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大的自营式电商企业,京东上市一年来业绩取得高速增长。人们探究发现,京东的快速发展与刘强东希望把其做成一家世界级零售企业的“野心”分不开。如今他身为“引路人”,正在引领京东朝着伟大目标迈进。
刘强东:从“独裁者”到“引路人”
□贺树龙
京东去年5月赴美上市后,刘强东似乎低调了不少。他的微博一如既往地不做更新,在“大佬”齐聚的行业会议中很少见到他的身影,即便是京东的商业活动也鲜有出席。在位于北辰世纪中心的京东总部,员工们见到这位“霸道总裁”的次数比过去明显减少。
京东目前市值473亿美元,刘强东持股约20%,按此计算其身家接近600亿元人民币。因为京东采用AB股不同投票权设置,刘强东拥有的投票权超过80%,这意味着他的一举一动都会深远影响这家公司的未来。
不久前,刘强东在澳大利亚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在京东内部的角色仍是“负责公司的战略和团队”,但对自己比较重视的业务,偶尔也会亲力亲为,如今年上半年他曾亲自带领O2O项目“京东到家”。
更多时候,刘强东还是站在幕后。他深知,作为一个拥有7万多名员工的企业的领路人,他必须从繁琐的业务中抽出身来,把精力放在战略思考、队伍管理和文化建设上。京东已度过自己的草莽阶段,正在变成一个国际化的规范企业,刘强东也要适应自己的新角色。
不变的是,刘强东对于做企业仍然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他认为企业家不应该短视,而要目光长远。问及京东是否有回归A股的计划,刘强东当即表示不会:“对不同资本市场带来的溢价的不同,我一点都不感兴趣,我只关心这家公司五年、十年之后怎样发展,我们希望能持续长久的为股东创造价值。”
在刘强东看来,未来的零售业将呈现大融合趋势,不再区分线上线下、也不关心跨境不跨境,“大的零售商会不断进行整合,整合到最后,你会发现这些产品没有区别、也没有边界”。而置身零售业变革大潮中的京东,决心继续围绕零售业耕耘,“我们做了金融业务,但也是为电商服务的……金融和商品的界限很难进行区隔,最后这些产品也会高度融合”。
当然,在未来到来之前,刘强东和京东的创业故事,才刚徐徐展开。
曾经的“独裁者”
曾将乔布斯赶出苹果公司的约翰·斯卡利说过一个观点:“成功的科技企业里没有民主。”“硅谷不是靠民主领导成立的。”
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中国互联网企业,马云、周鸿祎都是有名的“独裁者”,刘强东也不例外。“独裁”对一个处于打江山阶段的企业来说,某种意义上是好事,它意味着这家企业有非常明确的目标、迅速而有力的决策,以及自上而下的执行力。
京东早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刘强东个人的奋斗史和独裁史。
刘强东出身农民家庭,对农民的辛苦和生活不易深有体会,这让他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1998年,刘强东拿着在日企工作攒来的12000元去中关村站柜台,那是京东事业的起点。彼时,中关村是一个鱼龙混杂的电子产品集散地,但刘强东从一开始就与别的商家不一样,他坚持只卖正品。
2003年非典爆发,线下店的生意没法做,刘强东才开始尝试在网上卖货。对于关闭所有门店转型线上,几乎所有的员工都表示反对,但刘强东干了。
有投资人评价早年的京东商城是“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打仗”,对手是成立较早、资本雄厚的当当网、亚马逊和淘宝网等。刘强东就是那头“狮子”,所有大事小事他都过问,甚至公司最初的很多系统都是由他一行一行代码敲出来。
2007年拿到今日资本的投资后,刘强东又非常独断地决定要自建物流——这种重模式在当时的企业家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京东最后真的把物流做成了自己的“护城河”。
其实放到今天来看,刘强东在京东发展的关键节点上做出的决策本身并不神奇,可贵在于他把自己定下的目标都踏踏实实落了地。执行力来自领导力,凝聚队伍,刘强东有自己的独特方法。
早年京东盛行“酒文化”,因为经常加班,下班后往往已是晚上9点或10点,刘强东就会招呼大家一块吃饭喝酒,顺便听听员工的想法。酒桌成为老板刘强东“笼络人心”的好地方,也成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好渠道。喝到兴头上,员工一拍胸脯,立下业务目标;刘强东再承诺点奖励,次日大家就会信心满满、干劲十足。
