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创新招商引资收获累累硕果
□黄 瑶
不知从何时起,一句朗朗上口的标语出现在六盘水的大街小巷:“这里握手有力,这里微笑持久。”
面对转型发展的新常态,跨越发展的新要求,同步小康的新目标,“中国凉都”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以有力的手,创造舒适的招商引资大环境,六盘水一步步探索着。
从远赴江苏、上海、福建、辽宁等地取经、学习,用开放倒逼深化改革、倒逼创新驱动、倒逼转型跨越,辩证处理好速度与力量、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到清醒认识六盘水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等行业面临的困难,开拓性的践行“既要抓‘黑色’,又要抓‘绿色’,既要抓传统,又要抓新兴”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一批集聚性、引领性、综合性、全球性开放平台,优化产业结构,夯实招商引资基础条件。
从六六高速通车、月照机场通航、加快六安城际高铁建设,编织更为便捷的交通网络;到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全市资源、气候、生态、区位等优势,改变只招商不选商的局面,提出以“大招商、招大商”,令产业层次越站越高,产业链条越拉越长,招商步伐越走越稳。
“江南煤都”六盘水清楚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将重大项目都集中在产业园区规划区域,有效减轻了生态压力,提升了资源利用率,提高了管理效率,为“引进来”与“走出去”铺平道路,引得富士康、华润集团、中电电气集团等知名企业来此投资兴业。2011年至2014年,有738个项目、4478多亿元的投资为六盘水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水。
尝到甜头的六盘水人并未止步不前,而是为营造更优的招商引资环境努力着。
为更快适应新常态,六盘水积极在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质”与“量”上下功夫,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并借助“5个100工程”、“3155工程”、“消夏文化节”等平台,吸纳和聚集生产要素、引进和集成技术创新的基础性平台,建立全市对外开放、创新驱动的主战场。
同时,抢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制高点,抓住医药养生产业发展机遇,逐步完善大健康产业,走好山地特色产业生态路、现代农业路、健康旅游路,城乡一体路,优化招商引资发展软环境。
如今,电子信息、新医药大健康、新型建筑建材等新兴产业产值在产业总产值中占比达19.57%。
然而,相比发展环境更优、基础条件更好、招商引资经验更为丰富的其他省市,六盘水并未占据明显优势,却依靠一套“创新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点、拓宽招商渠道”的“组合拳”赢得更多商机。
“开放比改革更重要。开放的尺度,决定发展的空间。”六盘水人如是说,也是这样做的。一组数据说明了这一点:
2014年,六盘水全市新签约项目248个,协议总投资1506.92亿元,实现到位资金713亿元,同比增长43.6%;2015年上半年,全市招商引资省外项目到位资金626.37亿元,新签约项目192个,协议总投资717.44亿元。
这一切,离不开各县区的共同努力。
六枝特区把创新思维抓招商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用资源招商,积极采用PPP模式,吸引私营企业参与政府项目,以技术换市场,做到精准服务、精准调度;
盘县结合实际,在注重项目策划包装的同时,以县境内龙头企业为基础,延长企业产业链,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水城县打造廉洁高效的行政服务环境,实行积极的政策引导,配套以有效的措施办法,激活外来投资,引国内外、省内外客商纷至沓来;
钟山区围绕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策划包装了以大数据和服务外包为引领的科技信息产业园,包装了韭菜坪、月照养生谷、梅花山景区等大健康旅游项目。
“只有学会换位思考,营造亲商、爱商的发展环境,让客商感受到六盘水的诚意,才能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六盘水市投资促进局局长曾晓芳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