程,在有条件的地区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小型水电、光伏产业、沼气工程等新能源产业,提高新型能源在农村的推广应用比重和水平。四是实施民族地区天然气能源覆盖工程,完善天然气输送网络建设,提高天然气管道及网络在城乡的配送覆盖面。

  第四,要加快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步伐。抢抓大数据、“互联网+”契机,以“智慧城镇”、“智慧乡村”为目标,加大民族地区信息化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大力推进城乡骨干信息网络的光纤化、数字化、宽带化普及提速工程,提升民族地区信息网络硬件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实施农村电子政务、农村电子商务、农村信息服务应用工程,促进农村信息化应用。

  第五,要强化国家民族政策执行力。切实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国发【2012】2号文件精神,贯彻执行好省政府支持三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意见。一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性资金、其它专项建设资金等加大对我省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放力度。二是密切跟踪国家重大政策、行业发展重点及投资政策调整动向,力争将民族地区的重点项目纳入国家规划予以优先安排和重点支持,加大投资比重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比重。三是有针对性地构建差别化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在民族地区中心城镇设立分支机构,搭建跨区域融资平台,引导金融资源向民族地区流动。四是结合我省民族地区财政困难状况,在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给予减免地方配套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