直到今天,刘强东在内部演讲和发内部信时都会开口闭口“兄弟们”,他深知自己带领的大部分员工处在基层,京东给予他们高于大多数同行的待遇和可晋升的通道,给他们尊重及分享集体果实的机会;而他们给予刘强东的,是绝对的服从和超强的执行力。
这种刘强东一个人负责战略并包揽大事小事的局面,一直持续到2008年。此后,随着京东开始向全品类扩张、物流队伍日益庞大等,他逐渐发现自己再继续完完全全、事无巨细地管理这样一家急速成长的公司已不太可能。
转型当“引路人”
2007年,第一波职业经理人加入京东;2008年,京东员工超过千人,刘强东开始有了危机感。
借助资本的力量,京东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但烦恼也随之而来。首先,员工数量暴增,刘强东个人可管理和影响的范围十分有限;其次,随着京东从3C向图书、家电、日用百货等品类扩张,刘强东本人对这些新业务的具体细节也不可能做到事事精通。延续过去的管理模式已不太现实,在投资人的介绍下,第一波职业经理人接踵而来。
从2007年到2008年,陈生强、严晓青、李大学、徐雷等一众干将加入京东,成为刘强东开拓疆土的左臂右膀。这批职业经理人的到来,填补了京东因发展速度太快但内部培养人才较慢造成的缺口,也帮刘强东分担了大量的日常管理工作。
刘强东在京东的角色开始转变,从彻彻底底的“独裁者”变为只负责战略的“引路人”。
现任京东集团副总裁兼通讯采销部总经理王笑松,用一个小故事来证明刘强东对下属的放权:有一次,一个小家电厂要与京东合作,要求京东预付款500万元。王笑松觉得事情有点大,就去请示刘强东,但刘反问他:“我有告诉过你,你的签字权限是多少吗?”王笑松回答:“没有。”刘说:“那就行了,你可以走了。”
“我不是神仙,不可能百分百正确,所以还是要服从集体的智慧。”这是企业变大后,刘强东的感悟。
为打造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团队,京东在内部实行管培生计划,成立了京东大学,但如何协调几万人的团队协同作战,这是个问题。京东在内部实行ABC管理原则,目的就是对下充分放权但又进行牵制。如在人权ABC方面,按照级别C向B汇报、B向A汇报。C的加薪、辞退、奖金和股权等等,都由A和B一起来决定,避免一个人说了算。
当刘强东手下拥有十几名副总裁,各管一块具体业务,且利用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可保证大家方向统一、路线一致时,刘强东就被解放出来,他有了更多时间去思考公司战略。
2013年,刘强东甚至跑到哥伦比亚大学读了半年书,结果发现高管各司其职、公司正常运转,这让他高兴坏了。那年一回到国内,刘强东就在媒体沟通会上表达了其对公司管理进步的喜悦。
刘强东心底明白,京东已准备好了,作为“引路人”,他能带着公司去美国上市,然后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我只关心未来”
尽管脱离刘强东京东也能照常运转,但所有人都明白,他仍是这家公司的唯一掌舵者,其格局决定着京东究竟能走多远。
对于未来,刘强东认为自己或许不是最敏感的,但用户优先的原则会让京东保持不败之地:“我们2004年开始做电商的时候,市场上已经有卓越、当当、淘宝,他们都做得很成功了,而我们可以说什么都没有。我觉得,最后电商的竞争一定是用户体验的竞争,只要我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相信最后就会赢得消费者。”
在自营B2C和开放平台业务已形成规模后,刘强东把京东的新增长点放在农村电商、跨境电商、O2O、金融服务等方面。以跨境电商为例,他希望一方面把国外商品引进中国,另一方面把中国商品输出海外。“我觉得过去20年中国经济是伴随着中国制造,而未来20年,中国经济一定是伴随着中国品牌。中国经济要向全球扩充,一定伴随着一个又一个中国品牌走向全球”。
刘强东把京东称为“孤独者”。他说,京东没有学习亚马逊、eBay,也没有学习天猫和淘宝,而是一直按自己对国家经济发展和零售行业发展的理解去专心做事。“零售行业其实就是三件事情:用户体验、成本、效率”。
在刘强东看来,未来五到十年零售行业的地域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商品将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在这个趋势下,像京东一样的大零售商会通过降低成本获得优势,使消费者最终获益。京东仍会以零售业为核心,虽然也会涉足金融等业务,但目的仍是为零售服务。
当被问到会不会考虑回A股时,刘强东当即表示不会:“对不同资本市场带来的溢价的不同,我一点都不感兴趣,我只关心这家公司五年、十年之后怎样发展,我们希望能持续长久的为股东创造价值。”
为不使自己成为公司发展的“天花板”,十几年来,刘强东从一个“独裁者”转变为“引路人”,他自身正在不断革新。