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报得浑沌死
□李才华
《庄子·应帝王》篇中有如是寓言:“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读罢这个既遥远又荒漠,既平实又神奇的故事,不竟令人既然难以置信,又难分难解地浮想联翩了。
作为道家的庄子,其笔下的“中央之帝”是那自然至高至大的统领者,实为道的化身。道即关乎万象的本源,关乎整体,是永恒。浑沌就是道,是本源,是整体,是永恒,以自己永恒之翱翔,“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独能如天地万物的镜子,天地万物皆在于“我”,所以至高至大的权力便属于了浑沌。
但倏忽二帝,却给浑沌开了窍了,浑沌一旦被开了窍,当然就有了物我的区分能力,就由“整体”而成了“有限”,由“永恒”成了“瞬间”。此之瞬间者,生即死也,而非死即生也。所以,当浑沌不再是浑沌时,他就变更了,就质变了,就死定了,就不再是浑沌了。
本来,倏忽认为如此做了,混沌会更舒服、更舒坦。但是,事实确正好与此相反得让其根本地意想不到:他不但不舒服,却再也不能和倏和忽二人“倏忽”下去了,而是被其一开窍就一命鸣了事了。
庄子的这个寓言,也许是想告诉我们,赖以生存的天性失去了,结果往往是悲惨的;也许是想告诉我们,纯粹精神境界对于生命有何等的重要作用,有极致的时候甚至于是致死的作用。
可能,庄子是用这个故事来表明其“清净无为”、“顺物自然”的社会政治理想。但是,故事本身却又在启示人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尊重客观规律,科学行事,不能只从自己的主观想象和主观意愿出发。
本来,每个人都有他的体质与活动的条件,无论如何都很难将其他人的条件硬套在另一个人的身上的。同样地,每一个企业也有它不同的组织形态与资源,任何先进的管理制度、经营策略都是无法套用的,只能通过学习,由经营者谨慎地找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最佳的经营方式,才行,才好,才适用,才有用。
在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天地形如鸡蛋,那模糊的一团,便被称为浑沌。我们可以理解浑沌其实就是存在的初始状态。古书《神异经》又说:浑沌的外表,有头无窍,也就是没有一般感知外界的器官,无法和外界交流;有足无爪,行走不便,却有翅可以飞翔。
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和谐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才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
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就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